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任务驱动下的社交礼仪教学活动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高职教育为了适应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新的改革和探索,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从传统教育到有效课堂,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谱写了新的篇章。“社交礼仪”课程也与时俱进,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较多的尝试。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育的方法首先是活动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多年“社交礼仪”教学研究和实践,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活动教学法的实施,在“社交礼仪”教学中,有效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高职教育为了适应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从传统教育到有效课堂,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谱写了新的篇章。“社交礼仪”课程也与时俱进,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较多的尝试。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育的方法首先是活动教学方法。[1]活动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多年“社交礼仪”教学研究和实践,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活动教学法的实施,在“社交礼仪”教学中,有效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一、“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目标
成功的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弄清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积累有用的知识,是教学生去学习,是教学生去创新、了解以及生产任何有关领域内的新东西。”[2]因此,要弄清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是什么,它是判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从“社交礼仪”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来看,“社交礼仪”课程是为专业服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社交礼仪呈现出人们的礼仪素养、沟通艺术和交往能力,社交能力是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企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通用能力。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任何专业学生都要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对高职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视这项内容。“社交礼仪”课程承担了社会交往、职场工作及商务活动中礼仪的培养任务,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课程,在高职专业培养人才中,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的一门训练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交礼仪”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根据“社交礼仪”的教学模块,可以从礼仪导航、社会交往、职场礼仪、商务礼仪四大模块进行设计。一是理解礼仪的基本理论,丰富古今中外礼仪文化知识,懂得现代礼仪的重要作用,能够传播礼仪文化;即能够眼望星空,放眼全球,传承文化,做礼仪使者。二是掌握与人交往的礼仪规范,准确把握各种礼仪要求,能够处理各种礼仪问题,运用礼仪知识指导实践;即能够脚踏实地,从礼开始,建立人脉,做礼仪新秀。三是提升职业礼仪素养,塑造良好的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能够勇往直前,脱颖而出,坚定信心,做礼仪明星。四是提高商务交往与合作的效率,能够策划和展示商务礼仪活动,把握商务礼仪中的各个礼仪环节,展示企业的形象;即能够开创未来,有志事成,增长才干,做礼仪达人。
二、“社交礼仪”课堂活动教学设计
依据“社交礼仪”课程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习者分析为依据,以设计活动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负载社交礼仪对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社交礼仪”的实践教学。教学活动的设置要具有可行性、覆盖性、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把活动贯穿“社交礼仪”教学的始终。然后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教学做合一”。达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根据职业素质和核心技能培养的基本要求,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突出听、看、做和练等实践环节,结合社交礼仪中的各种行为标准,侧重交往活动、职场活动及商务活动礼仪规范的操作和训练,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社交礼仪”的设计理念,一是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二是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三是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相结合。因此,根据企业的需求,结合课程内容,特设计了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交礼仪”教学任务。“社交礼仪”课程以活动动为载体,来完成学习任务,结合全省“挑战杯”创新创业活动,设计了“创新引领未来,礼仪铸就精彩——我是社交礼仪明星”活动,教师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学生以“学中做”“做中练”的学习方法,实现本课程的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态度目标,构筑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基础,让学生礼仪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升,达到“社交礼仪”有效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理念对传统的高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理念是一种革命性颠覆,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理论体系,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始终把“教”“学”“做”联系在一起。[3]
