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需要,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就要通过创新教育形式,针对不同层面深入开展廉洁教育。
关键词:
廉政文化;教育;廉洁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要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之中,通过廉洁教育不断促进广大教职员工的师德师风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学术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促使全校形成一种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通过创新教育方式,不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促使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能够自觉做到廉洁从教,并且帮助学生树立公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1针对不同层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1.1针对领导干部层面,要以规范从政行为为重点,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加强大学廉政文化建设,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对领导干部要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党纪党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自身权力和履职尽责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廉洁奉公、廉洁从政。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要从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始抓起,建立教育崇廉、制度保廉、监督促廉的工作机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廉政教育阵地,不断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定期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到监狱等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实地参观,通过参观服刑人员的监狱宿舍,了解监狱的实际生产和管理情况以及听取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大家观看一些警示教育录像片或者采取座谈会、讨论会、以案说纪等形式,从而不断提高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1.2针对教师层面,要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
对教师进行廉政文化教育,重点在于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对师德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努力提高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定期组织学习研讨,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严谨治学、诚信科研、反对学术造假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廉政教育宣传栏、廉政专题网站,开办廉政文化图书资料室,使得廉政文化能够随处可见。其次,要抓好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不端指的是个人或者团体为了私利,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国家法律的行为。当前,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状况不是特别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诚信,为了个人的名誉、成绩、地位或者利益,剽窃其他人的著作、捏造科研项目、虚构实验数据或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等;二是违反学术规范,缺乏实事求是、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等;三是滥用学术权力产生学术腐败,泄露试题机密,用非正当手段妨碍课题评审、职称评审、成果鉴定和评优结果的公平公正等;四是压制学术自由,学风不民主。以上这些现象,都违反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倡导教师要自觉遵守学术纪律。
1.3针对学生层面,要以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为重点
大学生廉洁教育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循序渐进,把诚信守法、正直自律的道德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第一,应该把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结合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特点,充分利用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党团培训、毕业教育等各个环节,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的廉政文化内容,重点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在大学生头脑中树立廉洁做人、诚信做事的理念。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以每年进行的全省高校廉政作品大赛为契机,在学校开展“廉政文化月”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精心创作廉政歌曲、廉政小品、微电影以及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从而把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廉洁教育逐渐深入人心。
2创新教育形式,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2.1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党建创新工程相结合
建立“党员干部经常性联系师生”、“教工党员联系学生”、“机关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和“师生合编党支部”4项制度,不断密切党员、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状态、工作状态以及生活状态,不断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廉洁思想入脑入心。
2.2将廉政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
通过成立廉政文化中心,大力推进廉政文化研究平台建设。该中心可以承担一些学校廉政文化与廉政教育的教学、廉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术交流、廉政信息等工作。通过成立廉政文化中心,逐步形成一支廉政研究骨干队伍,从而提升学校廉政研究的影响力,营造崇廉尚廉的校园文化氛围。
2.3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学生廉洁教育相结合
将廉洁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体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滴灌”的概念引入到学生的廉洁教育当中,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的创新教育模式。“滴灌式”教育是将教育的内容借助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坚持主动介入,持久渗透,面对面、点对点地教育引导,借此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月明,唐贞清,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8(09).
