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爱玛》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小说《爱玛》自诞生之日起就激发了全世界读者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探讨。而1997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玛》通过对主人公爱玛反传统性格的塑造,彰显了女性在家庭、爱情婚姻中主体意识的觉醒,让观众随着爱玛的成长慢慢体会女性的华美蜕变。本文从电影中爱玛的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婚姻爱情观角度入手,在探讨其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分析其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关键词]
《爱玛》;女性意识;觉醒;局限性
作为奥斯汀最具女性意识的小说,《爱玛》自1815年问世就以叛逆的女性形象和独特的女情观引发了全世界对于女性解放的重新认识。1997年由迪尔穆德·劳伦斯执导的电影《爱玛》,虽然不像传统爱情电影那么浪漫温暖,但是却以爱玛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将奥斯汀原著中与众不同的女性意识完美地展示给观众。
一、电影《爱玛》概述
1997年,由迪尔穆德·劳伦斯执导的电影《爱玛》,以极具古典气质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世界影坛,并被公认为最接近奥斯汀原著的电影版本。电影《爱玛》以英国18世纪富家小姐爱玛为故事核心,讲述其独特的女性成长过程。影片中主人公爱玛开朗热情、美丽聪明,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富足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爱玛孤芳自赏,甚至目中无人的性格。爱玛在影片中具有明显的缺点,自己不喜欢拉郎配的婚姻却总是给人做媒,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很多笑话。在电影中,爱玛认为下层社会的孤女哈丽艾特形单影只,就主动帮助她寻找适合的配偶。哈丽艾特这个温柔顺从的女孩一次次无奈地接受爱玛的安排,与地方官艾特利先生经历了数次滑稽的失败相亲。最终在不断安排相亲的过程中,爱玛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点,改正了错误并和哈丽艾特一起找到真正爱的人。1997版电影《爱玛》虽然具有明显的英国18世纪古典主义的艺术气质,但是却通过爱玛在影片中一段段自命不凡的荒诞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一位背离了传统美德及传统观念的女性,也让观众通过她的蜕变感受到女性的成长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电影《爱玛》中蕴含的女性意识
(一)“不完美”的女性性格
电影《爱玛》颠覆了父权主流文化视域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不像18世纪末期的女性那样犹如天使一样具有奉献和牺牲的传统精神。在英国18世纪男权主导的时代,完美女性被定义为奉献型和天使型的形象,就像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刻画的女性那样贤淑顺从,犹如天仙一样完美无瑕,甚至某些传统女性自己也向往在男权社会中成为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但是在这种男权社会推崇和欣赏的女性传统形象中,电影《爱玛》和原著作者奥斯汀一样独树一帜,重新定义了女性形象,让爱玛变为不太符合传统女性定义的一个不完美女性。她固执武断、势利骄傲,甚至敢于真实地展示自己的缺点,可以说电影用爱玛这种颠覆性的女性形象打破了男性对女性的定义。影片中爱玛生于大富之家,但是由于母亲英年早逝,父亲也年老多病而变得懦弱胆小,这种家庭环境让爱玛从小便形成了高傲独立的性格和思想,并一步步地在家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也反映出电影独特的女性主体意识。电影中爱玛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变得同情弱者、慷慨大方,也开始关怀别人,这种美德是爱玛在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的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在电影中,爱玛从小没有按照男性的要求去成长,而是从一个不完美的女孩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内心独立的女性,这种性格的成长打破了西方对女性性格的桎梏,同时通过爱玛性格的前后对比,成功地告诉观众女性完全可以定义自己的性格和形象,没必要遵从男性对自己的定义。可以说定义中爱玛这种不完美的形象如同涓涓溪水,流入观众的心田,让观众忽而喜欢她的幼稚单纯、开朗热情,忽而感受到她的自大高傲、自以为是。无论爱玛拥有哪一种性格,她都给观众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女性形象,她摆脱了女性固有的形象和性格,让观众眼前一亮,而她这种不完美的角色设计打破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封锁,也彻底地颠覆了女性对自己形象和道德的认识。
