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屈原廉政文化内涵的挖掘范文

屈原廉政文化内涵的挖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屈原廉政文化内涵的挖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屈原廉政文化内涵的挖掘

一、挖掘屈原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1.屈原的廉政思想

屈原的廉政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离骚》、《九章》诗篇中,其次是《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九歌》,能够较全面地表现屈原廉政的核心价值观。屈原既是我们为官的楷模,也是我们为人的典范。(1)修身励志,廉洁清明。屈原的廉政观与修身观,可概括为行廉志洁。行廉包含行正、行健、行壮,表里如一,耿介亮节;志洁包含志高、志美、志清,胸怀理想,终身追求。不断修炼,“上下求索”。《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既有强烈的、自觉的成才渴望和修治能力,也有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升华自己理性层次的能力。《离骚》:“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只要我内心确实美好纯洁,即使我长期面黄肌瘦、形销骨立也没有什么值得伤心的!《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拼搏,勇于奋进,极力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同时被世人颂扬,而且具有强大而又久远的传播力和穿透力。《卜居》:“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宁与黄鹄比翼乎!……谁知吾之廉贞!”大意是说:我愿志诚忠恳,朴质真实!我愿铲除邪恶杂草,努力耕耘!我愿不惜性命忠言直谏!我愿远离世俗坚守志节!我愿廉洁正直保持清白!我愿昂首挺胸像千里驹一样勇往直前!我愿作骏马并驾齐驱!我愿与大鸟黄鹄长空比试!谁了解我的廉洁正直!这是屈原在《卜居》中,与太卜(卜筮官名)郑詹尹的一段对话,他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八愿”诗句,堪称屈原的“道德宣言”。不仅能启迪人心,而且语言异常精辟。

立志修名,“名不虚作”。《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重视自己的名节,担心已近年老之时还没有树立名声和气节。美好名节是屈原一生之所求,视名声气节重如金、贵如命。屈原修名贵在“德”、“名”兼重,名不虚立,实至名归,而且是功成名遂,名垂千古,并非逐利争名,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九章•抽思》:“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堪称为屈原的至理名言,优秀品德主要依靠自身的不断修炼,美好名声主要依靠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人不虚生,时不虚度,名不虚传,乃修身、修名、修德之道。廉正高洁,“闭心自慎”。《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节操死于正直,这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称赞的人生道路。《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头脑清醒,独立于世,善于思考,不随波逐流。节制私欲,小心谨慎,自始至终不会犯错。为人处世,要头脑清醒,勤于思索,不同流合污。为官要谦虚谨慎,节制私欲,光明正大,廉洁自律,才能保守节操,不犯错误。这既是屈原的劝世箴言,也是屈原的处世之道。再如《橘颂》:“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屈原自幼即以廉洁之性约束自己,这种信念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心胸开阔而别无所求。效法先贤,“置以为像”。《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我虔诚地向前代修炼道德的圣贤学习,不是世间俗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屈原一生,从思想到行动,以先贤为榜样,以前修为表率,刻苦修炼品性,增强情操修养水平,为正直而死亡,为志节而殉身,非一般人所能比。屈原虚心好学,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后人仿效。《九章•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学习先贤伯夷清高而又有节操的品行,将他作为自己的榜样。伯夷是商末贤士,他听说周文王能礼贤下士,即慕名投奔于周,至周时文王已死,周武王正封官授爵。伯夷为了保持自己品行清白,拒绝接受爵禄,最终隐居并饿死于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古人一直把伯夷视为清高有节操的人物。屈原以先贤高尚的节操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这种态度和精神,也值得世人学习。(2)刚正不阿,敢于斗争。屈原处于诸侯割据、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楚国内腐外辱,日渐衰弱。他以一腔忠直清烈的爱国情怀,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对外联齐抗秦,壮大楚国。屈原的才识受到贵族集团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向楚王谗言屈原,屈原屡被放逐,但屈原刚直不阿,勇于与邪恶势力斗争,而且守志不移,终身不悔。刚直清烈,“抑心自强”。《九章•怀沙》:“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我抑制住内心的愤恨,使自己意志更坚强。即是遭受忧患也不改变,愿自己的志向成为后世的榜样。屈子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克制个人私念,磨练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屈原在《离骚》中同样表达了这种克己谋大略的思想,他说:“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只要是于国于民有利,宁愿内心委屈、心情压抑,忍受罪过和耻辱。《九章•涉江》:“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改变心志随波逐流,宁肯忧愁痛苦甚至贫穷到终生。屈原在《离骚》中多次表白不变节从俗,在此再言,说明屈原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尤其重视,而且意志坚定,非同一般,甚至到愁苦不断、贫困交加之境地,也要坚守自己独特的人格情操。守志不移,“其犹未悔”。《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宁可暴死,宁可死无葬身之地,也不愿忍受的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嫉能妒贤、阿谀奉承、媚俗取巧、造谣中伤,这些都是历代仁人志士所厌恶的。同时说明屈原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坚贞不渝,宁折不弯,决不妥协,至死不改。屈原在其作品中多次表达了这种心愿,如《悲回风》:“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说明屈原精心励志的意识异常坚定。《离骚》:“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屈原胸怀远大抱负,为坚守理 想和节操,哪怕面临死亡的境地,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更不会为此而后悔。为志节而死,重如泰山。为利欲而死,轻如鸿毛。死于志节,虽死犹生。生于利欲,生不如死。屈原不悔初志,秉德以求,顽强拼搏,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举贤授能,“秉德无私”。《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保持大公无私的美好品德,其精神则像天地一样伟大。也就是说:要像苍天一样覆盖大地而无私心,要像大地一样生育万物而无私利。大公无私,乃高尚之德。《离骚》:“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举贤授能,乃治国之道。国有贤臣良才,则兴盛;家有贤者能人,则兴旺。《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我已经栽培了很多兰花,又种植了百亩蕙草。表意是栽培很多兰蕙芳草,实则是为国家培育贤能人才。同时,也是为了更多地修炼自己芳洁的品德。屈原“滋兰”、“树惠”,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是他对人才的一种期望,也是他实现自身远大理想的一种寄托。(3)推行美政,忠贞爱国。屈原《离骚》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将“美政”作为他终生追求的目标。他的美政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立国兴邦、廉洁清明、强国富民。因此,屈原虽累遭疏放,仍矢志不渝,九死不悔。在楚国国都被秦国攻陷之后,悲愤投江而殉国。眷恋故国,“忠诚事君”。屈原《九章•惜诵》:“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大意是说:思慕楚国,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忠诚,我完全不介意自己的地位贫贱。这就是屈原忠心耿耿于国于君于政于民的誓言。再如《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该诗句喻意发人深省,屈原不论遭受到多大的灾难,一颗忠诚、挚爱之心始终向着自己的祖国。再如《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天地间最美的橘树,生性适应于南方水土。领受天地之命,不能移植,只能生长在南方的国度。《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7]枳味酸苦,俗称臭橘。屈原抓住橘树的特性,既颂橘,又颂人。“生南国”而“不迁”的不仅是橘树,还有屈原至死不离楚的情杯;能拥有“嘉”誉的不仅是橘树,还有屈原孤忠高洁的品性。《橘颂》是一首赞橘之歌,是一首颂德之歌,也是一首爱国之歌。

