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思考范文

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思考

庐阳区号称庐州古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庐阳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活跃的群众文化团队给庐阳区城乡文化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庐阳人求知、爱美、尚乐的天性被唤醒,对文化的渴求变得日益强烈,自发形成的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势头迅猛,截止2014年底,全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近300支,而且还在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局面。随着团队数量的增多,常年参加群众文化团队活动的人数也由几千人发展到2万余人,由以往的老年人为主体逐步向中、青、少儿各个年龄层次扩展。特别是大批少年儿童接受课外的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艺术熏陶,他们的快乐成长为庐阳群众文化团队增添了活力。群众文化团队呈现的特点:一是老年团队多,各行各业的老同志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以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积极参加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二是群众文化团队中女性成员比男性多;三是群众文化团队业务水平高低不齐,多数团队为群众自娱自乐,有的为体育锻炼;四是活动场地多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室,多数以离家近为原则。

群众文化团队面临的困难:一是师资力量贫乏,许多群众文化团队缺少编导人才和文艺骨干队员,致使节目的质量不高,团队活动难上水平;二是缺少经费投入,群众文化团队一般没有政策经费支持,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服装、道具、音响等多以自给为主,制约了团队的发展;三是活动场地不足,有的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场地不足或者面积太小,有的活动场地离居民区较近,形成噪声扰民。这些困难都严重阻碍了群众文化团队的繁荣壮大。

2积极转变思路,加快群众文化团队转型升级

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为此,我们要积极转变思路,加快群众文化团队转型升级,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机遇,引导群众性文化活动由娱乐身心为主向文化享受、铸魂塑形共进转变。

1)建立一套群众文化团队综合管理体系。一是规范队伍管理。建立登记备案制度,根据队伍人数、业务水平等要素,将队伍分为区、街、居三级,实行分层管理;二是根据群众文化团队的水平,为团队定级,按照品牌团队、特色团队和普通团队三个档次进行分类;三是制定群众文化团队奖补政策,每年对群众文化团队进行评比,对先进团队进行表彰,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同时对获得国际、国家、省、市级表彰的优秀团队按级别进行奖励;四是将团队的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纳入文化辅导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管理,有效发挥人才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引导群众文化团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利用多种方式保障群众文化团队活动场所。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近年来庐阳区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一乡一镇2个综合文化站,其中大杨镇综合文化站面积2445平方米,是目前我市单体面积最大的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一级站,三十岗乡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二级站;2014年在大杨镇十张村建成全区第一个农民文化乐园,同年通过资源整合的形式对区文化馆进行扩建,规模由1500平方米扩大到3500平方米。二是扩大了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范围。我区在实施省定民生工程免费开放1个区级文化馆、1乡1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要求所有乡镇街道、村居的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向群众免费开放。三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有30所区属中小学体育场地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经过积极协调在欢乐颂购物中心、秋浦书院设立了农家书屋,供群众团队开展文化活动。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团队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群众文化团队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我们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为载体,以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平台,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一是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二是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群众开展瞻仰革命圣地、参观主题展览、开展读书演讲、举办知识竞赛、书画美术摄影展,以及灯会、歌会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深入挖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革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在庐阳区,每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有260余场,各类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个“贯穿全年、覆盖全区、各方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格局,直接参与活动的人数超过3万人次,累计观众人数超过20万人次。三是有意识地培育品牌文化活动,促进市民自觉参与。如:“庐阳区文化艺术节”成为了区属传统品牌;“三国文化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桃花节”、“西瓜节”等一举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文化产业品牌;“自行车嘉年华”、“中日韩”三国围棋赛等体育赛事享誉国内外。

4)加强群众文化团队的业务辅导。一是强化业务培训。业务辅导充分考虑群众文化团队专业特点和成长差异,有针对性地抓基础、抓重点、抓薄弱点,每年有计划、分批次对群众文化团队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轮训。在辅导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馆作用,推行专业人员包片指导、结对帮扶的做法,实行一点一人,让更多的团队享受到“一对一”专业指导。建立“骨干人才培育库”和草根文化名人工作室,拓展专业院校、演出机构本土人才培训基地,加强队伍梯队培养、加快自我培育。二是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群众文化队伍网上管理平台,对团队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加强业务部门对团队的日常监管与业务指导。三是注重考核激励。完善考核办法和评估机制,创新激励手段,积极开展团队比赛、才艺比武等活动,注重对日常管理规范、活动较多、发挥作用的团队给予奖励,并积极运用考核成果指导工作。

5)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重点向丰富内容转变。目前群众文化团队大多自发组成,以自娱自乐为主,团队种类少、节目不丰富、质量不高。如:现有群众文化团队中合唱、舞蹈类团队占多数,老年团队占多数。这些都对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重内容、强服务、受欢迎”上下工夫,深入研究群众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努力建成“大众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群众文化团队。

(1)“大众化”让团队接“地气”。调动更多群众的积极性,使更多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是群众文化团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送文化。经常性开展小型、多样的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扩大群众覆盖面,浓厚全区文化团队氛围,点燃群众参与热情。二是种文化。鼓励团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从群众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倡导自编自演,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身边人和事,努力获得群众的认可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我区连续三年开展民生工程文艺作品创作及巡演活动,因其演出群众身边事而受到群众欢迎。三是晒文化。大力发展群众喜爱、大众参与、公众受益的广场文化,规划建设特色文化广场,在活动中采取群众自己主持、自己表演、自己评奖,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爱好的群众聚在一起,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率。

(2)“特色化”让团队有“文气”。一是丰富团队类别。注重引导,积极培育戏曲、书法、小品等团队,大力鼓励和扶持传统艺术、民间绝活、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团队。二是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庐阳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庐阳地域特色,整合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做好非物质遗产传承,建立非遗传人工作室,从团队表现形式、内容策划等方面做好结合升华,传承文化精髓,催生文化精品。如:庐阳天方艺术团以三国文化为体裁,创作《小乔出嫁了》等系列舞蹈作品,多次在省市文艺调演中获得一等奖。三是丰富活动主题。组织团队开展主题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来凝聚人心,发挥文化团队“以文化人,以文化境”作用。

(3)“品牌化”让团队有“名气”。坚持文化团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既要让团队去同质化、上品质化,也要做大做强出品牌,进而发挥品牌效应,辐射带动更多团队发展。一是树品牌。加大扶持精品团队,出台扶持政策,深入挖掘品牌生命力和感染力,努力在作品创作、艺术表现力上下工夫、求突破,借助各界力量帮助创新节目、提高演出水平,扩大“庐阳火花艺术团”、“天方艺术团”、“天籁女子合唱团”在全省及全国的影响力,让品牌更富生命力。二是育品牌。引导开发群众基础好、有表演特色的团队,鼓励通过强强联合等途径,尝试跨社区、跨街道组建团队,在政策扶持和业务辅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团队抱团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培育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群众喜欢的新团队、新品牌。三是推品牌。运用网络、媒体,与宣传部共同策划,加大品牌对外宣传力度。鼓励团队走出去,积极参加省、市级以上的各类比赛、演出和公益活动,鼓励团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尽可能多与社会公众见面,传播庐阳文化,扩大社会影响力。

(4)积极培育文化领域非营利组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区一批发展成熟的群众文化团队已初步具备了文化非营利组织的雏形,通过降低门槛、加强扶持,政府管理的公共文化资金、资源和项目向他们开放等形式,培育造血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同时,政府加大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从主要购买资源、活动、服务向购买岗位、管理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也大大激发了群众文化团队的活力。

作者:黄铮 单位:合肥市庐阳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