[2]王德芳,周仁华.以廉洁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3]冯碧元.论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作者:王乾 单位:河北大学
第二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讨
摘要:
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载体,理应肩负起承担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为充分发挥高校传承文化优势地位,引领高校师生广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传承廉政文化的基石,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崇尚廉政、践行廉政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
廉政;廉政文化;四个全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明德”乃大学的第一要义,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应是“明德”的所属之义,也是廉政文化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载体,理应肩负起承担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为充分发挥高校传承文化优势地位,引领高校师生广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传承廉政文化的基石,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崇尚廉政、践行廉政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试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理论指导,以崇尚廉政,实现“四个全面”为主题,深入分析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作为顶层设计,为引导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廉政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廉政”,即“廉者,政之本也”。所谓“廉,不以奢为乐”,故,廉洁是奢侈的对立面,两者对立统一于古今为官者“清廉从政”的理念之中。可见,清正廉洁既是为官者恪守之品德,亦是从政之根本。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廉政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有的内涵。综上,笔者认为,“廉政文化”就是人们基于对涉及到廉政的理论、历史、观念、理性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而对其产生的信仰以及其产生的对人之行为方式、行为规范、行为评价的总体认识。廉政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沉淀,既有继承性、指导性、又有独立性。
一是廉政文化的继承性。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倡“仁政”、“以德服人”。汉董仲舒主张“天之生人也,使之生利与义”,即意之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董仲舒的视野下,廉政的基础即为“正义”,继而“正君”、“正我”、“正民”,提出了“至廉而威”的观点。后来,历代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律”、“法”来达到惩治贪腐的目的,如朱元璋御下重典肃贪。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涌现了诸如狄仁杰、范仲淹、包拯、海瑞等为后人所称颂的廉洁为官之楷模。由于受早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后来为官者对“廉政”的崇尚、操守,促使“廉政”理性散射出万丈光芒,让正义光辉不断照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二是廉政文化的指导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文化是思想意志的范畴,由社会物质基础所决定,但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而廉政文化对国家、社会和人们的影响则是通过制度、规范实现的,如国家通过制定行为规范、伦理准则来引导人们、促进人们的行为更加合乎道德标准;通过法律、法规,告诉人们何种行为“可以为”、何种行为“不得为”、何种行为“必须为”,正是通过这种强制性规范的约束,促使人们在行为之前,对其行为进行预测,进而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否则,法律、法规将对其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予以惩戒。
三是廉政文化的独立性。廉政文化具有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廉政文化的前瞻性和廉政文化的滞后性。前者是指当文化超前于制度时,廉政文化对于廉政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廉政文化实践具有理性指导作用。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四风”等反腐倡廉“文化口号”的奏响及其相关制度的跟进和实施,有力地净化了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后者是指当文化滞后于制度时,文化则会使制度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不断巩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阵地,加强廉政文化宣传,树立廉政思想观念,增强廉政文化意识,为廉政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历史的传承注入新的“营养元素”,为廉政文化指导制度实施提供不断的思想支撑。廉政文化除了具有上述特点,还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廉政文化政治性集中表现在为官从政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世界观。不同的历史时代因其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使其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廉政文化的时代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促进廉政制度的完善。
二、崇尚廉洁,实现“四个全面”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处于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要紧紧扭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崇尚廉洁,实现“四个全面”,这是因为:
(一)这是由高校的性质以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高校教育是祖国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宣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前沿阵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明德”是大学的第一要义。大学之“明德”在于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德行”,即“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廉政文化则同属二者之范畴。大学生“明德”的主要途径就是为学,而肩负授受“明德”之道这一历史使命的当属高校。古人云:“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张孝祥《衡州新学记》。因此,从政之道源于学习,而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是学习的结果。
