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民间组织传承民族文化的贡献范文

社会民间组织传承民族文化的贡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民间组织传承民族文化的贡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社会民间组织传承民族文化的贡献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急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存续性正面临严重的冲击,并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给中华文化甚至世界文化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如今,各级政府、学界及社会各方人士积极展开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调查和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了少数民族文化急速走向消失的势头。锡伯族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具有的非营利公益性、鲜明的民族性、广泛的联系性,通过著书立说、发行报刊、创立网站、创作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协助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积极展开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调查、研究、抢救和保护的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锡伯族社会民间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锡伯族社会组织应运而生。1980年12月28日在乌鲁木齐率先成立了第一个锡伯族社会民间组织——“乌鲁木齐锡伯语言学会”(1988年第三次换届时改称为“新疆锡伯语言学会”)。此后,如雨后春笋般,在锡伯族聚居的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相继成立了各类锡伯族社会民间组织,如新疆地区的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字研究学会、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族语言文字研究会、伊犁州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及文学艺术研究会、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伊犁州西迁文化学会、塔城市锡伯族文化研究学会活动中心、克拉玛依市锡伯嘎善文化学会等,辽宁省的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锡伯族联谊会、大连锡伯族学会、凤城市锡伯族学会、辽阳市锡伯族联谊会、抚顺市锡伯族联谊会、黑龙江锡伯族研究会、哈尔滨市锡伯族联谊会、齐齐哈尔市锡伯族联谊会、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锡伯族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锡伯族史学会等。锡伯族民间组织具备其他民间组织的共性,即“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1]。在成立之初均制定了组织章程,发展了大批会员,开展学术研究、联谊交流及各种公益性活动。各民间组织的成立,对促进锡伯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推进锡伯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锡伯族社会民间组织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方式

(一)编辑整理文献资料,出版著作,由于参加锡伯族社会民间组织的成员中包括许多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领导、乡镇干部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有的为民族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有的潜心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出版发表了不少重要的著作和论文,大大促进了锡伯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如新疆锡伯语言学会为传承民族语言,积极参与自治区语委会的锡伯语新名词术语规范审定工作,1989年出版《现代锡伯语文学语言正字法》,之后又陆续出版《锡伯语名词规范原则》《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音法》等,对锡伯语言文字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好锡伯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搞好双语教学,又相继协助新疆人民出版社锡伯文编辑部编辑出版了一批锡伯文教学的工具书和教材,如1988年出版的《简明汉锡对照词典》,1993年出版的《单清语》,2004年出版的《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此外,还有沈阳锡伯族联谊会成员编写的《锡伯族源流史纲》《锡伯族史论考》《漫话锡伯族》;搜集整理了大量锡伯族民间文学书稿后出版的《锡伯族民歌集》《锡伯族民间故事集》《锡伯族诗歌》和《锡伯族谚语集》等著作;协助沈阳市民委民族志编纂办公室编撰《沈阳锡伯族志》《辽宁锡伯族史话》《锡伯族西迁》《锡伯族文化》《锡伯族风俗》,以及根据锡伯族故事传承人何钧佑讲述后编辑的非物资文化遗产《锡伯族故事》,和依据其故事创作《喜利妈妈》长诗等。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组织会员撰写通俗普及读物《谈古论今话锡伯》,搜集整理了《锡伯族习俗资料汇编》、《锡伯族谱书汇编》等宝贵的资料。吉林省民俗学会出版了《锡伯先祖传记》,长春锡伯族学会编写了《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锡伯族先祖北魏帝王谱》,他们提供的资料,已被收录到《中国少数民族总目纲要》及《吉林省•民族志卷45——第五篇锡伯族》《长春市民族志》等书中。大连市锡伯族学会组织会员编撰了《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锡伯族》《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锡伯族篇》《大连市志•民族志》《大连锡伯族》《锡伯族图录》《中国锡伯人》《图说少数民族丛书•锡伯族》及《关怀与温暖-锡伯族与国家各级领导人在一起》等。哈尔滨锡伯族联谊会编写出版了《哈尔滨锡伯族志》。黑龙江锡伯族联谊会出版了《黑龙江省志•民族志•锡伯族篇》《黑龙江锡伯族》《锡伯族》《锡伯族北营子史考》等。丹东市民族宗教委员会民族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了《丹东锡伯族志》,以及抚顺市民委、锡伯族联谊会编写的《抚顺锡伯族志》,锦州市民委、锡伯族联谊会编写的《锦州锡伯族》,双城市民委、锡伯族联谊会编写的《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除著书立说外,各地锡伯族民间组织的成员还发表了近500篇论文,如《锡伯族源新考》《锡伯族源考略》等对锡伯族族源进行了考证和研究;《沈阳太平寺锡伯碑考略》《太平寺始末》《沈阳太平寺及锡伯碑杂议》《抚顺锡伯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锡伯寺庙拾零》对历史文物进行了考证和研究;《锡伯族的西迁及其贡献》《迁徙对锡伯族历史发展的影响》等论文对迁徙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对锡伯族原始宗教的研究》《锡伯族宗教信仰的初步考察》《锡伯族信仰与价值观念中的生态文化》《锡伯族宗教信仰的初步考察》等考察和研究了锡伯族民众的宗教信仰;《锡伯族妇女的生活习俗》《浅谈锡伯族服饰“鲜卑瑞兽”的古为今用》《谈谈锡伯族食俗》《锡伯族的民间信仰习俗》《复州锡伯族习俗》论述了民俗文化;《新疆锡伯族双语研究》《新疆锡伯族教育的现状调查》《新疆俄罗斯族教育的现状调查》等研究了锡伯语言和文字;绘制《清代官兵和家属西迁新疆伊犁戍边行进路线示意图》等。以上著作和论文所叙述的内容,包括锡伯族族名与族源、历史沿革、姓氏与家谱、风俗习惯、宗教与供奉、文物古迹、人口分布、政治经济生活、语言文字与教育、文学艺术与传传体育、人物等各方面,全方位、客观地反映了锡伯族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充分体现了东西两地锡伯族聚居区的地方特色和锡伯族民众的时代风貌。

