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4篇)范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4篇)

第一篇: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

在新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鉴于此,本文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对策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的竞争也逐渐加剧,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面对社会时,也呈现不同的心理状态,加强恋爱、自我定位、社会环境、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呈现出一些问题,鉴于此,如何让大学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代生活,成为高校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现状

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主要是指父母、子女之间的法定关系,从广义上看,亲子关系是父母教育子女,同时子女对待父母的一种互动社会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而言,父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其人际关系要比亲子关系好的大学生差。研究还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造成直接影响,父母通体贴、温暖、关怀的态度对待子女,积极的培养子女自尊、自信、自立性格,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样的父母严厉教育,会让子女产生自卑感,并让子女感觉无助,在社交中担心自己被人嘲笑,过分要求自己,甚至还会出现抑郁、敌对等现象。

2.师生关系。从大学的教学情况看,师生关系要比中小学师生关系松散很多,同时在大学里,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会很对,交流的内容也大多在情感、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大学生虽然期望能和教师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交流,但是在独立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会有所降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局限于课堂中的教与学。此外,大学生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很高的地位,辅导员的态度、服务情况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大学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比较相似,兴趣爱好也有一定的相似,这就为他们紧密交往提供了良好契机。相关研究表明,同学、朋友的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当同学、朋友之间相互自尊、自爱时,大学生的情绪、心理的健康水平也相对比较高。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策略

1.加强家庭成员沟通。步入大学后,家长同学生的交流沟通较为重要,父母将全部心血放在子女身上,子女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父母的心;此时,学生家庭离心倾向逐渐加大,他们希望根据自身意志做事,想摆脱父母的监管。纵使学生很想独立,但是因自身和外界的种种限制,他们不能完全独立,使得学生矛盾。为有效解决矛盾,学生家长应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让他们对彼此多点信任和理解,促使家庭更加美满和谐。导致家长和学生之间关系削弱的原因包含以下几方面,

(1)家长知识经验不能满足学生生长需求,很难在学习上还有思想上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并且多数学生回家后跟父母没有什么可说的,因此,交流沟通逐渐变少。

(2)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同家长的沟通方式逐渐从直接变为间接,且一般远离家庭,很少同家长正面接触,进而影响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等。此时,学校辅导员可同学生家长多联系,告知学生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学生状况,指引学生家长通过自身人格魅力解决同学生之间的冲突,做学生的榜样。除此之外,还应指引学生多给家长打电话,告知家长自己的大学生活,便于彼此相互了解,形成和谐家庭。

2.促进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一个重要思想为对话和理解,基于大学生已经成年和大学教育的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淡,不像小学还有中学那样,师生关系较为亲密。且部分大学教师的工作重心为传授专业知识,很少同学生交流沟通;辅导员也是给班干部召开例会,将思想组织教育和活动传达给班干部,之后由班干部将相应的消息传达给班里的学生,因此,辅导员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较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劣迹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开始,将以往的注重书本知识教学对话转变为人文价值对话,指引学生科学的思考,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进而深入了解学生具体状况,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落实到实处,最终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给学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往。虽然大学生交往欲望较强,但是他们没有稳定的情绪、缺乏协调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极易出现一定程度的摩擦和冲突。加之学生渴望友情,对人际交往抱有很大的期望值,因此,当学生的欲望不能满足时极易采取消极的交往态度。导致学生交往受挫的影响因素为胆小、自卑、内向和害羞等,上述的因素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很多大学生觉得大学的友情没有中学时间的融洽,很难找到知心朋友,且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一定的虚荣、傲慢等特点。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矫正他们的交往障碍。

4.应用科学的交际手段。在构建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口头和非口头交际是十分重要的两种手段,采用口头交际手段构建人际关系时,应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而采用非口头交际手段构建人际关系时,可以从空间接近、副语言、体态语言及视觉交往等几个方面进行。在实际中,采用科学合理的交际手段,能极大促进良好人际关系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总结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也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并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晓姝.谈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心理健康对策[J].考试周刊,2014(72):172-173,

[2]王琪.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及策略研究[J].黑河教育,2014(1):51-53.

