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历史文化名村镇传统建筑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建筑群落的选址与布局
1.1农耕聚落的内聚性布局农耕型聚落是桂林地区传统聚落类型之一,聚落中的成员大多是通过血缘关系组织起来,并以宗族为单位将本宗族中的每一个成员聚集在一起。以宗族为单位的聚落,通过宗族组织极强的凝聚力,使得聚落结构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密集内聚性,从而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生产消费自给自足,无需依靠外部力量而独立自主生存发展的目的。这正如诗文中所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家族对儒家礼制的尊崇,使得聚落成员行为得到了礼制规范,并使聚落具有秩序性和礼俗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聚落又由于宗族组织的严整结构作用,表现出一种稳定性,因而家族聚落形态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变化后,其扩展生长的方式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1.2建筑群落布局蕴含的传统人文理念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中的居民渴望安定和谐的生活,并多信奉传统的风水学说,讲求“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因此,人们在择地建宅时通常会遵循风水原则,建筑布局多依山傍水。祠庙等重要公共建筑则一般多位于建筑群落中方位比较考究的的重要位置上。民居群落布局则讲究环境的秀美、怡情,在宅地选择时,居民多坐南朝北,并对建筑空间形制、区域划分等各种因素都有一定讲究。
2街巷空间布局
2.1狭窄的街巷空间街巷是建筑群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的基础构成,是古村落的骨架。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中的道路系统一般由街、巷、弄三级构成。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主干道为街道,街道的规模以及道路宽度是大于巷道、巷弄的,它承担着村落内的重要交通功能,并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活动空间。巷道的尺寸规模小于街道,能便捷的通达村落内部,并具有为行人逗留、小型集会的空间场所。巷弄很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度大多不到一米。街道、巷道以及巷弄分级联系,共同构成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的道路系统,形似蛛网、似树枝般的遍布在村镇的空间里,形成了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的骨骼与脉络。在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中,一般存在商业型和民居型两种性质的古街巷,而其所对应的尺度也是不同的。商业型的古村镇,如大圩古镇、界首古镇等,其主要商业街道集商业、集会、赶圩等功能于一身,因此尺寸较大,一般达到了4~5米左右;除了商业型主街道外,村落中的其他街巷尺度都比较小,大多在3米之内。无商业形式的古村镇,如桂林灵川江头村、桂林阳朔县旧县村等,其街巷的主要功能是承担居民的日常小型集会活动,修筑的街巷尺度比较小,一般在1~2.5m之间,很少会有3m宽的街巷。对一个传统村镇街巷的空间尺度进行考量,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街道的宽度(D)与其相邻围合的街道建筑的檐口高度(H)的比值关系。当D/H>1时,街道有一种远离感;D/H>2时会有一种宽阔感;D/H<1时,会有一种接近感;D/H=1时,则会有一种均匀感5。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街道宽度大多在2~4米之间,巷道宽度大多在1~2.5米之间,街巷两边的两层建筑檐口高度大多在4.5~6米之间,因此,街道宽度与建筑檐部高度与宽高之比变化在1∶3~1∶1之间。巷子两侧通常是建筑的山墙面,很容易的就能看见建筑最高屋脊处,使巷道空间显得更为高耸而狭窄,通常其D/H大多小于0.5,会很容易的与街道空间形成鲜明对比,使传统村镇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总的说来,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街道宽高比多给人一种紧迫感、接近感或是均匀感,而这样的街道的各种变化,街道空间给人一种很舒适的感觉。高墙下的狭小街巷空间,白天,巷道两侧的墙体吸收了热量,使得巷子里的空气加热速度较之外部空间的迟缓一些,使得凉爽的空气在巷子里滞留;到了晚上,墙体散热,巷道里的热空气会随着热压力流向室外形成自然风,能够迅速带走热量,起到通风降温的功效,因而也成为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2.2街巷空间布局形式在平原地区,历史文化名村镇街巷布局所受限制较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网格式的布局方式,而在多变的地形条件下,街巷组织多垂直或是平行于地形等高线。
2.3错位的街巷交叉口布局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中传统建筑依附地形以及街巷走势进行灵活的组合布局,创造了更多的室内活动空间,同时建筑空间造型富于变化,也必然会形成多样化的街巷交叉口,其主要类型有丁字形交叉、人字形交叉、十字形交叉这三种。在对古村镇进行调研后发现,绝大多数的古村镇街巷交叉口都会有错位或者扭曲的变化。基于地形条件以及村镇安全保护等因素出发,街巷丁字形交叉口也不会直接正交,形似由两个十字形交叉所共同构成的。这也促成了村镇迷宫巷的形成,提高了整个古村镇的安全系数,增加了场所的识别性和趣味性。
3结语
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传统建筑群落承载着这个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变迁情况,能够集中体现出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所赋予建筑群落的地域性特征。通过归纳总结传统建筑群落与所处环境中的相关因素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并由此归纳总结出传统建筑群落地域性特征的量化基础数据与资料,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中国西南部地区山水名城地域建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等相关研究的的缺漏。
作者:秦维 熊宇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