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教校园文学与企业文化的融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校企文化培养方式的差异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育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求知欲,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人格潜移默化,塑造学生品质。企业文化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努力工作,激发其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辉煌,与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的校园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校企文化特点的差别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传导正确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校风、学风为核心,以具有学校特征的物质、制度和行为为文化建设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强调文化主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及动手能力,崇尚文化主体的个性化,提倡积极参与、展示自我。企业文化以传导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与生产经营理念。以企业的经营理念、设施环境、技能培训与技术革新为文化表现形式,显现为协调、和谐等因素,提倡务实与实干精神,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和员工价值。
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总书记在十六届七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应该同步发展,校企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解决文化滞后的战略问题。所以,校企文化的融合,既是时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职校园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企业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继续学习的能力,还应具备职业迁移能力、创新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其中所强调的培养目标,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和企业中,应该具备“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新精神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这些目标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要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相应的企业文化,使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地接触、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优化学生素质,实现学校的社会功能,完成培养目标。
(二)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学生有效就业的保障
通常的高职院校文化活动很难满足学生除文化知识以外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需求,尤其缺少对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过渡阶段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实践课程及毕业实习等设置不尽合理,大多存在时间较短,侧重于技能的培养的问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体现在怕苦怕累,不勤奋,不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氛围,形成“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的恶性循环。校企文化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各项教学实践中熟悉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校与企业对接的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缩短他们就业的磨合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校企文化的对接和技术的互补,拉近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增添了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对于学校科学培养大量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三)校企文化融合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校企文化融合更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伴随高校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不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源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挑战。高职院校的生存可谓是越来越艰难。以特色求生存,提高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要打造具有“专业特色”、“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文化品牌,必须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要素、突出文化的交融与对接。校企文化融合既助于更好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又是学校培养出企业需要人才的保障,更是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校企文化融合的措施
(一)营造校企互融的环境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学校实际,有效地融合职业特色,在学校校园内建设“校企文化区”,其中设立中外优秀企业家及名人名言宣传灯箱,如果是本校所培养的知名校友效果会更好,更能增加学生的自豪感。不同优秀企业的简介和文化标识的展示可以使师生员工感受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感受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洗礼。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加快全真或仿真车间实训室建设,让学生在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熟悉工作流程、学习专业技术。学校定期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周活动,邀请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企业参展,实现企业、学生面对面交流。高职院校通过浓厚企业文化环境的营造,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依托区域行业、企业建立更多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广大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让高职院校师生通过参观调查、实训见习、顶岗实习、项目共建的实践,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职业意识、养成职业操守、磨练职业意志、提升职业能力,感受吸纳企业文化精髓。
(二)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每年要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使学校教师知识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教师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使学生在校园日常学习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高职院校还需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兼任老师。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对企业文化有切身感受和较为深入的理解,通过他们学生校内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在学生学习实践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其次,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而有效的课外活动。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是校企文化互溶对接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如企业文化片的影视欣赏活动就是学生在单纯的娱乐活动中了解企业文化的有效渠道。此外通过“团结协作”“信誉为本”等主题演讲比赛、学术讲座、企业家创业访谈等系列活动的组织开展,将企业文化的形式与内涵融入课外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为以后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打下基础。最后,加强学院课程文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高职院校还应该以各类技能大赛为载体,渗透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以大项目、大活动为平台,以国家级大赛为载体,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竞赛实战锻炼技能,最大化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过渡和无缝对接。
(三)借鉴企业文化管理学校
高职院校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在学校管理中实施ERP(企业资源管理)战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借鉴企业的ISO9001:200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成套的质量管理文件,对学校的教育服务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和科研等日常管理之中,使单重通过外力推行的质量评估,转变成为高职院校的自觉行为。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要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制定既有文化内涵,又能体现“职业性”的各项组织、管理、奖惩制度和校纪校规。改进偏重于书斋式的硬管理,强化诸如诚信、守纪、团结、敬业等与企业文化密切关联要素的教育,特别注意培养类同与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高职院校要在工作室、车间、实训场所张贴操作规范和要求,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技能。
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衣着、言行举止等行为,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不擅离岗位、不大声喧哗,给学生企业的“准员工”的切身感受。通过前面的一些管理措施使得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含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化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四)以理论研究推动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由学有所长的教师成立企业文化研究会,不仅开展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同时还要举办“校企文化对接”专题研讨会,研究企业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校企文化的区别、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融合度、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等情况。高职院校可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校企文化对接”课题研究,将理念先进、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和学校特色的科研成果收录到专用数据库中。同时,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举办相关学术会议交流如何更好地进行校企文化融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是一项双向互动、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代表着它们自己最具特色的、最为核心的东西。而当下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等办学模式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学校与企业文化的接口,引进企业文化,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指导思想,发挥高职院校的育人主体作用,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内化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精髓相融合。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笔者在文中仅仅提出个人不成熟的见解。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需要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实践的探索中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作者:许浩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