(二)主导的女性地位
传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只是依附于男性,在家庭中父兄占据核心地位,但是在电影《爱玛》中,女主人公爱玛虽然生在富有家庭,但是却在自由的生活环境中成长,母亲早逝,姐姐嫁人,父亲怯弱,家里的事务完全由爱玛自己做主,女性的地位意识及自立自主意识得以充分彰显。爱玛在电影中只有泰勒小姐作为家庭教师对其进行监护,但是泰勒温和贤淑,对爱玛也只是关爱和呵护。电影这种安排让爱玛从小没有受到父权及男权文化的压迫和封锁,也没有受到传统女性的影响,让她的心灵从小就具备了自由的独立意识,也为后来她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完全觉醒打下了基础。由于家庭情况的特殊性,爱玛很小就能担负起家庭的重担,负责家庭里的一切家务。女性持家在18世纪男性为权力中心的社会背景下极为罕见,但是却让爱玛完全摆脱了当时的男权社会统治,这也充分体现了电影对女性自由自立意识的向往。在英国18世纪男权社会文化的氛围中,爱玛相对于依附男性的其他弱女子来说,明显具有女权主义的特征,也体现了电影女性解放的朦胧意识。当然,电影没有实现女性走出家门,完全彻底的女性解放,爱玛仍然被局限于家庭之中。虽然这种女性意识具有局限性,但是电影已经在家庭领域开始发出了女性的声音,尽管范围很小,但是也仿佛一股春风,温暖心扉,让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平等的婚恋观
电影《爱玛》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期的英国,故事中社会的传统婚姻爱情观念都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选择上,女性站在弱势的被动地位。但是电影《爱玛》中,主人公爱玛的婚恋观却与当时的婚恋传统大相径庭,将女性在爱情中的主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的开篇部分,主人公爱玛曾经发誓终身不嫁,因为她认为女人一结婚就会失去自己的地位,失去权威。爱玛有着超越时代的女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着与男性一样的自信,也让她以自己的习惯和方式处理婚姻和爱情。电影中她这种极度渴望掌握自我命运,以自我为中心的地位及权利欲望,既是爱玛女性意识的宣泄,也是女性向男性发出挑战的宣言。影片中直到最后哈丽艾特在倾诉对奈特利深深的爱慕之时,爱玛才幡然醒悟,她其实一直也深爱着同一个男人。虽然之前的情节中,爱玛自大高傲,但是在感情面前她低下了头,真实地看待自己的感情。在爱情面前,爱玛放下了自己的骄傲和自信,开始认真地审视着自己的心和过往。此时女性不再是没有任何意识的附属品,她们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追求,在需要直面感情时,她们也会冷静地分析,也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这种女性的成长,尤其是在思想上的成熟,证明女性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婚恋观和选择能力。电影摒弃了所处历史背景中常见的男女在婚恋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和关系,女性不再处于被追求的矜持地位,男性也不再是强势的主导者。电影尽管赋予爱玛追求爱情的资本,她拥有社会地位,由于家庭富裕,她完全不需要像传统女性那样被男人挑选和主导,但是爱玛没有将自己的爱情建立在这些物质基础上,而是认为感情是婚姻的基础。她在两次感情事件中,没有将自己的财富作为追求爱情的条件,相反她一直在用自己的真心追求着爱情,从不被动。在电影中,爱玛曾多次与心上人奈特利进行交流,在交谈中她逐渐了解了奈特利和自己,逐渐形成对奈特利及两人的感情的正确的认识。这说明爱玛这个另类的女性已经敢于并一直在大胆地与男性展开思想的、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的。爱玛在爱情中的这种主动平等交流其实是在追求和把握自己在爱情中的自由和命运,其女性独立自我意识显露无遗。电影也借此代表女性向整个社会呼吁着自己对于爱情中平等地位的态度,希望爱玛的婚姻为社会带来正确的婚姻观,即婚姻关系必须建立在男女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女性不能丧失自己在爱情中的主动性。电影中爱玛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掌握住了自己在爱情婚姻中的地位和命运,这种对地位和爱情的追求,既体现了女性渴望平等思想感情交流的心理欲望,也反映出女性对男性主导、女性服从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三、电影《爱玛》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
