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及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乡村城镇化建设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文章以漫川关古镇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空间、建筑形制、营造技艺、民俗风情等方面合理分析其地域特色价值与发展问题,以整体开发、管理机制、民众参与、产业结构、生态旅游、文化传承、地域创作等控制要素提出动态保护发展策略,并结合中心广场改造设计实践,以期漫川关古镇在新一轮现代城镇建设高潮中,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其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关键词:漫川关古镇;动态发展;地域特色;文脉传承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及科学技术信息化,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存在缺乏文化特色、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等问题,传统文化习俗、传统手工艺人也都在慢慢消失,方头方脑的瓷砖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古村落中。面对现代化发展和旅游开发,“仿古一条街”“假古董”的做法往往造成历史痕迹的丧失、文化历史街区的雷同,对历史肌理、传统建筑风貌的破坏无法挽回。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亟待探讨。
1漫川关历史文化名镇的特色与问题分析
为了了解漫川关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掌握当地居民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史实、文献、调研等途径解读古镇构成中地理环境、街巷空间等风貌特色,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其民俗风情,多方面挖掘其特有的南北交融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总结出古镇现状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1.1漫川关古镇的特色价值分析
1.1.1水旱码头聚落空间漫川关古镇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与湖北省交界,处于“两山夹川区”,陕南边隅(图1),素有“朝秦暮楚”之说。历史悠久,尤其是明清时期,成为“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水陆交通要塞及南北商贸往来集散地,俗称“水旱码头”。老街南北走向,北窄南宽,外形酷似蝎子,上街以小作坊、手工艺为主;中街以商业贸易为主,会馆、商号、戏楼、店铺,栉比鳞次;下街多以码头往来搬运为主,呈现出“街巷依山势而建,聚落街水边而成”的鲜明的水码头聚落地域空间特征(图2)。
1.1.2民居窄院南北交融漫川关古镇传统民居多数为明清时期建造,有的院落已有两百余年历史。从建筑功能类型来分,一种是商业和居住结合,或前店后院,或上宅下店;另一种是纯粹的住宅建筑。老街建筑多为商住结合的多进窄院,沿街院落以三开间为主,以院落为单位,其中四合院最常见。院落以两至三进院为主,轴线清晰,当地人称“一院两重一天井”及“两院三重两天井”,以此类推,最为常见的是“两进两天井”,形成漫川关老街建筑独特的“窄长”型天井院落。漫川关古镇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商业性质为主,兼具南北风格,主要由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交通、商贸、移民等因素影响,创造出其独特的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空间形态、立面造型及构造装饰风格。
1.1.3营造技艺民俗风情漫川关古镇其营造技术方面主要特点是就地取材且技术娴熟。民居建筑结构以木构架为主,山墙采用穿斗式结构,室内空间下部采用抬梁式,上部采用结合南方作法的穿斗式构架(图3)。在墙体中间填充碎砖或碎石、草屑等,具有节材、造价低、保温隔热性能好等优点(图4)。老街由木构建筑构成,紧密排列、间距小,在山墙处设置青砖马头墙以防火,也做“封火墙”,马头墙上花鸟瑞兽,或浮雕,或彩绘,使得老街沿街立面丰富有趣。漫川关当地民俗风情极具多样性和开放性,“漫川大调”“漫川八大件”、社火、旱船、戏楼表演、手工艺品等无一不展现出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特色。至今,古镇还流传很多民间故事,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2漫川关古镇的发展问题分析
1.2.1保护意识不强,人为破坏严重在调研中发现居民大多因居住条件不满足现代化生活条件而自行拆改建,要么因地面泛潮、木构架不稳定将建筑院落都拆除重建,改建成砖混结构,室内地面铺砖;要么保留沿街建筑外立面样式和马头墙造型,将其结构改建成砖混楼房,加建三层为主。新建与返修的房屋都无传统建筑风貌。
1.2.2管理机制不明,配套设施欠缺古镇建设资金主要靠上级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强度不够,导致明清街没有统一改造建筑立面,几处破旧老房子矗立在二、三层新改建沿街立面风貌中。此外,古镇整体环境相对较好,但是处于改造规划中的“明清街”和“楚街”的卫生条件不容乐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不够完善。靳家河沿岸、中心广场休闲空间绿化布置缺少,导致新加建的休闲空间并没有过多居民、游客使用。
1.2.3改造深度不够,中心引导不强现有的“明清街”只是开发了仿古沿河街,内部结构还是砖混结构为主,原来的铺板门、门窗样式现已工业化,只是在民居外壳包装了一层木构架立面形式。当深入走访多进院落时可以发现,庭院改造只更新前一进院落,后一进院落还是保留原来模样。中心广场引导不够明确,且在调研期间发现,游客只是穿游中心广场空间,导致对会馆建筑群的参观也只是稍作停留。
2漫川关古镇保护与发展策略解析
2.1整体开发利用,动态发展保护
整体利用,是对古镇老街全面、系统地进行再利用。古镇整体的物质空间环境、人文氛围、社会结构都需要一个整体性策略进行保护发展。单一的就传统建筑拆改建、单一的增加旅游产业发展、单一的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能将古镇整体格局全面继承发展。同时,动态保护,关键是把老街的使用功能延续、纳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去,包括民居建筑的再利用、基础设施的增加、交通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在保护中不断适应时展要求,采取的保护发展措施和技术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2.2政府管理机制,民众广泛参与
