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范文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要:本文就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产业文化的融合进行探究。技工院校的文化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技工有这非同寻常的意义。以技工为主的企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技工文化和企业文化作为两种文化的分支,研究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对于技工院校学生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产业文化

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

1.技工院校与技工院校文化

技工学校简称“技校”。技工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一样,等同于高中层次学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技工学校开设的学制一般分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培养人才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的一般为实用型人才。中级技校通常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进行,在级别上相当于高中。但普通高中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毕业后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中级技校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毕业后一般都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步入社会可以胜任某种职业。

2.技工院校文化的具体内容

作为培养技工的学校,技工院校文化具体有哪些呢?(1)勤奋。勤奋在任何一个行业,在任何一个学校都是应该大力发扬的文化,应该让全校的学生加强学习。勤奋这种文化,在技工院校的具体表现就是多加练习,多加思考,多学习理论知识,并且结合实际遇到的困难加以学习。技工因为学习的特殊性,其工作内容具有需要钻研和需要加以探究的特点,要想在技工领域不断提高,取得成绩,在技工院校大力发扬勤奋的文化就很有必要。(2)钻研。钻研就是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地钻研专业知识。钻研在任何行业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对于技工院校的文化发扬,钻研也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钻研能够让学生发扬工匠精神,对科技上的问题、技术上的问题,不断地努力学习,深入探索,如此,才能让技工院校文化发扬传承下去。(3)合作。合作,也是技工院校文化非常重要的内容。合作就是群体团结合作,共同攻关,突破技术瓶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合作的团队力量则是可以撼动山岳的。在当今时代,合作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说,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

二、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内部的文化导向。简而言之,企业文化是能够让企业员工凝聚在一起的内部的文化,能够推动企业走向发展,并且能够让企业凝聚在一起的一种健康的文化。这种文化和企业的硬实力一样的重要,是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和技工学校文化一样,勤奋努力、钻研团结都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可以说,企业文化和技工学校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因此,学校和企业的文化融合也有理可循。并且这种融合,不管是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对于企业文化的发展都是有非常大的益处的。

三、技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原因

技工学校文化以培养称职的高技术的工人为目标,企业文化则是以培养优秀的企业员工为目标。这两种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是有断层的。也就是说学生完成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文化概念建筑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学生进入企业的这段学习时间无形之中加大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技能文化和企业需要的文化的对接。这种状况小则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大则会影响企业寻找特定的人才,影响学校的就业率,影响整个技工行业的发展。因此,技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刻不容缓。

四、技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1.减少从学校到社会的磨合时间

技工学校的学生进行的文化和技术的学习都是为了进入社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所以说,在学校的学习,也是为了在社会上进行工作。这种技工校园的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能够让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过渡得更加顺利,努力地减少从学校到社会的磨合时间,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管理模式,能够让人力资源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2.让学生的文化体系更加健全

技工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有着一致性的,技工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更加全面的文化体系。让这种文化形成一种体系,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入。

3.减小两种机构之间的冲突

企业和学校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机构,其目的和方针指向也完全不同。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冲突和断层。这种断层必然会加大学生寻找就业的成本,妨碍学生的更好发展,也阻碍了企业寻找特定的专业人才。基于此,技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能够减少两种机构之间的冲突,让企业文化和学校的文化达到一种和谐的融合。不管是对于企业,对于学校,或者是对于就业的学生,都是有好处的。

五、技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1.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应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终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学校应该在文化融合中坚持自己的主题途径,这和学校具有健全的教育体系,有专业的教育人才,有特定的教育场所的优势分不开。学校要利用好这种优势,积极地推进技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

2.以企业为主导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一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教)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经常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举办讲座、带实习实训。三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和举措,带动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品质的提高。

3.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任何文化的融合都不能够生生地灌输。文化的融合一定要以文化活动和文化气氛渗透为途径,这样的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才能够长久,并且,这种文化才能够健康的发展。可以实施的途径较多,比如让企业技工的杰出代表在学校演讲,这样能让职工院校的学生了解到技工的企业文化,并且,在学校里就开始开展这样的文化融合,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的自然;或者是在学校进行技工企业文化的评比、报刊介绍,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加方便接受企业文化,进入社会之后,这种衔接也就会来的更加自然一些。文化活动是非常关键和实用的平台,能够切实的促进技校文化和职工企业文化的融合。

六、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益处

1.有利于健全文化体系

技工的精神文化需要有一个牢固的健全的文化体系做支撑,任何行业都不能小看企业文化的作用。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进入社会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如果这两种文化进行了一种积极的有益的融合,那么,技工的文化体系就比较健全了。这种健全的体系的建立,对于技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校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技工身上优良品质——勤劳、敬业、钻研、奉献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

2.能够有效地推动校企合作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指标指的是文化的融合,这在校企合作上是非常的重要的。技工学校和企业进行文化的融合,校企合作起来也就水到渠成非常方便,为以后技工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这对构成校园和企业共用的培养人才系统和进行行业的探讨研究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文化对接到一定程度,能够推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几加几合作模式,即在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能够前几年在学校中学习,后面进入企业进行职业的学习,企业的管理层也可以进入学校学习管理经验。

3.能够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这种影响是隐性的。简单来说。学校里的学生在技工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熏陶下,如果能更加理解企业文化,在成为一名职业的优秀技工的路上就能走得更远了。这样的学生,比只知道学校的文化,不了解技工的职业文化的学生,进入优秀企业的概率会高很多。这样学校的就业率和专业的对口率也会提高。无形之中学校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并且,学校的经济效益也会随着社会效益的提升相应得到提升。

4.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消耗

学生从技工院校进入企业需要一个磨合的时间,而这个时间,企业要对学生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是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能够大大地带动企业的发展。通过技工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培养更优秀的技能人才做一个良性的储备,能够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耗费,让企业在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雪梅.塑造强有力企业文化的途径探索[J].集团经济研究,2005(7).

[2]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3]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4]姜学敏等.山东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刘晓欢.职业院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务[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作者:赵建云 单位:南通市蓝领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