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历史文化村镇特色风貌保护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反映了我国历史进程中的民俗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和宝贵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品质,涉及到哲学思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中,保护好其独特的传统特色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的迫切性
(一)传统村落大量减少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中国村庄现有约60万个,传统村落仅占1%,约5000个左右。这些村落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就在于传统村落具有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布局的人文景观、姿彩纷呈的民族特色,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尤其近年来传统村落大量消失。2000年时,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变成了270万,10年间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令人触目惊心。2009年至2010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二)特色危机成为共性问题历史文化村镇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约有40多万处,其中近7万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乡镇;还有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传统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在传统村落中。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目前,“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正成为共性问题。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特色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分期分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2月19日公布第六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达到528个,其中名镇252个,名村276个,分布范围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三)民族传统文化淡化消失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被破坏很难进行恢复。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对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能够有效地保护乡村文化,使得当地居民对村镇有亲切感、归属感,使整个村镇的居民具有凝聚力,为家乡的发展、历史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特色风貌保护没有形成规模的管理模式,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
二、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内容
(一)历史文化村镇传统风貌的地域特色一些历史文化村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传统风貌和形态,主要指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布置形态,村镇地形的形成、布局以及交通组织功能的分区等。村镇独特的形态的形成主要由两个方面,首先是村镇地域的影响,其次就是受到社会传统格局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在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中,建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村镇的街区、道路以及古迹点等都与建筑的形态息息相关,不仅可以反映村镇历史信息的文物点,同时还是描绘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补充。
(二)村镇独有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特征村镇独有的民族特性以及村镇物质环境所呈现出来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特征,通过直观的表象对人的精神造成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传统特色风貌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村镇特有的地方方言和文字、传统观念、生活习俗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其进行保护。
三、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策略
(一)传统风貌保护的整合性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中,从外部上看,村镇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应该保持整体性。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受到村镇建筑物、空间布局,自然环境和人等的综合影响,要注重与周围村镇风貌很好地衔接在一起,避免断层现象的发生。村镇传统特色风貌整体保护过程中,既要对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布局进行保护,也应该和建筑物的保护相结合,要注重村镇整体性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对其风貌的整体格局进行综合考量。
(二)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应从传统特色风貌的各个元素出发进行保护,对不同的元素采取不一样的措施和方法,要对传统特色风貌需要保护的内容进行分门类别。因此,在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时应该注重保护整体与部分的相互结合,同时实施普通与特殊相渗透的方式,不仅要从空间结构上保护,还应该要有层次,分重次点、分阶段进行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总之,在保护村镇有形实体遗产的时候也要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在进行村镇建设的时候要有目的进行保护。如:周庄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遵照“保护古镇,另建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方针。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江南第一水乡”的周庄,从此名扬天下。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涉及到非常广的内容,其多样性也决定了对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不能以偏概全,要根据传统特色风貌构成因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保证传统特色风貌的真实性,将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充分表现出来。例如,古村的价值体现就是古村的整体,所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该进行保护,保护的对象就不能仅仅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下的古村完整的传统特色风貌。而对于村镇内的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形态又要根据性质和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尽量保证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配套原貌。另外,村落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要和村镇的现代化发展相协调,因为现代化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途径,而村民有享受现代生活的权利,所以,在进行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的同时应该尽量避免对村镇的经济文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要将保护与发展共同推进。
(四)确保人地协调与和谐人居的全面落实当前,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已经从传统注重保护单体建筑发展到保护周边自然环境的程度,对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已经不再局限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本身,而是已经辐射到与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居民群众居住的村镇、村落。传统风貌保护不仅仅考虑到有形文化的保护,还考虑到地区环境、传统文化等无形文化的保护,即“传统建筑群及周围环境明显地体现着地方特色”。传统特色风貌保护要从促进人地协调与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深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工作,既要充分保护内涵和附着历史文化信息的实体建筑设施,更要保护蕴含和承载这些建筑设施的周边环境。
(五)村镇经济的发展与历史保护的有机结合当前国外对于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已经从注重古建筑的修复转向综合性的保护和发展经济方向。也即是说,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认识到,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只是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的一小部分,要实现长期的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就必须从保护村镇原住居民利益开始,从发展村镇经济开始,保持村镇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历史文化村镇是了解历史、见证历史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现在,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的整合保护,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保护原则,针对不同的传统特色风貌元素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从而保持历史文化村镇建设的传统特色风貌。
作者:盛键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