古镇整治和保护投资巨大,调研反馈得到古镇更新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居民只是推一步走一步,这样单纯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既不能满足改造更新的实际需要,也不能很好地调动不同主体之间的积极性。由此,可采取政府补贴、政策扶持、个人出资、社会集资等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从社会角度而言,民众广泛参与,有利于调动民居保护遗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民居环境建设更完善,确保规划的可实施性。只有居民发动建设,古镇的“原汁原味”才能更好地传承。
2.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
漫川关古镇应构建以第一产业为主,培育特色农副产品,以板栗、魔芋等材料进行产品研发,生产绿色食品,同时构建以传统手工业、农副产业结合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结合消费体验,让游客亲身经历古代货币交易、戏楼观演、漫川大调演奏等,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古镇聚落风貌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观念,发展生态旅游,重视绿化空间组织,结合原有的历史景观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增加历史街区立面、街巷的绿化布置,丰富沿河街公共区域花草植物种类,为居民、游客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游憩与观赏。
2.4传承民俗文化,地域建筑创作
首先,进行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文化遗产档案;其次,可建立民俗展示博物馆,并结合文化创意旅游业进行宣传,从而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当前,传统民居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如何考虑节能节材、低技术、低成本地改造民居,在保护建筑整体风貌与传统建筑文化延续状态下进行功能转化,实现创意性设计,赋予传统建筑新的内涵,散发别样魅力。
3漫川关古镇中心广场保护与发展实践
中心广场位于漫川关老街区域中央,是明清街的中心。在调研中发现中心广场白天并没有游客逗留休憩,游客在参观完会馆建筑群之后便顺着后街离开了。由于漫川关老街街道还没有全部完善投入改造,所以中心广场的功能设施与疏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3.1基于文脉传承的改造策略
3.1.1中心广场文脉要素提取(1)周边环境中心广场是漫川关古镇的核心,山水环境优越,是古镇视域的中心点,视域开阔,同时也是明清街中街、楚街、后街的汇集点,整体建筑群、广场面积相对较大,是居民和游客驻足休闲的好去处。(2)文物古迹中心广场以会馆建筑群闻名,骡帮会馆及双戏楼为国家级文物单位,北会馆和武昌会馆为县级文物单位,黄家药铺为重要历史建筑,共同组成了聚合型广场。(3)区域划分根据实地调研,居民在广场前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会馆及社区服务中心前的绿地广场,清晨与傍晚会有大量居民在骡帮会馆和绿地广场前聚集跳广场舞。广场在晚上相对活跃,白天几乎很少有居民活动(图5)。
3.1.2总体规划基本原则中心广场是核心公共交往区域,其具体设计应遵循传统街巷肌理,依据广场平面布局不变、空间格局不变、建筑风格不变的“三不变”原则进行改造设计,并且保留会馆建筑群修复和社区服务休闲场所的重建,应与整个老街融为一体,同时为老街增添历史时间的凝聚感,成为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核心景观。
3.2改造方案解析
3.2.1中心广场方案设计从上述分析中发现中心广场功能区域结构复杂,又存在极其重要的会馆建筑群与双戏楼和黄家药铺,在此空间中需要通过不同的限定手法进行改造,增加空间趣味性(图6)。如对广场进行分区,可以采用台阶、树木、座椅、水池、雕塑、广告牌、围墙等,使各个功能区域有明显的区分,既有分区又有视线联系,隔而不断;对古柏的保护则可以其为中心做围合座椅或石桌、石凳文化性休闲空间;对社区服务中心前的活动场地则通过运用长廊、雕塑、铺地平台、水景等创造主题性空间,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游客的游览活动;对广场的入口空间也可以设立牌坊,增加广场空间的限定感。而通过调研得知,武昌会馆前也曾有戏楼且形制造型比双戏楼还要精美,现正在寻找相关资料与照片,期望对其进行复原,预留遗址空地。由此以骡帮会馆前广场为中心,以中街——后街为轴线展开(图7),全面考虑中心广场的历史格局、功能区域、居民生活使用情况及游客浏览路线引导等因素进行设计(图8)。
3.2.2功能分区通过调研以及人流活动范围及停留时间对广场进行动静分区。其中骡帮会馆、社区服务中心活动场地前的空地作为“动”区,早晚有居民跳广场舞,游客穿行,逢年过节戏楼演出活动,社区集会等;武昌会馆、北会馆、社区服务中心活动场地、黄家药铺前休闲空间构成“静”区,提供居民、游客休息停留空间。
3.2.3流线引导中心广场连接着中街、楚街、后街,处于古镇核心区域,对整个旅游路线起到统筹作用。因此对广场流线进行整合,以中街—后街为主要流线,连接楚街、社区服务中心、会馆建筑群等次要流线,进行主次分流,合理有序引导游客进行参观。结语漫川关千年古镇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简朴的民俗风情、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正在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古镇建设步伐,由此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就漫川关古镇的现状问题进行剖析,对地域文化传承方面、中心广场改造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然而,历史文化古镇建设制定保护发展条例、目标容易,但实施保护措施及建设方法复杂,需要政府与人民共同参与。古镇空间再塑造、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环境品质优化、历史文化特色活态传承,才能促使漫川关古镇得到“原真性”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陆元鼎,杨新平.主编.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N].北京:中国建设报,2013
[4]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陕西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0.
[5]李琰君,马科,杨豪中.刍议陕南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及对应保护措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4):35-40.
[6]陆元鼎.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J].建筑师,2005(03):5-7.
作者:黄珂 刘启波 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