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女性主义研究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范文

女性主义研究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女性主义研究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女性主义研究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既把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又把女性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向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提出了质疑,挑战了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2012年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学专业获批,开设了20多门与性别研究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贯彻女性主义研究方法,既是女性学课程体系特色教学的体现,也是我国女性学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女性学教学;运用与探索

2012年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学专业获批,到目前招收了4届学生,开设了20多门与性别研究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怎样贯彻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一直是我们女性学专业教师考虑的问题。

一、引言

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发起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与方法,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在其发展过程中,国内外性别研究学者试图发展出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与知识理论。美国著名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指出,由于女性从未被赋予权威的发言权来陈述她们自己或其他人的社会处境,也不能说明应该如何改变这些处境,那些从各种提问而产生的一般性社会知识从来都与女性对生存的看法无关[1](P504)。因此,她认为女性主义研究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方法论和知识论,它包括以下3个特征:一是注重以女性的经验作为社会分析的来源;二是研究的目的是为女性说话;三是把研究主题和研究者置于相同的批判层面上[2]。我国一些性别研究学者也认为女性主义研究方法非常有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宛丽教授指出,“女性主义……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方法论层面,即它开辟了与以往的这些知识体系所不同的另一种认识视角及领域”[3]。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培林教授也指出一方面,女性主义方法论与人类学的方法论有共同之处,就是关注他者的经验、立场和看法;另一方面,女性主义与建构论的主体间性方法论以及当代社会学、经济学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方法,也有共同之处,即注重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4]。由以上可以看出,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与生物学领域中的概念图式、客观性、科学性、合理性等主要层面提出了挑战与质疑,同时研究者也不断摸索出不同于以往知识体系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分析视角。那么目前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到底有哪些呢?

二、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简介

1970年代之后,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提升,一些女性主义学者试图将妇女与性别议题纳入她们既有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时遇到了困难,在很多方面,人文社会科学无法辨别出性别歧视现象和男性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因此她们便开始着手开辟女性主义的方法论,摸索出4个女性主义研究的新方法,即女性主义立场方法、女性主义经验方法、口述史方法、社会性别研究方法。

(一)女性主义经验方法女性主义经验方法也称女性主义经验论,它是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性别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认识论策略,其目的是要论证女权主义挑战传统设定的合理性[1](P509)。女性主义经验论强调男性中心主义、性别歧视的说法常常遭到研究者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些说法是由社会成见与人们的偏见造成的。自妇女运动以来,许多女性成为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她们更容易注意到男性霸权主义的存在,注意到男性的经验才成为知识,而女性的经验常常被忽略。因此女性主义经验论不仅呼吁要重视女性的生活经验,同时更重要的是赋予这些女性的经验以同等价值。毋庸置疑,女性的经验是不同于男性的,比如月经、怀孕、生育以及抚育后代的体验,这些体验或者在男权社会的话语下被掩盖,或者被男性代言,甚至被污名化。传统经验主义认为,当一种假设通过所谓的科学方法的严格勘验与测试,那些社会偏见就肯定会被消除,但女性主义经验论强调,关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男性中心主义范式就是缘于忽视对女性的关怀,忽视女性的存在。由此可见,女性主义经验方法不仅对底层弱势群体的研究非常适用,同时也对种族、阶级与阶层研究非常有帮助。

(二)女性主义立场方法女性主义立场方法也称之为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女性主义立场方法把性别分层中各阶层女性境遇明显不同的特征当作研究的资源,正是这种传统的研究者没有利用的与众不同的资源,使得女权主义者能够比传统的研究作出经验主义的更精确的描述,提出理论上更为丰富的解释[1](P517)。女性主义立场方法将重点放在两性的差异上,尤其是两性境遇的差异方面,也强调妇女与男性相区别的立场。当然她们强调的是两性的差异只是不同,而不是女性劣等的体现。立场方法认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对所谓知识的客观性与合理性的追求与崇尚,其实不是其所标榜的性别中立,而是有价值取向的,它强化、巩固并延续了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性别文化体制,同时也强化并延续了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不言而喻地提醒大家男性被视作优越与主导,而女性被视作从属与卑微,正如阴与阳的对立一样。不管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还是作为反对与支持者知识主张的源头,女性不同的生活价值一直被错误地贬低乃至被忽视。女性是社会秩序中的陌生人而被排除在社会秩序之外。只有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