[3]钟静,吴金庭,李诗宇.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及学习状况间关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4-6.

[4]杨红梅.滇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8):213-214.

作者:陈成 单位:贵州大学资环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疏离感与人际关系研究

摘要:

采用网络疏离感量表、自尊量表(RSE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从郑州某高校随机抽取250名大学生进行网络疏离感、人际关系以及自尊水平调查,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尊水平与人际关系得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际关系在自尊对网络疏离感的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疏离感;自尊;人际关系

0引言

网络疏离感是指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个体产生一种消极异化感,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支配,因而内心深处不免产生茫然、困惑及不解。网络疏离与网络成瘾不同,网络疏离所关注的是较为正常的群体,而不是沉溺网络无法自拔的病态群体。孔祥娜(2006)采用量表的方式,以甘肃省兰州市五所高校927名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这在我国尚属首例,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和网络疏离之间的关系为正向[1];嵇东海(2010)对重庆市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和自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网络疏离感包括茫然、异化、被控制和毫无价值等,其研究还表明,大学生自尊和网络疏离感总分以及不同维度之间为负相关关系[2]。自尊是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感受、认知和评价自身的特定方式。它对个体的自我认识、情感、动机以及人生目标都影响极大。就国内的研究情况而言,关于自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影响自尊的因素到自尊支持系统都有系列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学者对于它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3]。姜晓燕等人(2012)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自尊水平明显比对网络倾向不高的大学生低,网络成瘾者对于自己的行为更容易自责、退避以及幻想,很少真正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或者寻求救助[4]。除此之外,学者对于自尊和社交之间的关系,也有大量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有心理学家指出,人际关系状况和个体自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eary(1957)指出,人之所以有社交方面的需求,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尊感[5]。所谓人际关系,狭义层面而言,是通过人和人进行交往而形成的,能够感觉得到的一种心理上的联系。对于人际关系,国外学者L.Altlnan及Taylor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指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般由四个阶段构成,即定向阶段、探索阶段、交流阶段以及稳定阶段。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际关系与幸福感关系。国外学者Sphzberg(1987)等人研究表明,对个体而言,人际关系良好意味着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并且感到满足和幸福;与上述情况相反,若个体社交能力弱,则意味着人际关系很难保持稳定并且很容易觉得孤独[6]。夏俊丽(2007)主要采用探索性因素编制调查问卷,研究表明,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7]。近年来,有关网络疏离感的研究逐渐增多,嵇东海(2010)研究证明,自尊与网络疏离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能够很好地预测网络疏离感及其各个维度[2]。另外李梦霄(2015)研究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越良好,其体会到的网络疏离感也越小[8]。然而鉴于对网络疏离感、自尊与人际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研究,笔者在本文中对此做具体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1研究方法

1.1被试

抽取郑州某高校250名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测试,完成后收回试卷。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1份,受调查群体在生源地、独生子女、专业三项人数分布较不平衡,其余各层次分布基本平衡。

1.2研究工具

1.2.1自尊量表(RSES)

自尊量表(RSES)系国外研究者Rosenbe在1965编制的,共包括1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该量表运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信度与效度都很高。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0.88。

1.2.2网络疏离调查量表

该表由嵇东海等人(2010)主持编制,量表共由25个项目共同构成,详细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维度,即茫然无目的、陌生、被控制及无价值,主要运用7点量表评价法,信效度良好。

1.2.3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该表由郑日昌等人编制,总共包含28道题目,采用“是”或“否”的方式作答。如果选“是”,则获得1分;如果选“否”,则得分为0。分值越高则说明人际关系干扰程度越重。总分低于8分说明干扰因素少;总分高于9分且低于14分说明存在一定干扰;总分高于15分低于28分,说明干扰非常严重;若总分高于20分,则说明干扰极其严重。该量表的信度及效度都很理想。

2结果与分析

2.1相关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自尊,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人际关系,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见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自尊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自尊水平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