以德治国,“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只有德行高尚和拥有才智的君主,才能够享有天下的疆土。此诗句充分体现了屈原爱国、德政的思想。《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要坚守正道,正直而行,而且为此毫不犹豫,宁肯终身处在黑暗境地,也不会放弃。屈原所言“董道”,不仅要识“道”、知“道”、行“道”,而且要守“道”。因此,虽身处逆境,仍毫不犹豫地眷顾宗国,坚守正义,可见屈原爱国之情异常执着,根深蒂固,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以史为鉴,“遵道得路”。《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唐尧、虞舜多么正大光明,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夏桀、商纣多么狂妄邪恶,只走邪路以至寸步难行。古人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5]凭借德行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昌盛;依靠暴力治理国家,国家就会灭亡。上古时期,尧与舜广布仁德,讲求民主,为政开明,尧、舜“禅让”的故事尽为人知,因此,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夏桀与商纣狂妄邪恶,最后夏桀被商汤取代,商纣被周武王消灭,即为例证。屈原非常向往尧舜时代光明、正直、开放、民主的政治社会。《九章•抽思》:“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我为什么独自喜欢忠言直谏?是希望宗国的前途美好而又辉煌。屈原为什么独自喜欢忠言直谏于楚王?主要是为了楚国的未来。屈原冒着犯颜之忌,不顾个人安危,诚恳地向楚王进谏,并推行美政思想,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4)修明法度,德政惠民。屈原具有深刻的亲民、爱民、恤民意识,他通过改革法制、修明法度、摒弃秽政等途径,实现民本思想。因此,闻一多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8]忠耿爱民,“余心所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贴近百姓,关注民生,洞察天下苍生命运,忠诚于民,让利于民,取信于民,是忧国爱民的典范。《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果是屈原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即使粉身碎骨、死亡多次也不后悔。他不愿放弃而执著追求的是什么呢?应该是他高洁的人格情操,应该是他热忱的爱国爱民精神。这些正是屈原内心所向往、所嘉善的一种最高境界,并作为他一生始终不放弃的理想追求。《九章•抽思》:“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很想不顾一切地远走他乡,但是看到人民还遭受着苦难,我自觉地停止了这种想法。屈原一生遭遇劫难,不仅受到小人谗害,而且被罢官,又屡被放逐,生活窘迫,人身困苦,本有离开楚国而远走他乡的念头,但他看到人民的悲惨生活,出走之念戛然而止,忧民爱民之情战胜了自我。德政惠民,“察夫民心”。《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楚王荒唐糊涂,始终不体察民众之心。屈原认为德政以德为本,惠顾于民。只有急民之所急,思民之所思,用民之所用,帮民之所需,解民之所危,济民之所难,扶民之所困,排民之所忧,才能国强民富。修明法度,“章画志墨”。《九章•怀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要依照法度办事。屈原提倡依照法度规范言行,才能做到公正无私,也才能有正大光明的行为方向。《九章•惜往日》:“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国家越是富强,越是要重视法令的建立与完善。把国事托付给忠贞之臣去治理,才能使天下永久太平。国家强盛之时,千万不能忽视各种法令的制定与完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才培养,只有把国家大事交付给有德有才、忠心为国之人,才能使国势更加昌盛,也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建立富强的国家,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热爱祖国,完善法制,建设国家,更是义不容辞。