(三)口述史方法目前,口述方法在史学界被广泛应用,它至少有4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文字、图像、器物等物证不足时,它可以作为一种“人证”;二是在文字、图像等物证史料缺乏时,口述史料作为主要史料使许多历史课题的研究成为可能;三是让历史书写者参与历史重建的工作,使史学不只是史学家的事,而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事情;四是让当事人述说亲身经历的事,增加历史的现场感与亲切性。口述史方法因此对无权力、无书写能力的弱势者意义非凡。一方面,口述史的特质尤其适合一向较少使用文字的弱势者,另一方面适用对象则为被局限在私领域之特定人口,因为她们所做的被社会认定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口述史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得以建构以女性主义史观出发的生命史和生活史,并用女性的眼睛来挖掘事件的意义。透过访问不仅可以了解受访女性的生命史,也可借此观察女性在当代的地位与角色,同时也进一步补充文字资料的缺乏。

(四)社会性别研究方法自美国史学家琼•斯科特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发表以来,社会性别(gender)研究方法已被引进历史、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一系列学术领域中,社会性别理论已经成为具有批判知识特征的显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社会性别”是妇女研究或女性主义研究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她更多的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文化对自己性别意识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具有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也就是具有女人味和男人味的人。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男性气质往往得到了社会更高的评价,女性气质则被社会贬低。以至于斯科特指出,社会性别不仅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同时社会性别更是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有学者将该理论概括为4个核心观点,即社会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性别是一种制度安排;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观念[5]。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很明显,有许多与生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如男人刚强,女人软弱,男性性格豁达,女性天生小心眼等)。

三、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在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下,1971年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最早将女性学带进了美国高等学校的课堂,目前在美国高校,每年开设与性别研究相关的课程近3万多门。在亚洲,韩国也已经有了30年的女性学课程历史,韩国著名的梨花女子大学培养了大批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专家,并设立了硕士和博士点。日本的女子大学也开设了女性学必修课程。我国高校的女性研究可以说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后的20多年间高校女性研究得到长足进步,经历了从传统既有学科的女性研究到独立的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6]。而自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女性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女性学专业先后在一些高校获批,如1997年北京大学正式设立了女性学硕士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个设立女性学专业的高校;截至2004年底,普通高校中设立女性学硕士专业的已有6所。2006年,教育部批准中华女子学院设立女性学本科专业,2012年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学专业获批,到目前已招收了4届学生,开设了20多门与性别研究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怎样贯彻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一直是我们女性学专业老师考虑的问题。当然,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不是一种空洞的言论,也不是一种说教,那么在女性学专业的教学当中我们如何运用呢?

(一)不断“提出性别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目标是提出性别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同时促使更多的人去关注性别议题。以往的社会研究认为女性的问题都是私人的问题,是不成为问题的,更不需要作出解释,就算提出一些议题也往往是从男性对女性的操纵与控制、剥削或欲望的角度出发,其实还是关注与男性有关的问题。在“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性别热点问题研究”“妇女维权案例”等课程中,我们可以不断提出问题。如农村中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问题该怎样完善?女性领导人为什么那么少?女博士为什么会成为人们所说的“第三性别”“灭绝师太”?为什么一提“小三”人们就会想到是女性而不是男性?等等。提出性别问题本身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甚至也可以成为一种批判的方法,它可以使人们发现社会结构中包含的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是如何隐秘地使妇女有所不同,以至使其处于从属地位。

(二)对问题要持续进行反思甚至批判有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是有问题的,要不断反思与反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佟新老师曾经分享她在北京第一条妇女热线做志愿者时遇到的一件事情。当时一名女性打来热线电话,说她即将结婚,她的未婚夫认为她是处女,很纯洁,但是她有过男朋友并发生过性关系。为了不破坏自己在未婚夫中的形象,她特地打来电话求助,希望她们能给她一个掩盖事实的方法。当时包括佟新老师在场的咨询员们专门开会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不能直言相告,应该编一个谎话[7]。笔者想说的是,我们在面对“处女膜”问题时,一切的思维方式都在围绕着“男性的态度”,男性对于女性性经验的知识与禁忌,是从男性的立场去考虑,而没有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或者女性自身的利益去考虑,也就是说,没有想到这些建构起来的有关性的知识是为男性服务的。在中国,当我们面对性别关系的种种知识时,如“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等,这些知识已是普遍存在的、无须经验证明的常识,但这些“库存知识”的特性是“父权式”的,是男性化的知识,是服务于男性利益的。

