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绘画心理民族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文化环境指导着审美结构的形成趋势
文化对艺术的感召是强大而无形的,人们会自觉接受并要求与其行为和思想模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并在潜意识中进行积淀式的自动储存。这是因为文化在人的潜意识中以“无物之阵,无形之网”强大的钳制力使其思维模式与文化母体保持步调的高度一致,显现民族共有的思维模式和审美结构,以稳固的民族审美框架自动调配其心理的意识取向和发展趋势。甘南唐卡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缩影,无论在绘画形式还是表现内容上深受格鲁派文化的影响,“法无自性,缘起性空”的龙树中观宗的思想使其无论从题材还是审美意象上都侧重于佛教诸尊的描绘,体现的是一种集精神内涵、审美格调、民族哲理等为一体的民族性宗教信仰。如为了体现五彩世界和大乐之境,经常采用金色作为颜料,达到梵天雨花效果,与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自然吻合,是宗教文化的外化表现。在构图上追求严谨、匀称、饱满、紧凑等效果,经常采用曼陀罗式结构以表现大圆满法的宗教精神,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使观赏者有一种运动、均衡、优美、荡气回肠的审美感受。在人员选择上,要求画师们不但拥有较高的修养,而且都是虔敬的佛教徒,深受藏传佛教文化感悟,并通过修习拥有一颗脱离轮回苦难的菩提心,以虔诚的宗教情思为宗教崇拜和思想进行绘画创作。在审美方面,唐卡艺术家受宗教文化的熏陶把绘制唐卡看作一种宗教修行手段,表现“线房即禅房”的宗教含义,使宗教内容与表现形式达到高度的辩证统一,拥有巨大而深沉的审美价值。在功用方面,认为一幅高质量的唐卡可给众生带来无限的福祉,可增加信徒的宗教信仰和自信心,嘉雍群培在《藏族文化艺术》一书中认为:“如果你的作品粗糙或比例不当,你将失去已获得的善业功德,失去人们的信任。”[2]唐卡艺术论其本质是以藏传佛教文化为轴心的民族艺术,是文化必然性在主观意识上自我映射,受生活环境、宗教信仰、艺术氛围等客观因素影响而形成民族绘画,是宗教文化构建的民族艺术精粹。所以,绘画心理往往会在非理性状态下自然显露,是文化大框架之中自我特性的揭示,随文化的变迁而自动演变,并决定着其客观外化形式的发展轨迹。
二、民族文化决定绘画心理的构成趋势
“每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结构都是由多种心理要素奇妙地排列组合而成的。从一个纵横交错的坐标系格局上发挥其动力定型的系统功能,产生独特的审美效应。”[3]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框架构成是以本民族文化积淀为基础的,受生存环境、文化传承、生理素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以民族特有的稳定性自动渗入到整个民族的大脑记忆库中,并以基因遗传的形式不断规范着民族心理的发展轨迹。
(一)民族文化气质影响着绘画心理的发展趋势文化以基因遗传的形式传承,并决定着民族性审美结构的发展框架。一个民族文化气质的形成是世代积淀的成果,是集复杂性、稳定性、发展性、嬗变性为一身的综合体,以相似的意识、理念、风俗、信仰等形成的民族文化涵盖整个区域内的族群,以促使民族气质的形成。文化气质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本质属性,是在生理遗传观照下民族经验的深度积淀和高级神经性活动的自我显现,规范着本民族审美理念、审美意识、审美实践等的发展趋向和表现形式,是民族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览绘画史,在不同民族绘画作品中总是渗透着民族特有的审美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以民族独有的气质、性格、精神等元素所构成民族审美理念的倾向性,以地域为界限世代相传,是汇集了无数次实践经验所形成心理结构固态化的集中表现。迄今为止,甘南藏区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以藏传佛教为指导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氛围笼罩下的民俗文化,并以一定的形式准则不断规范着甘南唐卡艺术的审美品味和审美心理的方向性。这种受区域性限制而在小范围进行的基因遗传,致使甘南唐卡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模式化、民族化、宗教化等显著特点而显得独树一帜。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美学是世代积累并不断演化的成果,是本民族在社会实践中综合了诸多审美经验而形成的民族性偏爱,与生活环境、社会文化、艺术氛围等息息相关。唐卡艺术独有的特征和功用使甘南藏族群众在审美愉悦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独有的艺术性、前瞻性、表现性展现着藏传佛教的宗教精神、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仪式等,是宗教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
(二)原始意象使绘画在文化框架之内得以自动延续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始意象遗传所形成的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如:人对蛇和黑暗的恐惧。”[4]这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潜意识原始意象遗传的特性,是原始经验镂刻在人大脑之中的本能体现,就像藏传佛教庙宇中出现的曼陀罗图案,在基督教、古埃及、古罗马建筑中都出现过。甘南藏区人民以共同的民族血缘关系继承和发展着本土文化,拥有共同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生理遗传基础上对潜意识资源实行共享。如甘南唐卡艺术中佛像都严格遵守《造像度量经》的形式准则,包括仪态、五官、体型、法器等不可随意更改,必须依据佛经中约定俗成的佛陀原型进行创作,在佛像造型上决不允许画师自由发挥和表现。认为造像不标准是对佛的亵渎,在《如意宝曼》《如来佛身量明析宝论》《吉祥律仪源续》等度量理论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旦打破造像标准便会和藏传佛教文化在信徒心理的原始积淀相冲突,固有的民族心理结构便会自动排斥,唐卡也就失去了宗教膜拜和民族审美功能而丧失固有的价值。这是因为民族文化会在每个民族成员心理以集体潜意识的方式自动传承,并通过遗传形式自觉束缚人的行为状态,是民族经验以基因传承方式融入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并对其进行自动甄别的结果。这种人体生理机能的特殊性使原始意象沉积于潜意识深层的同时具有某种遗传性和继承性,当这种民族心理长期刺激民族成员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时,就会在大脑神经末梢形成配套的信息载体,并对人类大脑固定的神经通路不断传播,形成一套与之相符的自我演化系统。探本穷源,绘画心理作为人类精神文化和大脑思维的展演历程,具有全方位多维度的特性,是一种内涵式的外化表现形式。而民族文化决定着本民族在进化过程中审美结构和心理状态的发展趋向,拥有主导性思维的规范作用,是绘画创作的基石。
作者:韩玉轩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