(二)这是基于加强高校教师廉洁自律和提升高校教师廉政文化素养的现实需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是太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扮演好教书育人的角色,这不仅是由其自身的角色、职业属性所决定的,也是国家、社会赋予的职责,更承载着万千家长、学生的信任和希望。教师要成为净化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必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且首先要做到“身正为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个思想不纯粹的人,一个不能崇尚廉政的人,一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可能承担“育人”这一神圣职责的。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可见,教师要充分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必须在思想上崇尚廉政,“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欲望面前要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恪守教育部针对高校教书划出的“红七条”,认真学习教师党员廉洁从业准则,加强自律,不断提升自身的廉政文化素养。
(三)这是党中央力惩腐败,净化全社会政治生态,实现弊绝风清,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的具体要求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有力地凸显了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力惩的信心和决心,可谓“力度空前”。在党中央惩治腐败,弘扬正气的系统工程中,教育是第一环节,高校是前沿阵地。正如“士清其心源,而后可以修身而致用”《枫山章先生语录》;“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清心修身”的前沿优势,一方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崇尚廉洁,防微杜渐。
三、引导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工作全面、有序进行的建议当下,党中央强调“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坚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这对我国目前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标准、新要求。为更好顺应这一趋势,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工作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以崇尚廉政,实现“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对高校廉政文化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全面布局。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增强高校师生的廉政意识和廉政观念,在高校范围内营造崇尚廉政的良好环境
通过对廉政文化的宣传,加强高校师生学习传统廉政文化知识,让高校师生更全面深入了解传统廉政楷模。同时,通过历史,警醒世人,让高校师生认识到不论为官从政,亦或为师从教凡贪必腐、凡腐必贪,必将被法治所严惩,必将为历史和人民所唾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人生哲理。通过在高校树立践行廉政文化的楷模,让高校师生意识到“廉政与我们同在”,树立高校师生的廉政观念,加强高校师生的廉政文化意识,让廉政思想深入全体师生,为全社会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践行廉政文化的氛围。
二是弘扬“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弘扬中华民族“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是党中央全面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内容、新要求。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增加人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还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开源与节流,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必须同时并举。这就要求不论高校单位、还是师生群体都应践行“温良恭俭”传统美德,戒奢以俭,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塑造“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和以德、依法治校相结合
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在新背景、新形势下,必须紧扣时代主题,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廉政文化建设,坚持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以德、依法治校相结合,坚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引领廉荣贪耻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新风尚,建立健全预防监督和惩治高校腐败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首先,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根据现实需要,制定适应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新形势、新要求的道德准则、法律规范。其次,自觉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建立健全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干部互相监督的预防腐败机制,并按照教育部划出高校教师师德七条“红线”规定,严厉惩治收受学生礼品礼金、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违背师德行为。第三,以法治思维审视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以法治手段惩治高校教育腐败行为,对学术不端、腐败行为,对权钱、权色交易的权力寻租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持对反腐“零容忍”、“无特区”、“无禁区”,力争惩治腐败“经常抓、长期抓”,建立健全依法惩治高校腐败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M].凤凰网读书出版社,2012.
[2]刘安.淮南子[M].凤凰网读书出版社,2012.
[3]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M].华文出版社,2012.
作者:梁耀中 单位:信阳学院
第三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囿于传统的校园文化的层面,存在价值内涵不足、主体性不强、表现形态粗放等问题。为此,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意识,构建新型的高校廉政文化模式。浙江省高校正在全面开展文化校园建设,这为提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从“校园文化”拓展到“文化校园”,可以有效地提升廉政文化的内涵,增强廉政文化的可及性,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具体的实践路径是将廉政文化融入学校精神、辐射到广大师生、寄托于环境建设、纳入教育基地、寓于特色项目之中。
关键词:
文化校园;廉政文化;高校
廉政文化,顾名思义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在当前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廉政文化建设要契合高校的文化属性,挖掘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味,整合显性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廉政文化资源,以构建新型的高校廉政文化模式。
一、廉政文化与文化校园