(二)举办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座谈会为开展学术交流,30年来全国各地锡伯族民间组织先后举办了多次专题或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其中规模较大,较有影响的研讨会有:“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1981年10月,察布查尔县)、“辽宁省首届锡伯族文史资料和文化古籍编辑整理工作研究会”(1984年3月沈阳市)、“全国锡伯族学术讨论会”(1984年12月,沈阳)、“伊犁州首届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学术研讨会”(1986年9月,伊宁市)、“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1986年5月,沈阳)、“全国首届锡伯族语言文字工作会议”(1989年10月,乌鲁木齐市)、“哈尔滨锡伯族文化历史研讨会”(1990年9月,哈尔滨市)、“锡伯族爱国历史研讨会”(1990年9月,乌鲁木齐)、“辽宁省锡伯族民俗研讨会”(1992年5月,沈阳)、“中国锡伯族双语教育研讨会”(1995年5月,察布查尔)、“首届全国锡伯族古籍文化学术研讨会”(1996年5月,察布查尔)、“黑龙江省锡伯族研究会首届年会暨锡伯族文史研讨会”(1997年7月,齐齐哈尔市)、“锡伯族文艺研讨会”(1997年12月,察布查尔)、“沈阳市锡伯族第四次学术研讨会”(2000年9月沈阳)、“黑龙江省锡伯族200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2年9月哈尔滨)、“黑龙江民族研究会锡伯族分会及发展经济研讨会”(2003年11月哈尔滨)、“六省区市锡伯族古籍工作协调会议”(2005年5月新疆察布查尔县)、“大连锡伯族学术座谈会”(2008年1月大连)、“锡伯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座谈会”(2009年12月9日,沈阳市)、“新疆锡伯语言学会成立30年暨锡伯族文化学术研讨会”(2010年8月乌鲁木齐)、“沈阳锡伯族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研讨会”(2011年3月10日,沈阳)、“新疆锡伯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2011年9月17日,伊犁师范学院)等。这些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内容涉及面广,其中不少论文学术水平较高,有较高的价值,会后均编印出版了论文集(内部出版)。上述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观点,对加强交流,提升锡伯族研究质量和水平,繁荣发展锡伯族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产生了较大影响。除此之外,每年各地都举办纪念“4•18”西迁伊犁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春节联欢会、青年联谊会等活动,不仅利用活动之际传承了民族文化,还增进了同胞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民族和谐与团结。

(三)发行报刊、创立网站为活跃锡伯族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繁荣发展锡伯族文化,有关部门和学会组织相继创办了一些刊物。如《锡伯文化》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正式刊物,该刊第1期于1987年10月出版,目前共出43期,用锡、汉两种文字出版,是新疆研究锡伯族创办较早的学术刊物,为从事锡伯族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园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作者,并且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另外,还有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语委会主办的不定期刊物《学会通讯》(锡•汉文),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的《会刊》,黑龙江锡伯族研究会的《锡伯族今昔》,大连锡伯族学会的《会刊》等刊物以及锡伯文版《察布查尔报》,这些刊物在开展锡伯文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锡伯族有识之士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步伐,先后建起了近10个网站,如“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大西迁”“察布查尔在线”“锡伯人论坛”“锡伯文化论坛”“魅力新疆—锡伯族”“走进锡伯”“盛京锡伯人”“锡伯人”“满—通古斯语言”等,开设了锡伯族历史、文化、风俗、语言、人物、西迁等具有特色的栏目。分布在全国、世界各地的锡伯人利用快捷的互联网这个“信息高速公路”来互通信息、学习语言、交流思想、了解新闻、发表意见和见解,获取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共享国内外锡伯族文化及相关学科资源,促进了锡伯族的进步和发展。

