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文化审美观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科学尚真”的山水旅游文化观
1.1科学揭示山水奥秘
《游记》对自然山水的描写真实准确,充分体现了徐霞客的科学精神。它不同于文人墨客的吟风弄月和寄托比兴,而是以景记实,言外抒情,它是一次探索与揭示自然山水规律的旅行家的忠实记录。徐霞客写景依景直书,自然真切,不加雕琢。他常常将其亲历目睹的山山水水以写实笔法描摹成长幅画卷。如对九鲤湖“九漈”的细致描绘,“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劈,两崖壁立万仞。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再下为第三漈之珠帘泉……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际。”对其描写逼真,又兼具想象,使人如临其境,如感其魂。徐霞客观察山川景物,非见奇不休,非明流不罢,非知源不止。《游记》中,曾多次记载“始造其极”,“陟其顶”,“凌其端”。例如对长江源头的考察,“其实岷之入江,与渭之入河,皆中国之支流,……第见《禹贡》‘岷山导江’之文,遂以江源归之,而不知禹之导,乃其为害于中国之始,非其滥觞发脉之始也。”他发现长江的正源是金沙江而非岷江,做出了“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的正确结论。
1.2激情欣赏山水真美
作者对山水欣赏与审美的另一特点是满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去拥抱大自然的真美。作者总是在饱满的激情下,抒发畅游山水的乐趣,领悟山水美之真谛,正是“山水之乐,迁想妙得”。开篇《游天台山日记》就写到“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作者正是在愉悦的心情下开始山水游赏的,当看到天台山“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以及夜晚“明星满天”,则“喜不成寐”。在他的畅游山水之中,洋溢着欢快的情趣,寻找徜徉山水之中的“乐”趣。“有亭缀石端,四窗空明,花竹掩映,极其幽奥”;“秋花悬隙,细流萦蹬”;“小阁疏棂,云明雪朗,致极清雅”。他用饱满的情感、朴实的文字,使山水时时浮现出缤纷的色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让山“美”不胜收。他“寻山如访友”,在他的感召下,那些奇峰异石、幽壑深涧,不再是被动地任凭游者观赏,而似乎也在向作者主动地展现自己真实的美。太和山的蜡烛峰,竟会“兀兀欲动”,黄山狮子峰居然与作者“身穿绕而过”,而九疑山(现为九嶷山)似“狮象龙蛇夹路而起,与人争道”。这就是对山水审美的升华,人与自然的相互为乐,此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2“感悟佛旨”的佛教旅游文化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游记》中的名山多是佛教圣地。徐霞客考察途中一路耳目观察,以身体验、以心悟佛,无论是对壮美的佛教建筑,还是对佛教戒规习俗、僧众心态等的记录,都能体现佛教对徐霞客旅行的影响以及其对佛旨的感悟。
2.1佛我互动:佛旨文化审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录的行迹与佛教密切相连。有与僧友结伴旅行之事,如与僧人莲舟上人和静闻师徒俩同行。徐霞客“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同游浙江天台、雁荡诸山;与静闻一路西行、历尽艰险。也有虚心请教高僧的故事。如江西曹山寺的观心和尚“通儒释之渊微,兼诗文之玄著”,徐霞客竟慨叹“恨相见之晚也”。《滇游日记六》通过记载佛僧大力、白云、兰宗师在狮林最高处“剜石得泉”的事例,感慨“乃知天神供养之事,佛无诳语,而昔之所称卓锡、虎跑,于此得其征矣”,表明了他对佛法神灵的虔敬之心。徐霞客的“佛我互动”,是基于他颇有慧根、广结佛缘之故。他亲身濡染体悟佛家禅语,领悟佛旨。正如《赠鸡足山僧妙行七律二首》中写道:“明月一帘心般若,慈云四壁影婆娑。笑中谁是拈花意,会却拈花笑亦多。”
2.2佛我合一:佛禅意境审美