2.2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将人际关系作为自尊与网络疏离感的中介变量,按照相关的程序对其具体影响力进行检验。首先,将网络疏离感作为因变量,而自尊作为预测变量,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计算可得出系数值β1=-0.322(p<0.001),决定系数的取值为R12=0.104;第二步,将人际关系作为因变量,自尊作为预测变量,采用回归分析进行计算可得出β2=-0.418(p<0.001),决定系数R22=0.175;第三步,以网络疏离感为因变量,自尊和人际关系为预测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对网络疏离感的标准化的回归系数β3=-0.194,p=0.008,R32=0.038。表4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描述,将人际关系变量导入回归方程之后,自尊对网络疏离感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这表明人际关系在自尊对网络疏离感的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3讨论

本研究对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自尊水平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疏离感中各个维度均与自尊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这与已往的研究一致,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在网络环境中有消极情感体验。对大学生网络疏离感与人际关系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网络疏离感中各个维度均与人际关系得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人际关系不良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产生网络疏离感,这可能与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有关。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在自尊对网络疏离感的作用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对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有现实性指导意义,首先,自尊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它对网络疏离感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除去自尊水平的作用外,线上网络娱乐之余,和朋友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减少网络中产生的消极情感。善于利用人际支持系统,可以减少网络疏离感这种消极体验的产生,我们应鼓励大学生群体去寻求更健康的网络娱乐方式。这也对我们之后的研究有启发意义,未来研究可以分别探讨网络中哪些活动带来的疏离感体验更强、对现实影响更大以及应该如何应对。就国内的情形而言,对网络疏离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深化,以便完善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孔祥娜.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疏离感的关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2]嵇东海.大学生网络疏离感量表的编制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兰州:西南大学,2010.

[3]黄思旅,甘怡群.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量表的修订和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8—10.

[4]姜晓燕,杨元宵.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应对方式及自尊水平的关系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6(2):210—214.

[7]夏俊丽.高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1):40—42.

[8]李梦霄.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及其与宿舍人际关系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5,(1).

作者:李会文 单位:郑州大学教育系

第三篇: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摘要: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有效率高、感染力强、效果容易巩固等优势。本文针对有人际交往困惑的大学生设计了可操作的单次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悦纳自我,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发挥个人的潜能,最终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

一、辅导理念

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存在着诸多人际交往问题,如宿舍矛盾、异性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技巧欠缺等。有关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80%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有关,可见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所面临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刻不容缓1。团体心理辅导克服了个体咨询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单一等弱点,作为助人的一种普遍且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方式,有效率高、感染力强、效果容易巩固等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辅导目标

通过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学会主动交往,学会沟通,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另一方面使学生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悦纳自我,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发挥个人的潜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三、辅导对象

大学生,特别是有人际困惑的大学生。

四、辅导材料

“寻人信息卡”、笔,背景音乐等。

五、辅导过程

(一)预热阶段

通过“滚雪球”的活动让团体成员打破陌生,相互认识,为团体辅导打造良好的团队气氛。首先,每人先想一句介绍自己的话,包括姓名、来自哪里、性格特点以及爱好。比如,第一个人说:“我是来自驻马店的、性格比较内向的、喜欢读书的周蕾。”那么第二个人就说“我是来自驻马店的、性格比较内向的、喜欢读书的周蕾———旁边的来自漯河的、性格比较矛盾的、喜欢打篮球的李玮。”第三个人需要说:“我是来自驻马店的、性格比较内向的、喜欢读书的周蕾———旁边的来自漯河的、性格比较矛盾的、喜欢打篮球的李玮———旁边的来自郑州的、性格比较善良的、喜欢小动物的贾晓燕。”以此类推。全组人都需要集中注意力,相互提醒,在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记住他人的信息。

(二)主题活动阶段

1.寻人行动

(1)活动目的:通过寻人行动让学生学习主动交往;学生在交往中介绍自己、了解他人,发现共同的兴趣爱好。

(2)活动时间:大约需要25分钟。

(3)活动道具:“寻人信息卡”、笔。

(4)活动程序第一步:“寻人行动”要求学生根据“寻人信息卡”上的信息,在10分钟内找到具有该特征的人简单交流后签名。第二步:大家交流“寻人信息卡”,看看谁的签名最多。主持人邀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如签名最多的和某一特征签名最少的。第三步:交流完毕后,主持人在全班梳理信息,请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站立一排相互介绍与交流。