虽然电影《爱玛》中,女主公爱玛在爱情中逐渐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体的成长,开始在家庭和爱情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电影过于尊重原著英国18世纪的古典风格,仍以奥斯汀时代女性主义的思想核心来看待女性意识,让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得并不彻底。奥斯汀笔下的爱玛处于女性主义发展初期,当时女性思想的核心仍然是男女平等的问题。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电影仍以女性摆脱男权束缚为核心,抨击男女不平等现象,则稍显落伍。同时电影和原著一样过分强调经济在女性地位及婚姻爱情等关系中的地位,就像电影中爱玛曾言:“单身的女人,如果收入微薄,必然让人耻笑……若有钱,总会受人尊敬。”电影和原著一样在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仍然认为财产是决定女性命运、生活、婚姻和爱情的基础,这种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电影和小说让主人公爱玛在这个问题上过于重视和追求,曾经让她一度摒弃爱情和婚姻,出现了心理的极端反应,也导致了爱玛的爱情坎坷曲折。同时,电影中主人公爱玛具有非常强烈的等级观念,曾经以地位作为衡量爱情和婚姻的标尺,并一度染上了冷醒、自私、势利的恶习。电影中曾经用贝茨女士和罗伯特·马汀这两个配角让观众看到了爱玛在等级地位上的观念,当马汀向哈丽艾特表达爱慕之情时,爱玛鼓动着哈丽艾特坚决地拒绝了他的求婚,只是因为罗伯特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甚至爱玛认为去罗伯特家有失自己的身份。由于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爱玛看不起地位较低的普通人。虽然与奈特利的交往中,爱玛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有局限性的女性意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爱玛虽然具有普通女性没有的女性主体意识,但是她的生活仍然局限在家庭和爱情中,没有真正地走向社会,甚至爱玛都觉得自己已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导,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天地仍然很小。在电影中,多数女性最终还是选择了结婚这条出路,实现了大团圆的结局。电影中女性这种生活选择显然还是受到男性主导意识的潜在影响,认为只有回归家庭,回归男性怀抱,女性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幸福。电影此时显现出矛盾性,既鼓励女性突破传统束缚,敢于追求爱情的平等地位,但是又让女性最终都回到了传统女性的角色中,将自己定位于家庭这一男性核心的世界中。可见,虽然电影和小说都展现了与传统女性有着明显区别的女性形象和意识,但是这种意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如此,电影还是通过爱玛这一特殊形象向男性社会发出了最大声的呐喊,还是让观众,尤其女性观众获得了某种平等和崭新的艺术体验,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电影《爱玛》塑造了一个不完美的女性形象,可是在这种颠覆传统完美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彰显着女性逐渐觉醒的意识。不完美的爱玛虽然背叛了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甚至还有点让人厌恶,但是却喊出了女性心底需要自由、自立、平等的声音,完美地展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及对女性主体的探索。总之,电影《爱玛》借助爱情这个浪漫的故事外壳,以女性的成长讲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让观众随着爱玛的成长慢慢体会女性的华美蜕变。
[参考文献]
[1]王敏.化茧为蝶———从女性成长视角看电影版《爱玛》[J].文教资料,2014(24).
[2]王耀敏.从电影《爱玛》看主人公形象的独特魅力[J].电影文献,2011(21).
[3]步雅云.略论《爱玛》的女性成长主题[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03).
[4]付丹枫.《爱玛》中的女性主义意识[J].鄂州大学学报,2015(06)
作者:马丽娜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