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廉政文化的借鉴及启示范文

传统廉政文化的借鉴及启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廉政文化的借鉴及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传统廉政文化的借鉴及启示

[摘要]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古代治国理政的有益探索和智慧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对现代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丰富,从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德主刑辅到德治法治并重、崇德尚贤思想到新时期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从家国同构到大力践行廉洁文化,都给现代党风廉政建设以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为此,要培育现代廉政理念,必须借鉴和学习传统廉政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借鉴与启示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宝贵财富。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传统廉政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营养,对于加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反腐倡廉的思想、制度、实践及其所积累的经验。它涵盖了廉政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乃至家族家庭文化等各个方面,内涵极其丰富,独具中华特色,属于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珍贵部分。“民本”、“德”、“孝”、“礼”、“仁”、“正”、“俭”、“廉”、“忠”、“敬”、“义”、“公”、“贤”、“信”、“能”等等都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概念。这些思想文化与制度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历代清官廉吏清正为民、廉洁从政的基础。它在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廉政文化萌芽于夏商西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完善于自秦至清的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面对种种腐败现象,深刻总结出的治国安邦历史经验,凝聚了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内的历代先贤的杰出政治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廉政思想文化和廉洁社会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文明传承绵绵不绝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中华文明史,既是一部中华政治文明史,也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廉政文化发展史。

1.民本思想《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淮南子•汜论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些话都告诫我们,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在执政过程中人民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执政者必须善待人民,不与民争利,要以民心向背作为施政的基础,正确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家已经开始将神与民、天与民的关系剥离开来,逐步转化为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这是传统廉政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我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但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等不扰民思想,也包含着民本的内容。民本思想为我国古代社会秩序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支撑,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思想依据。民本思想还淡化了传统文化中有关“君权神授”的迷信色彩,对限制执政者滥用权力,促进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期,正是民本思想贯彻得较好的时期,循吏、廉吏、良吏乃至皇帝的廉政行为,无不渗透着民本思想所包含的爱民、保民、安民意识。

2.德主刑辅思想德主刑辅是我国几千年来独具特色的基本治国理念,它主要指执政者在选拔任用官员和治国理政时以德为先,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刑法作为必要的补充以及辅助。《孟子•离娄上》:“徒法不足以自行。”好的制度需要人来执行,我国古代秦亡汉兴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法家的治国理念曾在秦王朝的崛起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十五年就灭亡了。正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汉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治家、思想家对于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最终认识到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认识到“法逾滋而奸逾炽”的教训,提出了“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主张。从新的出土文献来看,汉初虽然直接继承了秦的许多法律制度,但为政的指导思想已经有重大调整。经贾谊、陆贾,特别是董仲舒等人的推动,“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德法相依治理思想浮上水面,德化与刑罚并重的思想登上历史舞台。封建统治阶级抛弃了奴隶制时代礼制的政体形式,吸收了其中“礼”、“德”思想的部分内容,与中央集权、法治相结合,形成了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法治观、民本观、尚贤观、义利观、公私观、勤俭观和以仁义礼智信为主体的儒学基本价值观,共同构成服务于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廉政建设起到很大作用。近代康有为讲过:“有法治而无道德以为之本,则法律皆伪,政治皆弊。”制度必须有教育和德育作为前提,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样的思想没有过时,值得今人重视。

3.崇德尚贤思想崇德尚贤是指执政者在选拔任用官员时应以德为先。我国传统廉政文化对德的思想认识不是抽象的,而是赋予其丰富具体的内涵。德主要包括节制节俭、谦虚礼让、公私分明、正身律己等内容。一是节制节俭。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呈现出这样的一个基本现象,无论是君主还是官吏,当他们节俭时,便能够勤勉为政、节制爱民。相反,绝没有奢华而勤政爱民者。二是谦虚礼让。《晏子》:“让者,德之主也。”孔子一生奉行“温良恭俭让”。三是公私分明。《管子•任法》:“任公而不任私、不以私爱害公义”。公私不分,损公肥私,是腐败者的惯用手段。公私分明,将国家利益与个人私利相区别,将义与利相区别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四是正身律己。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特别强调为政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树立典范。诸葛亮:“治国之道,务在举贤。”陆贾:“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唐太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崇德尚贤,德与廉紧密相连,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历史上高度强调德的重要性,将德放在国家治理的最高层次,提出德先才后的思想。历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德在选拔人才、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将德作为廉政建设的基础。以德为先,德才并重是历代选人用人的一条基本经验。