2.了解你我他

(1)活动导入:对于我们繁忙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大家是否疏忽了对自己和他人静心地去认识?是否忘却了寻找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如果是,那我们就失去太多了,生活中能够经常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会促进我们更好地完善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下面的活动,将会给大家机会去寻找这笔成长财富。

(2)活动内容与规则。第一步:活动分小组进行,围圈而坐,学生依次坐在中间,由四周的学生分别说出他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他的“第一印象”和“现在对他的认识”分别是什么?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对他的友情提示有哪些?第二步:所有学生表述完后,该学生要说出自己的感受。第三步:轮换下一位学生坐到中央。

(3)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当别人赞美你时,你的感觉如何?你赞美别人时,通常赞美哪些地方?你能给所有的人不同的赞美吗?你在赞美别人时,感到自然吗?为什么会这样?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三)尾声阶段

通过“快乐大转盘”的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被别人用不同方式对待时的内心体会,从而掌握对待他人的正确方式。

1.全班同学在团体辅导室内四处分散站立。

2.学生按教师要求,每人仰头面朝天花板,面无表情地随意走动,遇人则马上避开。

3.学生按教师要求,每人低头面朝自己的脚尖,面无表情地随意走动,遇人则马上避开。

4.学生按教师要求,每人保持正常平视状态,面无表情地随意走动,遇人则马上避开。

5.学生按教师要求,每人在团体辅导室随意走动,面带微笑,遇人握手。

6.学生按教师要求,每人在团体辅导室随意走动,面带微笑,遇人握手,并在心中说“我欣赏你”。

7.学生按教师要求,每人在团体辅导室随意走动,面带微笑,遇人握手,并于口中说“你很棒”。

8.集体分享不同待人方式的不同感受。

9.教师总结

友善待人,他人才能友善对待自己。

六、辅导反思

团体心理活动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本辅导方案设计适用于由共同目的性———改善人际关系而组成的陌生团体或某些固定团体的初始阶段,此时团队成员相互比较陌生,个体对他人的开放程度和接纳程度较低,成员间的互动性较少,通过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营造出比较轻松愉快的团体氛围,缓和团体成员间的陌生感,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信任感的建立,使个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放自己,接纳他人,形成更和谐的人际关系2。

参考文献:

[1]仝丽花,郑晓边.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8).

[2]高慧敏.班级人际关系单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3).

作者:卫丹 单位:河南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究

摘要:

近年来,高校中发生的一些由宿舍矛盾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高度关注。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本文主要从心理视角探究引发矛盾冲突的因素,进而提出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学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部分同学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大学宿舍是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场所,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走班制开始流行,班级的功能逐渐弱化,宿舍已经取代班级成为学校的基本单位。如果说班级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殿堂,那么宿舍则是学生学会交往的演练场,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课堂”。构建良好的宿舍氛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然而,近年来高校校园中发生的一幕幕由宿舍矛盾引发的校园惨剧,再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并向校园管理者敲响了警钟。作为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一名教师,对大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状况有着比较直观的了解,感觉现实情况比较棘手。笔者对所在学院一个学期的换寝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6成以上同学是由于宿舍矛盾问题而申请更换宿舍。西安交大在校园网上做的调查,60%多的人对宿舍人际关系不满意。王利华的研究中提到据中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学生就人际关系问题的相关咨询占了咨询人数67%[1]。在已有的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中,大多数学校关注的是学校制度方面、宿舍文化,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方面的宏观研究,而对于大学生自身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进行探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定义是指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满足彼此的心理需要[2]。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大学期间,室友之间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进行知识、思想与情感等信息的交流互动中结成的交往关系[3]。

