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学音乐教学民族文化传承策略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民族文化传承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学音乐教学民族文化传承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教学民族文化传承策略

[摘要]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教师应遵循渗透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选材展现多元文化,律动中体验民间舞蹈,拓展中总结民歌特点,情境中感受文化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领略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律动体验;民族文化传承;蒙古族民歌

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相伴相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让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民族音乐传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是音乐教学基本理念之一。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渠道。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民间音乐每个年段都会涵盖其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文化传承,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对教材的分析能力以及民族音乐理解力,按照年段、类别进行整合,立足课堂,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作为重要内容。要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进而自觉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3~6年级的孩子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他们能够听辨歌唱中不同类型的男女声音色,也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这是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善加利用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体验不同地区的民族歌舞,感受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同时,教师也需要从表现艺术、音乐感染力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把握和感知能力,开启音乐学习新模式,让音乐教学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

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黄金时间,提升小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知程度,让学生爱上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现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些做法。

1.选材中展现多元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而多民族音乐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通过欣赏和学习不同特色的音乐,树立小学生开放、包容、热爱多元文化的科学世界观。每册教材都有1~2个单元是中国民歌,教师不妨在学期初做一个整合,将其具体分类,由浅入深,从歌曲本身出发挖掘民族音乐元素及民族文化。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牧歌》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聆听音乐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辽阔壮丽的蒙古大草原和绚丽多彩的蒙古民族服饰,并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学的内蒙古民族舞蹈。总之,立足于多民族国家文化传统,我们应当综合开展美育、德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动。除了课本里涉及的多种欣赏曲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地民族音乐进课堂。一方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哲学观,学生在学习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对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桔梗谣》等歌词、旋律、意境都非常好,其中张扬的活力、对劳动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等,都能深深地触动小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体悟多元文化的美好。

2.律动中体验民间舞蹈

音乐教师与小学生谈论民族文化,特别是在音乐课堂,往往显得单调枯燥。如何让学生从一首歌曲的教学中,既能学会唱又能掌握民族舞蹈风格特点,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蒙古民歌《小黄鹂鸟》,这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五声调式,一段体结构,共四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蒙古短调的风格,了解蒙古文化,并学会声情并茂演唱,这是教学目标与教学难点。在课的初始,教师出示了草原风光以及策马扬鞭的视频,从情境中将学生拉近蒙古族。初听音乐,教师从情绪上启发:“你觉得这首歌曲情绪如何?”学生都能感受到欢快。接着,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四个乐句),每组做不同的动作:第一、二组做抖肩动作(一、二两个乐句节奏相同),第三组边走边压腕,第四组骑马扬鞭,而这套动作的背景音乐恰恰就是这首《小黄鹂鸟》。如此,学生在边听边律动中,既熟悉了歌曲的旋律、结构,又学会了蒙古舞蹈。在降低歌曲教学难度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蒙古舞蹈独特的风格,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中略显质朴的性格。

3.拓展中总结民歌特点

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而民歌产生于人们日常生产劳作中,各地方的民歌特点不一样,甚至同一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分类。蒙古民歌和舞蹈一样很有特点。从体裁来分类,分为长调和短调。学生如何区分短调与长调?这对于擅长形象记忆的小学生来说,死记硬背理论是行不通的。所以,在拓展蒙古族民歌之前,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实践来感知,做到听得懂、辨得明。回到课例《小黄鹂鸟》,律动数遍之后,教师出示歌谱,让学生再次聆听。“你知道这首歌曲有几句吗?”学生不难发现共4句。而短短4句,节奏相近,较为规整,用牧民们常用的衬词来哼唱全曲。特别是最后一句,把拖腔的音乐特色用声音表现出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亲身感受到这首歌曲比较短,最后一句是拖腔,旋律非常美。教师则适时总结:这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短调通常篇幅短小、结构匀称、节奏规整,舞蹈礼俗、狩猎歌(蒙古族民歌体裁)等都涵盖其中,最后一句常常还会用拖腔。至此,相信学生都能了解蒙古族短调的特色,可以再次创设情境,用对比的方法聆听《辽阔的草原》《牧歌》等长调歌曲。这样,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出结论: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往往篇幅较长带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听辨的游戏环节,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区分长调和短调的方法。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精妙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律动、实践、感知中学习民歌,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特点,从而自然渗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4.情境中感受文化氛围

除了分析作品特点,更重要的是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多角度欣赏民族音乐,感受其文化氛围。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媒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大多以乐器和歌曲内容欣赏为主,如二胡、古筝、长笛、马头琴等乐器在欣赏曲目中都有体现,教师可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乐器的演奏美。比如,在教学欣赏曲目《步步高》时,除了播放音频外,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演唱这首乐曲,然后把二胡的演奏运用到整个过程,以娴熟的演奏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代入感,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效果。对于《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师不妨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体会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载歌载舞的现场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材中的很多曲目,教师都可以结合流行唱法给学生展示。如欣赏课《森吉德玛》,通过流行(黑鸭子)与传统(胡松华)版本比较欣赏的手法,既可以展示出蒙古族短调民歌曲调精悍、歌词质朴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和学习音乐,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小学生对于文化层面的知识尚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他们倾向于接受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扑面而来的文化表征方式。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让学生在欣赏、品鉴、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和感知,为他们营造活跃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从而增进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豪感、使命感。

作者:温惠琼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