三、“社交礼仪”活动教学设计实例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在各高职院校举力,全省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团队来参赛;大赛邀请了省外专家光临指导;新闻媒体记者前来报道,还有前来观摩的各界来宾。学校将组织学生志愿者,协助大赛会务组,进行迎接“挑战杯”嘉宾活动。因此,“社交礼仪”教学以此次活动为载体,结合接待任务,设计出“礼仪铸就精彩——接待工作礼仪”项目,来完成本课程的社交礼仪学习任务,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法,实现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任务驱动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条活动主线,以任务为驱动,即以学生为本设定学生的学习任务,以此作为训练的活动。同时要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进行礼仪教学。学生课前在信息化平台上自主学习,课堂上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操中,把礼仪规范运用到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社交礼仪”课程先介绍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背景,布置课程项目即工作任务,协助“大赛接待工作”,以完成社交礼仪的学习任务。学生志愿者分组,建立学习团队,明确工作任务,了解本学期考核要求。活动的主题:眼望星空,放眼全球,传承文化,做礼仪使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讲述礼仪故事,明确现代礼仪的内涵及重要作用,传承礼仪文化,做知书达“礼”的学生。
(二)交往活动设计高职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始前,学生志愿者接受报到迎接引导工作任务。活动的主题:脚踏实地,从礼开始,建立人脉,做礼仪新秀迎接嘉宾接待,我是校园礼仪明星——见面礼仪、举止礼仪、引导礼仪。一是运用见面礼仪。有称呼、问候、介绍礼仪、握手、交换名片等礼仪,学生志愿者接待工作开始,他们对来自全省各个职业院校的代表队,以东道主的身份进行迎接,能够尊称各位老师、向参赛学生问候、有礼貌地进行自我介绍等。二是运用接待礼仪。一个是举止礼仪,微笑、目光、手势等礼仪;另一个是引导礼仪,有上下楼梯、开关门、乘电梯、乘车等礼仪。学生志愿者面带微笑,能够非常自信地迎向对方的询问目光,做着接待的手势;有礼仪地引导参赛代表队的老师和学生们上下楼梯、开关门、乘电梯、乘车等。
(三)职业活动设计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举办了与企业的论坛活动,学生志愿者协助联系工作,学生按学习运用职场礼仪。活动的主题:勇往直前,脱颖而出,树立信心,做礼仪明星,职来职往,我是职场礼仪新秀——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语言礼仪。一是学会运用仪态礼仪:站姿、坐姿和走姿等,学生志愿者能够正确地站立、端坐和自信地行走。二是学会运用仪表礼仪:仪容、着装和打领带等礼仪,学生志愿者能够得体着装,以良好的职业形象出现,多数同学着正装、白色衬衫,打着领带,给人信心十足的感觉。三是学会运用语言礼仪及学会运用电话礼仪,学生志愿者能够运用得体的职场语言,能够运用电话礼仪进行工作联系。
(四)商务活动设计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闭幕仪式,学生志愿者主要运用商务礼仪,协助宴请、会务、仪式等商务活动布置工作。“创新创业”挑战杯大赛,有一系列的企业交流活动,学生志愿者协助安排会务工作,主要运用商务礼仪。活动的主题:开创未来,有志事成,增长才干,做礼仪达人,商务实战演练,我是商务礼仪达人——商务会议、商务谈判、商务仪式和商务宴请礼仪。“社交礼仪”课程的活动设计,以职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训练,促进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新人,再到专业能手的迅速成长。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社交礼仪”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展示性。除了教学活动的设计,“社交礼仪”活动教学要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因此,在课前要导学案,运用蓝墨云班课及信息化平台微课,学生在课前运用自主学习,掌握了社交礼仪知识要点,这样在课堂活动中,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活动教学中,必须本着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实施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有建设网络平台或运用蓝墨云班支撑,教师具备信息化素养和运用能力,完善学习资源。“社交礼仪”活动教学要与考核改革相结合,“社交礼仪”的考核方式相应也是多元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不用笔试试卷的知识性考核,而是采用了活动情景的方式进行,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考核方法,主要检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考核的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愉快教学;提高学生的礼仪综合素养,使学生掌握礼仪沟通能力,提高竞争能力,赢得合作,实现高职学生社交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
总之,以任务为导向的活动教学,使翻转课堂得到有效实施,使“社交礼仪”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打造“社交礼仪”生动课堂。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能够自主学习,系统地掌握社交中的礼仪规范,在“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团队合作,提升每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人格的魅力,取得人们的尊重与信任,增强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礼仪真正成为高职学生走向职场的通行证,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传燧.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59.
[2]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95.
[3]陆建军,聂永成.关于高职课堂教学形态转型创新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8-22.
作者:刘桂萍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