(四)创作文学艺术、拍摄影视作品1991年至1992年,长春锡伯族学会积极协助吉林电视台采访、拍摄纪录片,拍摄《锡伯人家一日生活》纪实片,此片获全国大奖。之后,该片送往美国作为文化交流,中央台的《地方电视台30分钟》节目重播此片。另外,还拍摄了《锡伯人过端午节》《锡伯人婆媳之间》等短片。2004年5月,该学会又协助吉林电视台拍摄特别节目《锡伯之歌》(上、下集),吉林电视台卫视频道、文体频道分别连续首播。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大西迁》纪实片。生动再现了两百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4000多名锡伯族官兵及家眷完成的一场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壮举。为了让锡伯族民间艺术走出国门,2004年,中国沈阳锡伯族民间艺术团参加了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CIOFF)在匈牙利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民间艺术节”和在保加利亚布尔加斯市举办的“第三十二届国际民间艺术节”。这是中国锡伯族文化首次走出国门,也是沈阳市群众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又一次展示[2]。沈北新区锡伯族艺术团是沈北新区具有锡伯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团队,由锡伯族文化传承人肖昌创建,现有团员60余人。2010年,沈阳市开展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以来,锡伯族艺术团积极与沈北新区区委宣传部开展合作,广泛参与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重点开展锡伯民族舞蹈培训和惠民文艺演出,培训学员两万余人次。在培训锡伯民族舞蹈知识、技巧的同时,编排了《西迁之歌》《嘎善的婚礼》《咱们锡伯人》等十多个具有锡伯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参加了“文化沈北•艺术惠民”广场文艺晚会暨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启动仪式等二十余场大型广场演出,得到了中共沈阳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观众好评。《喜利妈妈传说》大型歌舞登上了2010年辽宁省春节晚会。同时锡伯族艺术团定期深入到基层,积极参与、配合街道社区开展的惠民广场演出活动百余场,深受市民群众欢迎[3]。

(五)保护传统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家庙始建于公元1707年,为藏传佛教寺院,由当时居住在盛京(而今的沈阳)的锡伯族人集资修建,是全国唯一一座锡伯族家庙,也是研究锡伯族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物,解放前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改革开放后,经锡伯族民间组织成员多次呼吁,1985年,被列为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申报为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锡伯族世世代代的历史记忆,是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作为锡伯族的“集体记忆”,成为锡伯族文化的精华、智慧的象征和精神的结晶。2005年以来,各地锡伯族民间组织积极参与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立项和保护传承工作,收集、整理申报资料和论证材料,到2010年,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迁节”“贝伦舞”“锡伯族刺绣”3项入选国家级名录,“汗都春”等15项入选自治区级名录,23项入选地州级名录。2011年5月21日沈北新区举行沈阳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沈北新区42项国家、省、市、区级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传统礼仪、节庆、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再现了锡伯族文化发展的原生态,成为人们了解锡伯族文化的一把钥匙[4]。为了保护、传承锡伯族稀有的语言、文字以及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沈阳在锡伯族聚集的乡镇建起锡伯族小学和中学,并且聘请民族专家教授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在沈北新区修建了西迁纪念馆、西迁广场和锡伯族文化艺术中心,加大对锡伯族资料及传承人的搜寻和保护力度。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兴建了弓箭博物馆,并于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新疆锡伯语言学会会员佟加•庆夫、文健等编著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0年1月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文本传承的一个重要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共收录41项名录,附300幅图片,所附多幅图片首次见诸书刊,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些名录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汗都春)、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较系统地介绍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变革、现存情况、表现形式和保护措施等。该书充分展示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科学价值。贺灵、佟克力、佟玉泉编著的《锡伯族—濒危朱伦文化遗产(共四册)》,也于2011年11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锡伯族社会民间组织传承民族文化的特点及贡献

锡伯族社会民间组织在传承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事业的活动中以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扬,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与国内各地同胞不断加强交流的同时,与国外研究者也保持着频繁的交流。因此具有自愿性、非营利性、鲜明的民族性创新性、开放性等显著特点。锡伯族社会民间组织之所以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要因:第一,有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团结、创新的核心是民间组织长期存、日益巩固的基础。核心成员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广大会员,参与传承锡伯族文化。这一点被取得显著成绩何新疆、辽宁等地许多民间组织的事实所证明。第二,坚持正确的方向,是锡伯族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根本。围绕事关国家民族的大事、重要节日,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展示会等宣传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各民族英烈的牺牲精神,传播锡伯族文化,使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凝聚锡伯族同胞的有效办法。民间组织通过联谊、调研,既可以保持其生命力,又可团结更多的锡伯族同胞创造新的研究成果,丰富民族文化宝库,普及民族文化。锡伯族社会民间组织通过举办各类交流会,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宣传锡伯族讲文明、有礼貌、尊老爱幼,具有勤俭节约、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进行学术研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致力于提高本民族人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及民族素质,传播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起到了传承与传播的作用;通过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增强本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及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起到了粘合作用;为东西两地锡伯族同胞互访、进行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提供方便,促进与各民族的团结友好关系,同时也为国内外学者架起交流之桥,起到了桥梁作用。

作者:关伟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