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的渗透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的渗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的渗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的渗透

摘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艺术符号元素,这些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将民族文化符号进行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应用,是现在视觉传达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在立足于现代视觉设计原理和大众审美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传统民族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使其设计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视觉设计作品,实现我国视觉设计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视觉传达;渗透

视觉传达设计重在传达二字,它是将不同的视觉元素进行有规律的组合和搭配,在实现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视觉美学的需求。因此,它是一种”观看艺术”和“表达艺术”,需要用发展和开阔的眼光去看待。

1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关系

1.1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及现状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的平面设计和图形设计既有联系又有矛盾,联系之处在于它是在传统平面与图形设计中延伸出来的,具有其二者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它与平面设计一样具有设计三大元素:图形、色彩和文字;而其不同点在于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它可以依托现代数字技术,采用静态加动态的设计方式,通过对不同视觉元素进行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分析,呈现出具有可视化的现代设计形式。我国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相较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并未形成一个较为独立完善的发展和教育体系,过度依赖国外的相关设计理念,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挖掘不够,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现代视觉设计行业的停滞不前。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国家政府层面到社会个人层面“文化自信“被频繁提及。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的现代视觉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渗透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视觉传达角度来看,这是设计内容和设计内涵的有效表现,因此这是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尊重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必然趋势。

1.2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三大元素

(1)图形元素。图形是点、线、面的结合,它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点是图形元素中的最基本单位,无数的点组成了线,线与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图像。但是,仅仅使用点和线只能够展现出一个平面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设计所要表达的内容。将面的概念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同面之间的穿插交互,实现了多个唯独的视觉效果表达。点线面的配合使用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审美元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他不受地域、文化、思想的影响,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情感共鸣,更加准确、精炼的传播出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以便于不同的人群理解。(2)色彩元素。色彩元素是攒通平面设计的灵魂,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亦是如此。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心理情感和美学特征,但是这种情感的代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不同颜色代表的情感是符合特定时期的大众审美观念的,即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同色彩之间的组合与搭配,能够使人们更轻松准确地理解设计作品的内容。同时,对带有情感色彩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可以通过色彩元素的饱和度、明暗对比以及不同色相之间的组合,来实现微妙情感的表达,以此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视觉传达设计是为其商品服务的,在对色彩的选择过程中,应该仅仅与宣传商品联系,满足色彩与商品包装内容的匹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色彩与设计内容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色彩元素可以诱导设计作品功能的发挥,通过高敏感的色彩对比,科学合理的色彩搭配更好的烘托出主题的表达。(3)文字元素。文字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将作品的内容与含义进行详尽的表述,满足不同理解能力人群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表达形式所引起的理解误差,起到和解释的作用。我国书法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其内涵与文化底蕴也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将传统文化中的文字元素进行提炼,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可以很好的应用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通过对字体的重塑、对书法形式的加工以及对文字颜色的搭配能够创造出优秀而又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该注重文字大小、风格、色彩等方面与整体的关系,明确文字元素只是整个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一部分,从而增强作品的统一性和感染力,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凸显整个设计风格。

2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积累,组建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符号系统库,并根据不同设计内容的项目,选择合适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对接,实现传统文化的在创作式利用。

2.1吉祥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吉祥图腾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类图腾文化,据悉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元素的图腾起源于汉代。吉祥元素从开始的对自然的崇拜发展演变为具有世俗化的一种文化符号,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儒家三纲五常,佛教善恶因果,道家清静无为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而又风格迥异的吉祥元素文化。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对这些吉祥元素进行利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具象化的金童玉女,抽象化的祥云纹饰以及“招财进宝”等具有吉祥元素的文字图形,都可以应用到设计作品中。但是,不管是对何种形式的应用,都应该在明确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为了作品中体现文化元素而将吉祥符号不加修饰的直接应用。应该采用化繁为简、分解重构、元素替代等设计理念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达到作品形与意的高度统一,将吉祥元素通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这个媒介进行传承和发展,将中国文化输出到世界范围内,使之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世界人民。

2.2重视茶元素的应用

茶,又被称为东方树叶。在我国,茶文化元素渗透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引入茶文化元素能够有效的提升设计作品的价值理念。首先,茶元素可以应用到与茶叶生产加工的相关产品设计中,用清新翠爽的茶叶形象来彰显产品的特性与个性,使其能够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小罐茶”的迅速走红,值得人们深思,与传统的茶品牌视觉表达不同,它只要推崇的是中国茶背后的文化底蕴,以大师的口吻来叙述中国独特的茶文化,体现品味与睿智。除此之外,茶本身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茶元素与龙凤、水墨等元素进行融合,可以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表现效果,同时也能彰显出民族特色。可以在设计中有意的将茶元素与传统水墨元素进行结合,通过简易的水墨画将茶勾勒出来,展现茶文化的价值,人们在欣赏水墨画的同时,领略到茶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符合现在大众的审美观和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要求。

2.3中国书法元素的应用

文字是一个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不可或缺的,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和解释作用。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具有独特的东方线条美和形态美,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既能满足设计作品的需求,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合理科学的书法设计作品总是能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2008年背景奥运会会徽为例,采用的是一个变形的“京”字,通过对京字笔画的拆解和组合,使其具有奔跑感和跳跃感,在体现奥运精神的同时,完美的展示了中国书法文化。这种组合的方式,在实际设计中比比皆是,通过对设计项目内容的解读,在书法文化中进行寻找,将符合要求的文字符号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满足设计作品的需求。

2.4中国结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结作为一种装饰品能够起到烘托气氛,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作用。中国结中蕴藏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的积累,成为了幸福、健康和团结的代表。在设计中,可以将中国结与传统的吉祥元素进行结合,采用中国红色彩为基调,不同元素之间进行组合和搭配,来表达节日的喜庆气氛。同时,在表现团结等主题的项目中也可以将中国结进行元素分解,用一根线条来形成整个中国结的过程来展现团结的重要作用,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中国结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作品更加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使作品价值得以提升。

3结束语

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需要突破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积极探索不同民族元素背后的内涵与精神,努力将传统文化进行艺术符号化的提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同时,也应该明确,传统文化的应用并不是单纯和一成不变,而应该具有时代性,变的是传统民族元素的形式,不变的是民族文化精神。只有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凌.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7):139-140.

[2]周高翔.数字影像艺术中人文历史主题的情感化表达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

[3]杨树真.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视觉化设计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4]陈慧婷.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4):107-108.

[5]衣黎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8):55.

[6]朱连娟.“灵动的视觉”[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4.

作者:胡凯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