3.屈原将廉政思想付诸实践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而普遍地纪念、敬仰非神非圣的屈原,是因为屈原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历来所崇尚、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品德与情操。他那“廉洁正直以自清”、“伏清白以死直”的廉洁操行,他那“宁与黄鹄比翼”、“足与为美政”的远大理想,他那“横而不流”、“秉德无私”的高尚人格,他那“哀民生之多艰”、“览民尤以自镇”的爱民情怀,他那“上下求索”、“求正气之所由”的拼搏精神,他那“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爱国品质,他那“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坚毅志节,他那“鸷鸟之不群”、“离慜而不迁”的顽强意志,完全有资格成为我们的“民族魂”。屈原将其廉政思想付诸实际行动之中。当靳尚、子兰等朝中奸佞谗言他时,他据理力争,敢于揭露他们的腐败行为;当上官等朝中贵族势力为谋取私利,与屈原“夺稿”之时,屈原坚决不从,誓死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当郑袖等朝中要人收受秦使张仪贿赂而出卖国家之时,屈原冒死谏言于楚王,欲追杀张仪;当屈原累遭放逐、颠沛流离之时,仍忠心于祖国;当自己的祖国需要自己之时,不计较遭受楚怀王流放之前嫌,出使齐国,谋取强国富民之计。屈原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对当时朝廷昏庸、君臣腐败的时世深有感触。他曾任官位较高的左徒一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应宾客,应对诸侯”[8],极力推行美政思想,却被奸臣诬陷,最后被放逐,又亲眼目睹到楚都沦陷,在极度悲愤中投江殉国。

二、开展屈原廉政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屈原廉政文化内涵如此丰富,开展屈原廉政文化教育已能言之有据,但还要注重学则有材,教则有制,观则有物,我们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行之有效。第一,多种渠道创建屈原廉政文化教育阵地。利用纪念屈原建筑物,如屈原祠、屈原纪念馆或博物馆,创建屈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集中展览陈列屈原廉政内容,既能使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受到屈原廉政文化的熏陶,又能有意识地引导本地党员干部、学生等群体以参观、学习等方式使其接受屈原廉政文化教育。如秭归县纪委与县文物局于2012年8月在凤凰山景区屈原祠内建立的“屈原廉政教育基地”,已初步取得成效。至今已接待全国各地近100万人次参观学习,被湖北省纪委、监察局命名为首批“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第二,多种形式开展屈原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利用端午节、青年节等节日,开展屈原作品背诵大赛、屈原廉政文化知识竞赛、屈原作品书法大赛、屈原廉政文化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及活动,寓教于乐,赛中受教,学中受教。第三,多种层面谋划屈原廉政文化教育策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巨大工程。屈原廉政教育可以针对农村或城镇党员、干部,机关(指乡镇及其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大专院校或中小学校师生等不同层次或不同对象,或集中讲授屈原廉政文化课程,或者分类进行短期培训、学习等,让不同层次的受众接受屈原廉政文化教育。

作者:谭家斌 单位:秭归县屈原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