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于文化建设的民族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发展到近代,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肯定汉学的学术地位。进入近代以后,经世派崛起,他们在批判封建末世的弊端、要求进行变革的同时,从宋明理学、汉学、古文经学等故纸堆里挣脱出来,对汉学进行了批判,魏源指出:“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致使文人“争治诂训音声,爪剖辄析”,造成了“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这是对占统治地位的汉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到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更是对汉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学术争论中,湖南士人则采取了固有的兼容并蓄的态度,在坚持湖湘主流文化的同时,对汉学的学术地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曾国藩认为:“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学,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在这里,曾国藩在肯定“义理”之学的首要地位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考据学和辞章、经济之学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杨昌济更是明确指出:“余本自宋学入门,而亦认汉学家考据之功:余本自程朱入门,而亦认为陆王卓绝之识。”他号召“承学之士各抒心得,以破思想界之沉寂,明于万派争流,终归大海。”
曾国藩和杨昌济的思想主张为湖南学界所接受,成为近代以来湖南的主流学术思想。正是基于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这种开放精神,岳麓书院等即按照这一构想来设置课程体系,曾国藩在主攻理学的同时,对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济之学也不偏废,杨昌济则汉儒并宗,从而推动了湖湘学术的发展。曾国藩虽笃信宋儒却也不废汉学,主张“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他认为两个学派一属孔子门中文学类,一属德行类,“言艺则汉师为勤,言道则宋师为大”,本应同存而不悖。在作三十二圣哲画像时,他就列入了汉学大师高邮王氏父子,承认他们学术地位的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少数汉学家之一的邹汉勋,一生致力于考证典礼,但除汉学外,又自称“于心性之学则恪守宋儒”,这说明兼容并包是湖湘的普遍学风,并不限于信奉程朱者。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本来也属于对立的学派门户,近代湖南却也多“笃守程朱,不废陆王者”。早岁从罗泽南习理学的湘军大将王鑫就推崇陆王学说,追认王阳明为师,刘长佑晚年取王阳明语将自己的书屋题为“求心斋”,曾国藩青年时曾一度非议王学,但晚年改而认为朱陆同出一源,说:“朱子主道问学,何尝不洞达本原?陆子主‘尊德性’,何尝不实微践履。”又说,程朱学派虽是极正,“象山、姚江亦江河不废之流”。对于其他学派,曾国藩即认为“诸子皆可师”,所以对“诸家百氏,远绍旁搜”。在他看来,不管百家学说表面上如何意见纷杂繁博。其宗旨都是可以归一的“,百川异派,何必同哉,同达于海而已矣”。
二是学习西方。如果说,在国内大环境下,湖湘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家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否则它就无法存在和发展。那么,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倡言学习西方,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并将学习西方从学理层面转入践行层面,则是湖湘多民族文化开放精神的充分体现。湖南士人倡言学习西方,是从魏源开始的,他在《海国图志》中,第一次在中国、在传统士大夫中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强音,为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影响了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走向。如果说,在十九世纪中前期,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仍然以程朱理学为宗,那么,在十九世纪后期,学习西方逐渐成了湖湘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不能说取代了程朱理学的正宗地位,但也有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之势。而推动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这种发展趋势的是曾国藩。曾国藩与湖南传统士大夫一样,宗程朱理学,因而强烈的卫道与保守意识是曾国藩思想的主体,虽然他在鸦片战争期间已经开始注意到中英之间的冲突,但并未看出其中隐伏的危机,只是认为:“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则以大小事,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给他上了一堂教训深刻的课。他将英法的入侵称之为“五胡乱华”,寝食难安,“四更成眠,五更复醒,念(夷)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悸忧”,当他看到天津条约的印本时,更是“呜咽”不已。严峻的现实使他感觉到,要抵抗西方的侵略,以土地、赋税、荒政、礼治、盐政、河工、治兵、漕运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经世之学已经不敷时用,在新条件下,必须学习西方。他接过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旗,在1861年率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洋务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接着又筹建江南制造局,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开中国创办近代企业的先河。与曾国藩不同,左宗棠通过阅读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凡唐、宋以来史传、别录、说部及国朝志乘、载记、官私各书。凡有关涉海国故事者,每涉历及之,颇能知其梗概,道其原委。”
对西方各国情形有相当了解,一开始就对西方的侵略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比较中西之间的差异,认为,“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由此他认为“中不如西,学西可也”,他说:“窃以为近世人心之蔽,未能勘破,遂见异思迁,夺其素志,漫欲崇般倕之社而废泽官,精考工之方而弃官礼,傎孰甚焉!今试以艺事言之,聚儒者于一堂,而课以金工、木工之事,固问十不能答一,盖以非所习也。与华之百工且然,况泰西师匠乎?治天下自有匠,明匠事者自有人,中不如西,学西可也。”在学习方法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引进来,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机器设备,创办新式工业企业。湘人曾国藩和左宗棠是先驱者和开拓者。1861年,曾国攻下安庆后,即在安庆设立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又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这些企业虽然是军事企业,以生产枪炮船舰为主,但其影响所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流风所及,湖南亦开始创设新式企业,1875年,在长沙首创湖南机器局,以制造枪炮、火药为主。湖南机器局虽然以军事制造为主,其存在的时间也极为短暂(一年多时间),但它是一个新鲜事物,是一种异质文化在湖南立足的肇始,为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是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到九十年代,随着新一轮的学习西方热潮的兴起,湖南的近代工业越来越多,1895年,湖南丰和火柴公司创办,1896年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成立。从此,作为异质文化的西方器物文化开始在湖南生根、开花、结果。走出去,主要是一批先进的湖南人士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实地考察、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这种学习方式由郭嵩焘开其端、曾纪泽继其后,到20世纪初一批出国留学的湖南学子蜂涌而起。