(三)关注下属群体,记录她们的声音比如在研究计划生育政策时,我们经常看到的研究模式是分析计划生育取得的成绩,讨论如何达到目的,对影响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难的原因进行宏观分析。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在这一生育政策当中广大的农村女性不仅成为重要的动员对象,而且是这一政策主要的身体实践者和重要动力。这些女性对中国计划生育的经验和感受更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但在现实当中,这些妇女的经历和感受,她们的所思所想,她们的记忆往往无声无息,并成为历史中视而不见的缺失,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口述史的方法进行田野调查。国内的许多女性主义学者运用口述史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李小江教授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口述史丛书,丛书包括4本,分别是《亲历战争》《独立的历程》《民族叙事》《文化寻踪》,不仅记载挖掘出了大量亲历战争的女性和受伤害的女性(如慰安妇),而且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将个人叙事与历史叙事结合起来,将大量幕后女性推向台前,使她们栩栩如生。它并无意发掘女人的特殊贡献或特别张扬女人的权利。还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游鉴明教授的《走过两个时代的台湾职业妇女访谈记录》、我国大陆学者杜芳琴教授的《大山的女儿:经验、心声和需求———山区妇女口述》(西南卷、华北卷)、谢丽华对农村妇女访谈编辑而成的《我的生育故事》等等,总之,女性口述历史开始受到重视,可发展的空间相当大。

(四)运用社会性别方法分析人们熟视无睹的性别问题比如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某地妇女联合会为了提高当地妇女的收入,与一外贸企业联合建立了手工编织厂,该厂的特色在于当地妇女不需要每天到厂里去上班,而是可以把活领回家去做,做好之后再送回工厂相关负责人处,然后计算工钱,多劳多得,不少人家因为家里的妻子和女儿参加了这个项目,家庭经济条件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时,妇女联合会的人都认为该工作既增加了妇女的收入,同时也使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确实,从表面上看,该项目无疑给女性在经济上带来了收入,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她们的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该项目利用的多是女性的闲暇时间,自然也增加了她们的劳动强度和延长了劳动时间。大众传媒在不平等的性别意识的推广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南都市频道《寻情记》栏目曾报道了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位来自四川的女孩来湖南长沙求职并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男性并与其成为男女朋友关系,后来发展到谈婚论嫁的阶段。但其实这位男性早已结婚,妻子也在长沙上班,只是在不同的单位。该男子已发展到经常不回家并与四川来的女孩同居了,因此妻子要求《寻情记》栏目帮忙找丈夫并让他回家。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记者不断穿梭在两个女人之间问起话题,如对四川女孩说,你难道不知道他已经结婚了吗?你现在成为了“小三”,“小三”的滋味不好受吧?问得理直气壮,而这四川女孩也是泪流满面。而对这位男士的妻子,记者的问题也是让人瞠目结舌,如你有些缺点你丈夫不能容忍?你对老公不太关心?等等。在整个过程中,本该受到法律和道德谴责的男性倒成为了一个受到伤害的无辜者,而这两位女性倒成了伤害他的人。试想这男士明明已经是已婚人士,却还要骗取未婚女性的好感,同时出轨之后还振振有词地说是因为妻子不关心他,这都是在为男性说话,属于父权制文化的特点,如果记者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就不会复制传统的父权制的性别文化,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就会对男性提出义正言辞的谴责。

我们都知道,女性主义来源于妇女解放运动,它既是为了妇女的知识,也是关于妇女的知识。但是社会科学中关于女性和男性经验的无形化,将女性的经验视为主观的、不真实的,因而不能构成知识的基础,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开辟与运用为我们在女性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女性学专业教学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动力。本文通过探究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在女性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笔者希望首先能为其他高校女性学专业或者女性学课程的教学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其次,探寻女性学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对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现女性主义理论与行动的两元结合;最后,促使我们的授课教师改变男性中心主义的知识理念,转变观念,将性别知识尤其是有关女性的知识带入课堂,从性别立场出发,赋权于女性,使人们认识到关于妇女的知识是多么重要。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性别研究者和教育者将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贯穿于教学与研究当中。

参考文献:

[1][美]佩吉•麦克拉肯.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马薇薇.女性主义肥皂剧研究方法评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1):6-11.

[3]张宛丽.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J].浙江学刊,2003,(1):85-91.

[4]李培林.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认识[J].妇女研究论丛,2004,(5):61-62.

[5]魏国英.从女性研究到女性学学科建设———高校女性学发展脉络[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6):72-78.

[6]李慧英.论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5,(2):1-5.

[7]佟新.女性的生活经验与女权主义认识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62

作者:胡桂香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