(一)廉洁文化以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根本内容的文化传统、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主要是指赖以建立公正廉明政治局面的思想、精神、制度、风俗及人文素质。”[1]2010年,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廉政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从表面看,是遏制官员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从深层次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是对以“崇节俭”“畏法度”“知廉耻”为主要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文化校园体现以育人为核心的整体校园文化观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着文化整体性不强、内涵不足、特色不浓的问题。“文化校园”的提出,不是“校园文化”文字顺序的简单颠倒,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嬗变,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理念的转型。与校园文化相比,文化校园重点突出四个性质:一是顶层性,校园文化传统上被看作是除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核心职能之外的第二课堂和业余生活,而文化校园则回归大学文化本质,突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即文化传承功能,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的战略规划之中;二是整体性,校园文化主要囿于活动层面,而文化校园体现了一种整体大学文化观,它集学校育人的理念、制度、器物和活动四者于一体,突出大学精神的核心地位;三是可及性,校园文化是动态的、不成形的文化形态,而文化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是校园文化的成熟形态和理想状态;四是特色性,文化校园力求改变高校千人一面的文化困境,充分展现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和个性特征。“把高校建设成为‘一墙一角皆文化,一人一事有文化,一草一木蕴文化’的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实现高校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转变,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大势。”[2]2014年4月,浙江省高校宣传与思想文化工作会上首次提出加强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新思路;当年12月,包括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内的12家高校入选全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并开展试点建设;2016年,浙江省开始在全省高校范围内实施文化校园建设。
(三)高校廉政文化是文化校园的有机构成
廉政文化极易让人联想到是一种政党文化和公职文化,似乎与高校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宋人张孝祥在《衡州新学记》中云:“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指出为政之道从学习中来,当下的学习是实现未来教化风俗、治国理政的手段。高校是学习之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立足于当下,建立主要针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着眼于将来,通过育人的方式在学生的心中根植廉洁的价值理念,教会他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进而建功立业,服务国家和人民,为未来廉洁社会的打造做好前瞻性、基础性工作。“欲看明日之社会,必看今日之校园”,高校是社会文明的灯塔,是先进文化的重镇,将廉政文化融入文化校园,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价值追求。同时,高校崇尚廉洁的思想观念、良好氛围对整个社会风尚也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廉政文化的价值内涵不足
文化者,以文化人也,旨在精神的滋养和灵魂的塑造。高校廉政文化之魂在于廉洁精神的深植和廉洁人格的养成。当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尚停留在“廉政文化进校园”的阶段,廉政文化被看成是外在于高校的东西,高校自身文化中的廉政文化因子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因而由外而内多,由内而外少;强制要求多,自觉追求少;显性教育多,隐性熏陶少。其价值内涵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校廉政文化的载体多为动态性、即时性的教育活动,往往为满足一时之需,功利性较强,因而不能固化,也不注重积累和总结,保存下来的精神产品少;没有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顶层设计,不能做到按照阶段性的任务目标进行分步实施;没有将廉政建设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忽视理念的提升、价值观的培养、制度的健全和行为的规范;将机关廉政文化、社会廉政文化等模式照搬到高校中来,缺乏对高等学校廉政现状的诊断,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突出高校的特质和不同高校的特点,缺乏与学校文化整体布局的自然融合,因此很难沉淀下来成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二)廉政文化的主体性不强
人的发展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文化建设要突出以师生为本。这一方面是指文化建设要为了师生,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是指文化建设要依靠师生,充分发挥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按照这样的主体性要求来观照当前的廉政教育,显然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廉政教育的受众比较单一,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关键岗位、重点部门的工作人员,虽然有针对学生骨干的廉政培训,但其对象也主要限于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分子,缺乏针对广大教师及普通学生的廉洁品格教育;廉政教育的内容比较狭隘,主要依据上级文件和规范条例,强制性的要求多,从师生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的廉政设计少,尤其是没有将廉政要求与干部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所以难以使廉政文化深入人心;廉政教育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师生对廉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校园中的大多数人对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以为廉政文化是领导干部的事,与己无关,对参与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廉政文化的表现形态粗放
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主题教育式,主要是通过外请专家学者或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员、党校入党积极分子等特定人群进行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报告讲座。二是专题活动式,结合学校的一些活动如社团文化周、社会实践、演讲赛、辩论赛、书画展等,将反腐倡廉的内容纳入其中。三是常规宣传式,借助校报、广播台、宣传栏、标语横幅、理论学习专刊等校园宣传平台,宣传反腐倡廉的内容。以上三种方式多为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式的教育,统一性、指令性、规范性、运动性较强,个性、灵活性、创新性、自由性偏弱,方式方法也比较单调,还不能做到结合不同高校的学科特点、不同年龄层次的师生需求等开展有侧重的教育与文化熏陶,特别对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年轻教师与学子的吸引力不足。总体而言,当前的高校廉政文化存在扁平化、碎片化、表面化现象,属于粗放型的阶段。
三、文化校园视域下的廉政文化实践路径
将廉政文化融入文化校园,其意义不仅在于搭了一趟文化建设的“顺风车”,更在于弥补了以往廉政文化建设中重廉政轻文化的短板,凸显了高校廉政文化的特质,将廉政内化为高校自身的需求,以更加自然、自在的方式融入高校的文化体系,符合高校文化发展的逻辑。
(一)将廉政内涵融入学校精神之中
