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综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综述是完善研究方法、探索和谐宿舍构建策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综述了从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间国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研究,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1引言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人们个体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至关重要[1]。大学阶段,学生们正处于性格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宿舍正是他们成长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之一。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特点,进而探索构建和谐宿舍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质量,培养良好性格,提高交际能力,预防心理危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对高校学生工作意义重大
宿舍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阵地之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满足成员的归属和爱的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鼓励;可以掌握合作、竞争、解决矛盾等社交技巧,是他们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有助于他们完成心理上的断乳期,促进心里功能的健康发展;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及时发现成员隐藏的心理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成员的心理问题。相反,紧张、冷漠等不良的宿舍关系会给大学生带来孤独、压抑、不安等情绪体验,长期以往将造成情绪困扰,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信、乐观等优良心理品质,反而会助长自卑、多疑等心理特点。剧烈、持久的矛盾冲突有可能诱发抑郁症、躁狂症的心理障碍。如何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难点。
3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方法多样
因为大学中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尤其在马加爵案、黄洋案发生以后,对于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据中国知网数据反映,以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研究,从2008年到2017年共收录了329篇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大学生宿舍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中,关于宿舍关系状态的调研共有40篇,关于构建和谐大学宿舍的方法探究共有约53篇。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以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另有3篇综述研究和2篇比较研究。在问卷设计方面,并没有标准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大部分学者采用自编测试量表。在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SPSS)系列统计分析软件被广泛使用,提高了调研分析的可信度。
4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多样,总体状况良好
在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分类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基本都是根据宿舍成员的心理相容度来进行划分,从舍友否能直接沟通、是否存在小群体、关系是否对立等维度来分析。张业清将宿舍人际关系分为松散型或小群体型、和谐友好型、淡漠中立型[2]。与此类似,陈亮建将其分为和谐型、冲突型和独立型[3]。庄国波将宿舍关系分为友好关系类型、思想封闭型、孤立与孤独型、对立关系型四种关系[4]。刘欣同样将其分成四种类型,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对立的敌对型人际关系与前者的对立型关系相类似。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友好关系根据融洽程度细分为人缘型、友好型,而把舍员间互不关心、孤立的状态归类为淡漠型[5]。而王荣则更加细致地把宿舍人际关系分成和谐型、弱和谐型、松散型、小群体型和失控分裂型五种类型。[6]从被引用的角度看,刘欣、王荣两人的分类方法多次在其他人的研究中被引用,更受到学者们的认可。在大学宿舍关系的总体状况方面,国内的学者普遍持乐观态度。何林姣、李莉、肖进等人的调研结果均显示,国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较为和谐、融洽[7][8][9]。与此同时也存在少数不同的看法。王婧洁和杨泽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状况一般[10]。而沈洪炎、经卫国等人却认为大学生宿舍关系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11][12]。与大学宿舍关系总体状况相呼应,在对宿舍关系满意度调查方面,参与调研的大学生普遍反馈是比较满意。学者们进一步就性别、年级、家庭背景、学科类型等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做了调查。郝连明和王婧洁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要高于女生[13][10];李巍巍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大二学生对宿舍关系的满意度最高,大三对宿舍关系的满意度最低[14];而李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性别、年级、家庭及专业性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8]。
5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复杂多样
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包括性别、年级等外在客观因素,以及性格、价值观等内在主观因素。外部客观因素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涵括了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互联网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等社会因素,独生子女、经济条件等家庭因素,课程设置、管理体制、学校类型以及辅导员的关心等学校因素,生活琐事、小团体、不良竞争、宿舍费用分配、宿舍条件、宿舍人数、宿舍格局等宿舍因素,以及年级、性别、舍员职务、政治面貌等个人因素。内部主观因素则集中在性格特征(差异)、生活习惯、(不良)心理特点、态度和行为、人际关系认知、人际交往技巧及压力应对方式等七个方面。
(1)外部客观因素研究。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利益最大化等利己主义等思想导致舍员之间在处理宿舍内务、费用、评优评先竞争等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时做出不合理的选择,导致宿舍矛盾。李莉、王海涛、经卫国等人的调研结果显示,舍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是影响宿舍关系的重要因素[8][15][12]。地域或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家庭经济条件差异等导致舍友之间存在贫富差距,舍员之间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会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导致宿舍关系不和谐。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要好于经济富裕或贫困的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是三者中最低的。小团体在宿舍中普遍存在。在陈宜的调查中,有约60%的大学生宿舍存在小团体或有形成小团体的倾向[16]。而在许玉茗的调查中,81%的大学生认为小团体对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很大或比较大,尤其是在女生宿舍中,小团体影响尤为突出[17]。詹晓青认为小团体容易导致宿舍气氛压抑,导致宿舍矛盾,破坏人际关系[18]。学者们在独生子女、年级和性别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独生子女群体受“4+2+1”的成长环境、张扬的个性等因素影响,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关系质量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张竞文、经卫国等人认为这是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19][12]。但王婧洁的调研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大学生宿舍关系紧张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10]。经卫国等人的研究表明,年级的影响呈现U形特点,即大一和大四的宿舍人际关系水平要显著好于大二和大三[12]。但王海涛等人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舍员之间的相互了解逐渐加深,摩擦增多,加之个体独立性增强,宿舍矛盾进入高发期,需要特别关注和干预[15]。大一上学期被普遍认为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最高的阶段。性别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肖进等人认为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情况要好于男生[9],而经卫国等人的调查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对宿舍的情感认同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水平低于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水平[12]。对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多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来分析这些因素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而研究的结果也会因为样本组成和问卷设计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2)内部主观因素影响研究。不良生活习惯、不良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导致宿舍矛盾的主要内部因素。大学生处于心理迅速发展成熟的阶段,情绪丰富,易冲动,爆发性强,且易心境化,也容易受到焦虑、抑郁、嫉妒、冷漠及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且缺乏调节不良情绪的技巧,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左右,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甚至造成冲突。不良生活习惯对宿舍人际关系的破坏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在李莉等人的研究中发现,擅用他人物品、不讲卫生、不做内务、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侵犯到其他学生的权益,引起不满,造成不和甚至冲突。大学生个性特点突出,不仅气质大不相同,性格更是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形态各异。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完全成熟,对于个性的多样性、整体性等特性缺乏了解,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甚至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内部主观因素的研究主要采用经验总结和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要构建和谐宿舍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既要考虑到社会、学校、家庭及宿舍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还要顾及学生本身的性别、年级、个性、生活习惯等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在研究方法上,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态。此外,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容易受到样本和量表差异的影响,造成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建议完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设计,以便有助于更客观、准确地进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
作者:肖华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