二、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1.人格特质

目前高校的学生群体中以90后居多,甚至是95后逐渐成长校园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态巨变的背景之下,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总体而言90后自信,但受挫和承受能力差,独立意识强,但合作意识弱。这个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常态,他们在家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进入集体生活,而仍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会导致交往中诸多摩擦。还有部分学生曾经是留守儿童或是来自贫困地区,一些儿童与父母没有建立起好良好的依恋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胆怯内向,不愿意与别人交流。

2.人际边界模糊

在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咨询个案中,由于人际边界不清引发的摩擦为数不少。人际边界是指作为独立的个体,跟他人和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距离,而这个距离的边界,我们通常称为人际边界。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距离边界,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而人际边界不清则会导致宿舍交往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是:日常的宿舍交往过程中,一方面,个体会过分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迫切渴望别人了解自己或者以命令的方式让别人接受自己,抑或无论大小事务是否能够胜任,总喜欢向同学寻求帮助,依附于别人。另一方面,他也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深度参与别人的生活。

3.自卑与自傲心理

在2005年3月13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的主编张明得出这样一个研究结果: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因素和自卑心理的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果。自卑心理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严重的损害,制造不稳定关系。在复旦投毒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林森浩的自卑心理以及从他口中描述出来的黄洋自傲的形象。自傲也是人际交往的绊脚石。在宿舍交往中,很多同学唯我独尊,自我感觉家庭条件或成绩优于别人而贬责他人,总是采用命令地方式让别人接受自己,缺少同理心。自卑自傲都会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

4.嫉妒心理

通常情况下,大学宿舍中的室友也是同班同学,存在着竞争关系。比如在学校的评奖评优,班干部的选举以及其他竞争中,难免都存在舍友间的竞争。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有时候某些同学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舍友的利益。这些都不利于宿舍的团结。小A和小B是某大学同宿舍室友,她俩共同申请了一所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有一天B在宿舍偶然看见美国大学给A发来了通知录取的电子邮件,引起了小B的强烈嫉妒,她以小A的名义写了一封拒绝信回复。后事发,A同学愤懑难平,向学校告发小B。虽然小B痛哭流涕,悔恨不已,辩称:“一时被嫉妒心冲昏了头脑,干了不该干的事情”。但是她的行为引起了公愤,最后被学校退学。这是由嫉妒心理导致心理失衡而犯下严重错误的案例。

5.抑郁症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西方国家的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探讨主要有:首先,对有抑郁症的学生同其舍友之间的关系研究。SueAnnLudwingBurchill通过其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宿舍中存在着抑郁症的同学,普遍会出现宿舍的关系不太融洽的现象。有抑郁症的学生会比较排斥同宿舍舍友之间的交往,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强的抵触感,很少参加集体的活动,而且整体的表现也不佳。在我们的文化甚至在我国高校中,抑郁症这个话题很禁忌,但是抑郁症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抑郁症学生的舍友关系,从收集的感性材料中,不难发现,她们普遍在宿舍的人际交往中表现也不佳。

三、对策探究

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索相关对策。

1.个体咨询

高校内设心理咨询机构,可在心理咨询机构中提供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专项服务,也可以通过个别咨询、使问题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及时纠正自己,改正自己,重新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对于已经产生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应该及时与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联系,对其进行心理治疗。

2.团体心理辅导

宿舍是高校最小的团体单位,宿舍成员之间组成了一个微型的社会圈。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针对宿舍交往中遇到问题,设计相应的辅导方案,有效改善宿舍人际关系。

3.寝室人际关系调解小组

在心理咨询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核心作用,组建专门的寝室人际关系调解小组。小组成员可由高年级学生担任,专职解决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并且提出专门的解决措施。因为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归本到底还是学生最为熟悉。

4.组建在线咨询辅导团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交流逐渐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新趋势。我们需要加强心理辅导的网络阵地,建立QQ、微信等群,也可以编制网络日志和漫画,给予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具体建议。四、结论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许多学者和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丰富了人际交往的理论,同时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相信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利华.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版),2008(12):197-198.

[2]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4.

[3]蒋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9.

作者:马秀娟 单位:上海建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