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稳定持久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力量。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比,文化校园更注重对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凸显。廉政文化在融入文化校园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大学自身文化相结合,突出文化的传承性。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精神内核,它集中体现在以校训、校歌、校徽、校风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标识系统上,文化校园建设就是在提升大学精神、挖掘校训内涵、传唱校歌、建立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上做文章。纵观中国高校的校训,其中不乏朴素的廉政思想,如“明德”“至善”“唯真”“求是”等都具有可以深挖的廉政内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训“笃学力行,守正求新”中的“守正”二字语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是指恪守正道,坚守底线。学校将“守正”纳入校训,正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做人道理、廉政思想与当代人才培养的立德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校歌的宣传也是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儒家礼乐文化有“德音”之说,就是用音乐象征政德,以礼仪来制止骄奢淫逸之风。大学的校歌通常具有庄严大气、明德远志的意蕴,在校园中奏响校歌,可以在修身做人的训导中拓展廉政思想内涵,使廉政文化在广泛传播中深入人心。
(二)将廉政教育辐射到广大师生之中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由于三者的社会任务和角色不同,廉政教育的重点和要求有所不同。”[3]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也应有所不同。对中层以上管理者应重点培养其公正守法、光明磊落的“官德”,落实在依法治校、廉洁奉公的自觉行为中;对教师应重点弘扬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的“师德”,落实在清廉从教、言行雅正、反对学术腐败的自觉行为中;对学生应该重点培养诚实守信、行己有耻的“品德”,落实在好学修身、反对作弊的自觉行为中。一方面,高校廉政文化可以发挥学者、学术的优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不断丰富廉政文化的教育内涵;另一方面,高校廉政文化可以突出实践性,充分调动所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把廉政文化和入学教育、毕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生导师教育等结合起来,落脚到师生触目可及之处、日常行为之中,在校园内形成鄙弃贪腐的道德自觉和风清气正的文化风尚。
(三)将廉政文化寄托于环境建设之中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写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鱼水之喻形象地揭示出校园环境氛围对校园人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大学对学子的教育不仅体现在有形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对于显性的教育课堂,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它对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将廉政文化寄托环境建设之中,可以使灌输性的廉政教育转化为充满“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校园环境,并以文化的形态固化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如对学校里的大楼、道路、湖、广场等文化地标或校园景观命名时,适当地注入廉政文化元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5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推出“杭电十景”,打造融景、人、事于一体的十大校园地标景观,其中“书海风荷”“兰亭春晓”两景凸显了对荷、兰两个意象的塑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兰”是花中君子,两个景观巧妙地将廉政教育的深意寄寓其中,使学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学校雕塑具有美化校园环境和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的直接作用,也可将廉政文化自然地融入到人物塑像、纪念性雕塑、寓意雕塑、装饰性雕塑之中。在教室、寝室、实验室等的改造美化中,可以将廉政书画作品、廉政警言警句等以艺术化的方式布置于教室、办公楼的墙上,做到“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四)将廉政教育纳入教育基地之中
近年来,高校纷纷挖掘自身的文化教育资源,着力建设校史馆、博物馆等专题展馆,这些专题展馆不仅成为学校重要的教育基地,也是文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完全可以挖掘校史馆等教育基地的文化元素和宝贵的教育资源来展示廉政文化。比如浙江省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建成“货币金融博览馆”,用实物向师生形象地描绘中国货币发展史,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金融人才。其中开展的“读懂金钱”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正确义利观、诚信教育等内容纳入其中,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是对廉政文化的有效覆盖。中国计量大学也在建造“计量博物馆”,彰显计量科学,弘扬历史文化,借此基地开展“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精神教育。除校内教育基地外,借助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廉政教育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五)将廉政熏陶寓于特色项目之中
文化校园建设以广大师生是否“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作为建设成效的衡量标准,特别强调建设项目的“落细、落小、落实”,这就为廉政文化建设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提供了可能。通过文化校园建设,将廉政文化落实到项目之中,可以使泛化的廉政教育变得具体细腻,使碎片化的廉政教育得到有机整合。在文化建设中,不少高校都拥有特色鲜明的保留项目,廉政文化创新不可忽视这些潜在的资源。有的高校富有传统文化项目,可以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通过丰富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政故事,在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上找契合点。有的学校“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开展得好,可以将具有廉政主题的话剧、小品等引入到校园中,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引起师生的共鸣与反思。有的学校重视典礼文化设计,可以在校长讲话、师长寄语中融入廉政教育的内容,突出对学子人格的熏陶。有的高校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那么微博、微信、微课等都可以成为创新廉政文化的新载体。总之,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入耳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吴光.论廉政文化的理论内涵、历史传统及实践方向[J].宁波党校学报,2004(6):68-72.
[2]袁媛.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转变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77-78.
[3]许青云.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3-7.
作者:吴小英 张亚兰 楼威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