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本思想下的廉政文化论文范文

民本思想下的廉政文化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本思想下的廉政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本思想下的廉政文化论文

一、《淮南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民者,国之本也”———以民为本“民者,国之本也”是《淮南子》民本论的基础,这是把民看作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充分肯定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书中还用城墙和基础、树木和根的关系来比喻君王和他统治的人民的关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根深树木就牢固,基础打得好城墙就坚实,人民安定君王就能安稳。统治者得到了民众的力量、民心,才能拥有了天下,才能强大“所谓有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了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得人心者也”。书中还指出了在战争中人民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弱小的也能变强大;反之,强大的也会被灭亡。可见,“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和安危”。所以它说“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楚国山川不变,土地不易,民性不殊。昭王则相率而殉之,灵王则倍畔而去之。得民之与失民也”。民心的向背对于政权的巩固非常重要,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保证,更是治国成败的关键。

(二)“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国家要发展必须有安定团结的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环境是不能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更谈不上理想的最终实现。《淮南子》以“民者,国之本也”为基础,并将其加以具体化,提出了“安民”的思想“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为治之本,务在宁民。”所谓“安民”就是安定民心,使民众感觉到安定、安乐。人民安宁了,天下就太平了。由书中的“食者,民之本”,可知刘安认为治国安民要首先考虑民食问题,要使百姓食用丰足,满足生活的需求“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自古民以食为天,安民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百姓的食用问题,这也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首要问题。书中还详细地论述了使百姓食用丰足,解决人民粮食问题的方法“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来积极发展生产,以使“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境高下,各因其宜,邱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人民就会“衣食饶溢”,“生无乏用,死无转尸。”书中还进一步指出“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统治者不但要“勿夺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还要“省事”、“节欲”来减轻百姓的负担、苛政、徭役,“仁君明主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书中也称赞古代的明君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古之君人者,其惨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岁登民丰,乃始县钟鼓,陈列干戚,君臣上下,同心而乐之,国无哀人。”并斥责暴君乱主只顾自己的享乐,一味的横征暴敛“取民则不裁其力,求于下则不量其积。”所以君主应当考虑到百姓生活,根据人民的财力适当地征收赋税,人民不遭受“饥寒之患”,安于生产,食用丰足,才能“奸邪不生,安乐无事”。所以说君主应当考虑到百姓的利益,使人民安于生产,食用丰足,才能获得安定的统治环境,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利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利民”思想早在儒家著作中就有记录,比如《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淮南子》继承了儒家这一思想,并根据西汉前期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认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明确提出了“利民”是治国的“常道”,也充分体现出《淮南子》对“利民”的重视程度。书中还把“利民”作为国君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则,用“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何则?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说明正是因为古代人主有利民之心才有这种“至德之世”。《淮南子》认为,利民是指“万人之利”,而不是一己之私利。“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万人之利。”“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征,强凌弱,众暴寡。”君主不能仅仅为了贪图得利,享受安乐,而是一切行为都要从“利民”的角度出发,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故美国学者安乐哲认为“在《淮南子》中,作者首要关心的已不是君主的利益,而是百姓之大利,”书中还认为,统治者要利民,就要“防民之所害,开民之所利”,也就是大力去发展对于人民有利的事情,并要为民众去除灾害、改革弊端,才能把“利民”这一政策贯彻到底。“夫防民之所害,开民之所利,威行也”,这就体现了《淮南子》把“利民”和“防害”作为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学习“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的做法,认为统治者的一切所为,都应以“利于民”、“周于事”为指导,只要对民有利的变革就应当实行,而不必效法古代,遵循旧例,更不必制于礼乐。这样,社会就会长治久安,实现治理的目的。

(四)“安民之本,在于足用”———富民统治者想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人心稳定,就要让百姓富足,也就是使“民富”。《淮南子》中通过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提出使民富的主张“西门豹说:‘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今王欲为霸王者也,臣故蓄积于民。君(魏文侯)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甲兵粟米可立具也。’”藏富于民,富民才能富国,方能成就霸王之业,并且反对“亡国”的“富库”做法。书中还把把“富民”观念与道德连在一起,“秦王之时,或人菹子,利不足也;刘氏持政,独夫收孤,财有余也。”秦始皇时,民众“利不足”,竟有人宰食自己的儿子,汉初民众“财有余”,连独身男子也收养孤儿。并且“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民众的安定、安乐及民心的归顺都取决于“富民”,民富则道德观念也会随之增强。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阐明了富民的政策“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为了让百姓“衣食饶溢”,统治者不但要“因天时”,“尽地财”、“用人力”去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并且还要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山林中的树木、动物资源,不能做竭泽而渔的傻事。这样,不仅能为百姓提供更多种的可用资源,还保护了生态资源和它的多样性,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草木未落,刀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殷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氦不期年不得食”等,否则,将出现“焚林而猎,得兽愈多,后必无兽”的恶果,就没有“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这种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作者还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处有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样,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积极发展生产,并注重保护生态资源,就会使人民衣食充足,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美好。

二、《淮南子》的民本思想对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淮南子》中的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且对我们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启示我们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事事走群众路线,时时为群众谋利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且还要身体力行地做到“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如胡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基本原则,更是当今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第二,启示我们要切实贯彻党的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兴国富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三农”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并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近年来,国家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保障民生的关键,又将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富民强国的保障。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更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严格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惠农、富农政策,并确保这些政策的执行、实施到位。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让他们真正地富起来。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入下去,才能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启示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殷切向往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廉政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廉洁从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目标。指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淮南子》一书产生于秦汉时期,其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而在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继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开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董小改单位:淮南联合大学政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