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黔北民俗文化分析范文

黔北民俗文化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黔北民俗文化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黔北民俗文化分析

【摘要】

本文基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视角,简单分析了黔北仡佬族服饰文化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以黔北仡佬族服饰为例,探索了黔北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

黔北;民俗文化;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主要散居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地,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俗历史文化都是由口头相传。从仡佬族服饰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且伴随着仡佬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仡佬族的民族意识、生活习惯、文化心理等。随着历史的沿革,仡佬族的服饰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且逐渐影响着黔北的民俗文化。透过仡佬族的服饰特征及其服饰文化,黔北的民俗文化也可见一斑。

一、黔北仡佬族的服饰文化探究

(一)黔北仡佬族服饰文化的演变黔北仡佬族的民族服饰具有自己的特色,其服饰的制作风格是对仡佬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一种延续。在其民族范围内,摈弃性别观念,族人的服饰均是以筒裙为主要表现方式。这种裙子的制作方法很别致,它选用的材料是麻和羊毛,其中,为了增加服饰的可欣赏性,选用的羊毛可以染成自己所喜欢的颜色,然后利用两种材料编制而成。女性服饰中,上衣多为短衣,长度截至到腰间,花纹一般为鳞状;下衣则以长筒裙为主,在颜色的搭配方面,多倾向于白色、青色和红色。另外,女性的短上衣要配合无袖长袍来穿,这样才显得端庄、美观,而青色则是上衣长袍的主选颜色;女性头部多以长头帕为装饰,而鞋子是钩尖形状,与整身的服饰相协调。男性服饰与女性有着明显的差别,男性多以长袍为主,衣领为圆状,长袍长度截至到膝盖或者是膝盖以下,这是为了满足人们劳作的需要。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他们的服饰材料多是丝绸,并且以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为依据,不断调整自己的穿着方式。

仡佬族女性的服饰一般为短装,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这种特征发生了变化:短裤变成了裤子,且裤子的裤脚比较短。并且根据审美层次的不同,这种裤脚的周边还会嵌入各种花边图案,提升了服饰的时代性,另外,花边的镶嵌也会分大小。基于仡佬族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其服饰制作所选用的材料是棉布,且渐渐取消了服饰的花边。在服饰的颜色改革方面,也逐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改传统服饰颜色的设计观念。经过进一步发展,仡佬族迎来了建县的机遇,以此为契机,其服饰更加降低了繁杂程度,倾向于简约化的风格[1]。其中,男性的主要服饰是襟汗褡或者短衫,并且中山装也逐渐流行;而女性则是着斜襟短衫,绣有花围腰,穿起来紧腰宽摆,很受族中青年的青睐。由此可以看出,仡佬族的民族传统服饰具有自己的特色,且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断影响着其族人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了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对民族对时代文化的接受程度。解放初期,仡佬族的服饰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农民主要穿襟汗褡,而中山装则是很多职工人员的首选,其颜色较为单调暗淡,以蓝色和灰色为主。八十年代以后,仡佬族服饰逐渐转变了设计风格,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颜色、款式等方面。在仡佬族,城镇中的男性青年追逐潮流,喜欢风衣、衬衫、西装等较为前卫的服饰,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牛仔裤,男性青年走在了时尚发展的前沿。当时,女性的主要着装是旗袍、健美裤,另外还有短袖衬衫,服饰的款式新奇且形式多样,颜色也较为鲜艳,但总体风格没有偏离优雅素净。以地域而言,居住在山中的一些族人的服饰审美没有那么鲜明,其中女性服饰的色调以绿色和红色为主,材料多为纤织品,其中也不乏有毛料和丝绸。

(二)黔北仡佬族服饰中的佩戴文化在佩戴上,仡佬民族中的男性留有长辫子,这样更加凸显了服饰的文化特色。在辛亥革命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并且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男性剪去了辫子,很多的未婚女性也盘起了长辫。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她们盘头发所用的头绳也多为鲜亮的颜色。而那些已婚的女性与未婚女性盘发的方式不同,她们盘譬,也叫“毛篡”。具体的盘发过程中,她们将一根银管插入女性的投头发中间,并缠以清布帕。很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女性可以佩戴各种耳环和管花,头发需要挽“勒子”,而手上也可以戴戒指。至于男性,他们可以戴缎帽,年龄大一点的则可以佩戴风帽。但是,经过建县,男性转变了佩戴的习俗,留了光头,而“中山头”是学生和一些公务人员的倾向选择,并佩戴有遮阳帽。