他们在国外考察、留学,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和理念带回中国,带回湖南,对推动湖南社会观念的转变、对推动湖南新思想、新思潮的萌起和发展、对推动湖南文教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湖湘多民族文化引导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湖湘多民族文化是历代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到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包含了湖湘物质文化、湖湘制度文化和湖湘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湖湘多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在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来自湖南本土,对于他们而言,身为湖南人“只有先了解湖湘多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只有先了解湖南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至于来自外省的学生,虽然不生于此,却生活于此,有些学生毕业后还会留在湖南工作和生活,他们同样需要学习和了解湖湘多民族文化,以促进文化的交流。湖湘多民族文化作为湖南特有的区域性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秉性和独特性,将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大大升华高校文化建设地域特色的文化张力,不仅让本土学生倍觉亲切亲近,也会使外省学生产生亲新感。因此,湖南的校园有必要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湖湘多民族文化,使大学生对湖湘多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慕之情,也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引导湖南高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打造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近三十年来,从事湖湘多民族文化的研究很多,总体表现为以研究发展脉络、主要特质、基本精神和人物解读为主,在重视其积极影响的同时关注其消极作用,从本体论、意识形态到具体行为表现都展开了比较完善、系统的研究。总之,从文献研究来看,对于湖湘多民族文化本身的研究较多,而如何从其实际出发推动其实用性转化、传承中推动创新研究不足。在强调地方特色的同时通常忽视了国际化的全球视野,容易陷入地方狭溢主义的境地,从而影响高校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关于湖湘多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成果零散,不系统,不够深入,缺乏有力的转化框架,停留在浅层次的嫁接层面,没有深入分析其转化路径,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湖湘多民族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蕴涵的区域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湖湘多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甚至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种影响今天仍然在湖南乃至我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湖湘多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精神实质对湖南高校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湘多民族文化正是对于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的一种纠正和修复。湖湘多民族文化让校园师生明白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摈弃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弘扬正气、消灭邪气,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由于高校文化建设的难度较大,因此急需融入湖湘多民族文化,为高校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不凡的进步和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其中还包含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精神思想,比如精神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正在不断挑战人们的思想边线,冲击着价值观念。这些思想道德领域中存在的偏颇和差异,不仅践踏了人的尊严,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湖湘多民族文化”作为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新的切入点,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人文环境的针对性强。湖湘多民族文化是湖南省的地域文化,湖南校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湖湘多民族文化的烙印。湖南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一层面,不仅能从湖湘大地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名人名著、科教水平等物质文化中找到参照,同时受到湖湘伦理法制、风俗民风、宗教信仰等制度性约束,还能从湖湘文史、艺术等精神成果中汲取灵感。湖南高校应该充分汲取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营养,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建设的传统与现实,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灵魂,培育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立足长远的校园文化。
三、湖湘多民族文化影响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湖湘多民族文化对湖南高校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湖南高校应该努力探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湖湘多民族文化融入湖南高校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探索促进湖湘多民族文化融入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地服务。如今我们已跨入了新世纪,弘扬湖南人精神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弘扬:一是爱国主义的精神。湖南人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不相同的具体内容,但是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却始终未变。二是注重实干、勇于任事、自强不息、勤勉朴实的精神。这种精神其实也就是奋斗的精神。三是开拓创新与对外开放的精神。这种精神促使湖南人永远探求新知识奋发进取。通过调查湖湘多民族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应用的现状,了解湖湘多民族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湖湘多民族文化推动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路径、理论体系的构建,从而在推动新时期湖湘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校园文化建设新的突破,将湖湘多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融化于高校文化建设中,以丰富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创新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法,实现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作者:田光辉单位:怀化学院公共管理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