4.家国同构,注重家风家训传承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通过家风、家训、宗法治理,推进国家治理。《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古代有很多思想家提出通过家庭伦理教育培养官吏的廉政行为。家风与政风、官风、世风关系紧密,传承好家风,培养社会好风气,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国历史上很多廉吏的行为,究其来源,大都与他们从小就接受了志向远大,尽忠报国的家庭教育有关。历代有许多家庭教育的家训、书信,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做事。例如,诸葛亮的《戒子书》告诫子女要修身、养德、淡泊、明志、勤学。《颜氏家训》教育子女与人为善、戒骄戒贪。

二、传统廉政文化的借鉴与启示

《战国策•赵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过秦论》:“观之上古,验之当世。”腐败是一种历史性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乃至一个朝代早中晚各个时期都存在腐败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执政者在惩治腐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吸收借鉴我国古代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华,结合当前的形势,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从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这一新思想新理念的提出,是对党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传统廉政文化对党的执政价值取向的启示主要有:首先,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借鉴传统廉政文化中保民、安民、亲民、爱民的思想,就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其次,要坚持深化改革,保障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制定民生政策、推进社会治理时,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治理导向,更加强调公平正义,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推进养老、户籍、居住、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改革,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三,要防范脱离群众的风险。新时期,党面临更多的执政考验、执政风险,其中精神懈怠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脱离群众危险、能力不足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全党面前。吸取传统廉政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居安思危,防范脱离群众的风险,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从德主刑辅到德治法治并重传统廉政文化

在国家治理模式选择上,主要表现为“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把道德教化摆在首要的位置,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新时期我国国家治理模式已经逐渐转变为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二者并重。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认真汲取传统廉政文化的智慧与精华,坚持法治与德治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相得益彰、法治与德治的相辅相成,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1]。

(三)从崇德尚贤思想到新时期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古人选拔官员时崇尚道德、以德为先、注重道德修养,古人这种崇德尚贤的思想在当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报告逻辑清晰地展现了最新的选人用人标准,这与传统标准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当前,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应注重三个方面:第一,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清正廉洁既是传统为官执政的首要条件,也是当今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必须要严格把握选人用人标准和程序,坚决查处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为“好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着力营造崇尚实干、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良好政治生态[2]。其次,要建立严密的用人考核管理机制。考核用人应当建立起严密的用人德才考核制度与考核方式,使德才兼备者能够脱颖而出,使庸庸碌碌者无处藏身。管理用人应当确立更加细密的岗位责权标准,在管理中做到分类用人、知人善任,防止权力滥用、失职渎职。第三,奖惩并举。在严密的管理与考核基础上,应当建立起多层次的用人奖励与惩罚机制,使政务干部与事务干部区别开来,使干部的评价机制与奖惩机制常态化与多元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进程中,建立公平用人、管理用人、考核用人体制,建立功过分明、奖惩分明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评价机制非常重要[3]。

(四)从家国同构到大力践行廉政文化

家由个人组成,国由家组成,家国同构充分利用了人、家和国的共性,将人、家和国这三个维度密切结合起来。按照这种观念和精神,个人只有完善自身修养,才能把家庭治理有序,而家庭秩序井然是国家安定的基础。要始终坚持洁身自好,清廉自守,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防微杜渐,时刻保持公仆本色,慎独慎初、慎微慎欲,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心中牢记政治高线、法纪红线、道德底线,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以永葆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要大力弘扬、积极学习宣传和践行廉政文化、廉洁文化,积极推进家风、家训传承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

[参考文献]

[1]戴木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N].人民日报,2017-2-14.

[2]培养新时代“好干部”需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中国网开发区[EB/OL].

[3]卜宪群.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道———看待腐败问题的历史、哲学和文化思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5-22.

作者:黄新根1;李淑兰1 单位: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