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研究随机抽取了1200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他们的人际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情况一般,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他们的性别与人际交往困扰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而年级和家庭教养方式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为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应创建和谐人际氛围;在入学教育中,重视人际关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际关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贯穿人际关系教育,从而为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
引言
随着高校各种人际冲突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人际关系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们的关注。人际关系的理论来源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美国人事管理协会于20世纪首次提出人际关系的概念。1933年,美国哈佛心理学家梅奥(EMayo)创立人际关系学说,他认为人际关系主要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融洽性,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这一概念在我国被相当频繁地使用,其含义既有这一概念的原意,也有反映中国人社会生活和观念的本土含义。乐国安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和活动中所发生的自接的、可感觉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1]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了H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在校生共1200名,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159份,收回率96.58%,其中有103份问卷因漏答、多选、答题不清晰等原因剔除掉,有效问卷10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1.11%。
(二)研究工具
1.测试工具本研究对人际关系的测量,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诊断量表》。通过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受情况来对各因子进行选择,采用的是二分选择制得分统计,当选择“是”得1分,“否”得0分,反向计算法,分数越低,表明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越小,人际关系越好。该量表共包括28个因子,分为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4个维度。该问卷各维度的信度为0.880,结构效度为0.770,达到了较优水平。[2]2.数据处理。主要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人际交往总体现状分析
通过对1056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人际关系总分为12.86,分值中等偏低,分值越高代表人际困扰越大,人际关系越差,反之,分值越低代表人际困扰越小,人际关系越好。因此,从数据中可得知,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一般,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与性别差异分析
如表4所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与性别没有呈现出差异性。高职院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男女生年龄差距不大,基本上都是同一年龄阶段的群体,在经历了初中、高中的六年时光,他们对人情世故都有所了解,因此,在性别上并没有呈现出差异性。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与年级的差异分析
如表5所示,在年级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经LSD分析后,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困扰的四个维度在各年级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大二年级的各维度的均分都比较最低,他们的人际交往的困扰较小,大一年级最高,说明其面临的人际交往困扰较大,而大三则居中。探究其因,大一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远离家乡,不再像高中时期,多数同学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地方,而且无论是寄宿还是非寄宿生他们都能够随时回家,寻求家人、熟悉朋友、同学的帮助。而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他们需要重新适应新环境,建立新关系,因此人际交往困扰较大。大三的学生面临着外出就业或者已外出实习的状态,无论是待就业还是已实习,他们都不得不面临着学习之外的就业压力,到就业岗位后,社会和校园环境的不同,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环境,除同学、师生关系外,他们还要面临新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的处理,新的事物总是能让人产生焦虑与恐惧,因此大三的学生存在的人际困扰会比单纯在学校的大二学生多。
(四)父母教养方式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影响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Sullivan)认为父母是个体人生早期人际互动的重要人物,他强调早期的人际关系扮演着塑造自我概念的角色,儿童自我系统的发展,来自与父母重复性的互动,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应对方式有重要影响[3]。从表6得知,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上差异显著(P<0.05),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四个维度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异性交往困扰没有显著影响(P>0.1),而在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这三个维度上,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的差异(P<0.1)。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交谈困扰和人际交友困扰的差异十分显著(P<0.05),冷漠型的教养方式均分最高。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冷漠型教养方式的均分要远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的均分,这从一定程度说明在对待儿女教养方面,孩子对父母采取冷漠的态度较为敏感,父母对其的有效反馈会间接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交往,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则可能会让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回应。
三、构建良好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思考
(一)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和谐人际氛围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上差异显著。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四个维度上,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这三个维度上,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在人际交谈、交友和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显著要好于其它类型的教养方式,冷漠性的教养方式对人际交往困扰最大,他们的人际关系普遍而言都不会太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家庭教养中,家长们应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这有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困扰的出现,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4]。同时,作为家长,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大学生跟中小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着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基本的独立能力,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要需要,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积极引导他们如何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情,如何待人接物和处事。在引导方式上,也不是一味的灌输和讲大道理,而是与他们平等地进行分析与交流,尊重他们的合理想法与交往方式。
(二)在入学教育中,重视人际关系
教育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入学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军训国防教育、校园校规的学习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安全教育,而对于文明礼仪、新生适应性、人际关系的教育相对较为薄弱。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采用随机分配宿舍的方式,并未考虑宿舍成员之间的性格与兴趣爱好的相近性,这往往使得部分同学在开学一两个月后宿舍成员间矛盾频发,摩擦不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宿舍氛围。因此,在新生教育中,应重视新生适应性教育,加强对人际关系的教育,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环境的适应性,妥善运用有效的表达、倾听等人际交往技巧来促使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此外,在新生入学后,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应该尽快建立灵活多样的信息沟通渠道,确保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宿舍、班级的突发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人际关系冲突,利用朋辈辅导、借助心理咨询中心的力量,为存在人际交往困扰、障碍的同学提供辅导与咨询,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抒发心中的苦闷,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适应新同学,摆脱人际交往的困扰,恢复健康的人际交往状态。
(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际关系
教育企业最为看重的不再仅限于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还包括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如今大部分管理类专业都会设置商务礼仪的课程,在管理学的专业课程中则会重点讲授沟通,这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但是这远远不够,无论就读于什么专业,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沟通与礼仪。高职院校大学生要立足于社会,必须要加强对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可以将人际关系课程,视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单独开课或者设立人际关系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各专业老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仪容仪表、表达沟通的言传身教,给学生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在教学各环节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礼仪方面的细节教育,将学生的的人际关系教育渗透在一问一答和平时的课堂讨论中。
(四)在校园文化中,贯穿人际关系
教育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师生长期在教育、活动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一种大家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它渗透在学校管理思想和校园的各项活动当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平时的校园各项活动中,可以将人际关系教育贯穿其中,尤其是大学生生活的课室和宿舍这两大阵地。在课室中,应多组织增强班级凝聚力、体现团队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各类比赛,如演讲比赛、模拟面试、素质拓展、团体心理游戏、沟通技巧解说等活动。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职学生包括人际关系在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少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矛盾,创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
[2]张德.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测量[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3):39-42.
[3]葛万锋,田乐乐,朱光.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1-105.
[4]何敏.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43-44.
[5]白辉.略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词题及对策[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2):34-36
作者:游建雄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