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论文

1甘肃知识分子阶层对几种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认知度

本文数据采集既源于此。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是98.33%[2]。敦煌文化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为世界罕见,成为甘肃文化资源中的一张王牌。甘肃省委省政府也在不遗余力的挖掘敦煌文化内涵,主打“敦煌文化”品牌,启动了“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项目。“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是依据敦煌文化资源禀赋、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条件下规划的一个项目。甘肃知识分子阶层对其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作用是怎样评估的呢?结果显示,被访者中的27.80%认为“有很大作用”,25.42%认为“有较大作用”,39.32%认为“有一定作用”,仅2.37%认为“没有作用”,还有5.08%表示“不清楚”。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对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挥了作用。

伏羲文化是甘肃的重要文化品牌,而“公祭伏羲大典”已经成为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一个重要载体。2006年,“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之同时,社会上也不乏一些忧虑的声音,比如像公祭大典滋长了铺张浪费之风,是“形象工程”的一种表现,等等。那么,这项活动是否还需继续举办呢?调查表明,被访者中的27.80%认为“必须举办,有益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0.68%认为“应该继续,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9.66%持“视情况而定,灵活处理”的观点,11.86%觉得“没有实际意义,立即停办”。可见“,公祭伏羲大典”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了。文溯阁《四库全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研究价值,文溯阁《四库全书》入甘已逾四十年,受制于经费的限制,常年深藏闺中,人们难睹真容。实施文溯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调查表明,表示“非常赞成”的被访者占39.32%,“比较赞成”的占44.41%,“不赞成”的占8.47%,“不清楚”的占7.80%。有83.73%的被调查者对此项目持赞成态度。有学者指出,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3]。所以,对其进行影印发行,既能为出版印刷产业注入新的动力,也能更好地传播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总体来看,知识分子阶层对这几种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举措和成效,持反对意见的比例很低,普遍都有较高的认同。这也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未来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上,人们会有愈发强烈的参与需求,当然,对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的意识也将与日俱增。

2当前网络环境及建议

2.1当前的网络环境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全社会必将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将深入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文化融合科技态势凸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特色文化,揭开那些依旧待字闺中的文化资源的面纱,更多的是要发挥网络优势,对优质文化资源进行二度创作、创造和消费,培育出新的文化发展链条。与此同时,相比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网络则具有其无法比拟的明显优势,拥有快捷性、多媒体化、信息存储海量性和互动性等独特特征。凝聚网络为甘肃文化发展提供的“智力”,则甘肃特色文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必将显现无遗。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7月)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如今,互联网已经从过去的广泛普及开始向深入使用转化,广大网民利用网络进行商务、娱乐、餐饮、购物、交流、获取信息等应用的使用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整个社会开始迈入一个网络化时期。甘肃的互联网规模同样增速很快,与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地域性差距正在日渐缩小。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2-2013年甘肃省的网民规模达到847万,普及率是34.7%,网民规模增速为12.5%,位居全国前列。如此有利的网络环境也必将为甘肃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带来新的创新平台和时代机遇。

2.2几点建议

2.2.1以网络创作为驱动,促进创新甘肃富集的文化资源为创作生产提供了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题材。网络创作是新时期文化保护与传承完美巧妙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围绕甘肃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借助网络,在文学、小说、诗歌、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摄影、戏剧、游戏、动漫、影视剧本等文化创作领域,充分调动各种创作主体的积极性。网络创作本身也是一项全面接触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发掘文化内涵的漫长进程,而这必然会应运到图像、录音、录像、数字化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系统阐释。随之而来,各种网络文化产品就会相继进入市场,融入到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各种创意的碰撞与交流,为文化新产品的生产汇聚创造力源泉。

2.2.2搭建创新信息平台,汇聚人才“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深度发掘甘肃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平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充分发挥省内已有的资源,利用各类学会、各种协会、各类文化生产开发实体以及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杂志,相互之间紧密衔接,构建一个创新发展信息平台,打破行业界限,实现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之间的紧密联合,使学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三位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采取灵活多样的机制,将省内外从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人才、管理人才、整理人才、研究人才、创作人才、宣传人才、生产营销人才等汇聚一堂,整合创新力量资源,集中智力优势,更好地相互交流,借鉴经验,展示思想魅力。

2.2.3促使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强化宣介在信息化时代,科技是文化传播、继承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源头和突破口。宣传是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基础,也是各种力量致力于创造生产的前提。当今,科学技术变化日新月异,这要求我们在对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上,必须借助高科技媒体平台,立体化、多渠道的传播,构建甘肃特色历史文化冲击波,聚焦世人目光,改变人们固有的惯性思维模式,激发人们亲身参与及实践体验的心理渴求。通过科技与文化融合,强化宣传,使文化发展充分融入科技元素,为文化人士自觉肩负起保护、传承、创新甘肃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能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作者:侯宗辉单位:甘肃省社科院历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