徐霞客诚心“礼佛”,往往使其从佛教观念中领悟新的境界。徐霞客一路以佛悟景,以景入佛,形成了独特的佛禅意境审美观。《游记》的字里行间无不融入佛音禅影,一片自然景观就是一个心灵世界。在他审美意识里,既是与自然的“对话”,更是禅意的表达,真正做到物我、佛我“合一”。“夕阳已坠,皓魄继辉,万籁尽收,一碧如洗,真是濯骨玉壶,觉我两人形影俱异,回念下界碌碌,谁复知此清光?……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我,亦不足为惧,而况寂然不动,与太虚同游也耶。”这是徐霞客游完金华北山、欣赏夕阳美景时的感受,表明他在旷野中心境的一种释怀,感受到的是一种参禅入室般的宁静淡泊。“回念下界碌碌,谁复知此清光?”他用佛教超然物外的境界表明他的心迹:一种对世间宽容的心态,一种不与喧嚣尘世同流合污的心境,一种随遇而安的随缘态度,一种超然洒脱融合大自然的情怀。
3“美善一体”的民俗旅游文化观
徐霞客对民俗的记载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包括广东西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其中在云南的游历时间最长,所记内容也最多。在徐霞客的笔锋中,不仅赞美了西南地区的自然美景,更是褒扬了少数民族地区善良淳朴的民风,体现他人与自然“美善一体”的民俗审美观。
3.1独特至美:体验西南民俗他眼中的西南,不是述其为贫穷偏远之地,而是从衣食住行着手,将其描述为“奇、秀、美”的地区,这多体现在西南民族地区的服饰、建筑、美食、交通工具等上。如壮族人的服饰,“妇人则无不跣者,首用白布五、六尺盘之,以巨结缀额端为美观。亦间有用青布、花布者。胸前垂红丝带二条者,则酋目之妇也;裙用百骈细裥,间有紧束以便行走,则为大结以负于臀后”。他描写云南美食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肉为片,甚松脆”,发糖“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独特风俗如社日灸树:“土人每以社日,群至树下,灼艾代灸,言灸树即同灸身,病应灸而解”。独特民居如云南腾冲马鹿塘傣乡“架竹为巢,下畜牛豕,而上托爨卧,俨然与粤西无异”。这使人们认识并体验到西南各民族的独特民俗之美。
3.2亲善互助:感受民族之情徐霞客在艰险的旅游考察中,经常得到西南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热心帮助,以及当地土司的热情招待,因此在《游记》中充满了对西南民族地区的赞美之情。徐霞客在广西下雷考察时,被侗族老大爷延至其家,“请少憩以俟明晨”,并“煮蛋献浆”,以饷远客,徐霞客深受感动。徐霞客考察南盘江源流时,在江底寨子的彝人家中避雨。主人“甚贫而能重客,虽食无盐,卧无草,甚乐也”。后来他冒雨行抵黄泥河畔的碧峒,遂进入彝族群众家中歇息了一夜,次日“就火炊饭欲行”,主人再三挽留。徐霞客“见雨势不止,惮于往返,乃扫剔片地,拭木板为几,匡坐正坐蔽茅中”,与主人“榻相隔止一火,夜则铺茅以卧,日则傍火隐几”,相处亲如一家。这些记载体现了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团结互助的情谊,也正是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支持和帮助,徐霞客才顺利完成了西南的旅行与考察。而这也使其《游记》充满着热爱祖国、团结民族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将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之中。
4结语
徐霞客“行万里路”著成《游记》,其中丰富的旅游文化思想是徐霞客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游记》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博而深邃地揭示了大自然的真与美,强烈表达了对各地民情风俗的热爱之情,形成了一种最好的“卧游”载体。今天,人们通过游记不仅可足不出户而睹天下名胜,认识并欣赏到山水之真、宗教之意及民俗之情;更重要的是,徐霞客的旅游文化思想奠定了旅游过程中科学认识、宗教感悟、民俗体验的审美思想,形成了现代旅游文化的基本观念。
作者:李星明李健姚伟钧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