城镇中的一些女性也改变了自己的佩戴习惯,剪去了长辫子,选择了“姊妹头”,发夹流行,银饰被取代[2]。解放初期,“双长辞”成为一些青年女性的选择,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以及思想观念的革新,名族中的一些劳作人民逐渐佩戴手表,体现出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在头型的改革方面,基于城镇中的民众来说,男性为“大包头”,而女性则是“波浪大”。不过,不管怎样变化,女性的发型总是要多一些。而从农村的发展角度来看,“平头“成为一些男性的主要选择。清末民初年间,仡佬族的服饰文化又进一步发展,其鞋袜的穿着具有一定的特色。基于经济层面的分割来看,条件好的家庭一般是穿布鞋,碰上雨天的话就改为“钉鞋”,但是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家庭来说,“草鞋”才是他们的选择。基于妇女的角度看,她们经常将自己的脚缠起来,而她们穿的也大多是软底鞋。并且比较有特色的是这些妇女的鞋子是“内鞋”套“笼鞋”,然后套“布草鞋”,在鞋子外观的设计方面,往往带有花边。受到建县的影响,束缚女性的这种缠足风俗逐渐被废,女性则转为穿布鞋,而男性则是草鞋,在袜子的设计中,多以线袜为主[3]。转至六十年代,胶鞋成为仡佬族人民的一种喜好。在农村,“皮草鞋”较为流行,其制作材料简单,即旧轮胎。但是八十年代以后,仡佬族中,皮鞋和胶鞋成为时尚,丝光袜和尼龙外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选择。

二、以黔北仡佬族服饰为例,探索黔北民俗文化

审视历史可以发现,黔北曾经隶属于巴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隶属时间相对较长,直到清雍正六年,黔北才进一步被纳入到贵州的管辖范围。在这个过程中,仡佬族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就此而言,巴蜀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巫文化,当地人们对鬼巫有着深刻的信仰,而这种文化特色也客观的推动了仡佬族人民的繁衍和文化的发展。并在不断前进的历史中,经过自身民族的努力,进一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符号。仡佬族人民在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摸索,并改造原始文化,推进文化进步,顺应自然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于自然环境保护有益的“绿色文化”,这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崇拜万物的意识,是一种富有时代印记的特殊文化符号,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对神灵的崇敬。以一定的文化基础为条件,仡佬族人民敬畏自然,并适应自然的发展,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黔北的仡佬族而言,他们所处的区域相对来说比较偏僻,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其生产水平也较为落后,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过于依赖自然而生存。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地区的仡佬族人民的基础知识缺乏,没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地区人民保护自然的意识就会变得薄弱,更甚者是,他们难以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进而滋生了一些鬼神信仰。在巫文化的引导下,他们如果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不能利用科学手段来解决,这就加深了他们生活的难度。

针对黔北仡佬族的民俗文化,“傩堂戏”曾被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在黔北民间,普遍都有“十傩九巫”的说法。在黔北,这种文化方式有着它自己的流行区域,例如务川、道真、湄潭等地。这种戏文化具有较深的渊源,最早是与原始人有关,正是这种文化意识的影响,才进一步有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在那个历史发展段,鬼神崇拜是苗族人民的坚定信仰,在他们看来,神灵永久不灭,灵魂是长存的,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的魂魄会继续独立存在,并且庇佑自己的后代[4]。所以,人们祭奠自己先祖的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而从本质上看,“傩堂戏”是一种舞蹈,这种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是驱变和祈福,其历史发展悠久,方式较为传统,是当时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此外,这种文化传承多出现在黔北西隅的太白镇,并且那里的文化特色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的不同,较为突出的是他们是自己化妆。在化妆颜色的调配方面,多是以鲜明饱和色调为主,并借助不同颜色的表达内涵来丰富人物的形象,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其身份的特色。其中,人物的面部表情较为重要,因为通过人物表情,表演的气氛就会被渲染起来,继而,一种神秘化的色彩就会浮现。其中,在黔北的这种传统戏文化的表演方面,其面部造型的设计以及鲜明的色彩搭配都深受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其民俗文化的彰显中,可以看到仡佬族服饰文化的印记。

三、结语

总的来说,黔北仡佬族的服饰文化中可以看到黔北民俗文化的某些特色,黔北民俗文化的表现中可以窥探出黔北仡佬族服饰文化的印记。从一定程度上说,黔北仡佬族的服饰文化是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且在黔北文化的彰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而言,与其服饰有着莫大的关联,并且从服饰文化的表现上,可以进一步看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深入的对黔北仡佬族的服饰文化加以探究和解读,在研究中寻觅出黔北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将对探索黔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漆文莉.从黔北仡佬民族服饰视角探索黔北民俗文化[J].艺术科技,2015(11).

[2]吴雨浓.贵州仡佬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以务川龙潭村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3]汝绪华,骆令,田广.仡佬族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当代价值——黔北道真仡佬族聚居区的田野调查与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0.

[4]王继子.黔北仡佬族民间舞开发建构的困境成因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4):47-49.

作者:漆文莉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