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中国古代舞蹈形态秉承的历史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舞蹈不同的时期的形态都或多或少的对戏曲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戏曲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借助于舞蹈,而且使舞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之所以称戏曲艺术是中国古典舞的终结形态,也正是因为它融合了中国古代舞蹈从上古巫乐到宫廷舞蹈再到民间歌舞表演形式的精华,并能集中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舞蹈形态。“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从戏曲舞蹈运动方式来看,包含着“欲左先右”“圆弧轨迹”的运行,并且还包含有“反复其道”“极则复反”的宇宙时空运行规律。比如:“拉山膀”“云手”“圆场步”等一系列的画圆动势。这样的动作形态正好与道家的“阴阳转化”不谋而合。可以说戏曲舞蹈的动作是糅合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是戏曲艺术沉积的历史文化精神之一。“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由于这种独有的“圆”的运动方式是寄附于人体之上的,在戏曲舞蹈形态中还会沉积我们民族的人体审美观。中国古典舞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的限制来体现“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所谓“得意忘形”,是不注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行,这就与西方崇尚自然美、爱好人体艺术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然而这种对文化审美的限制也导致了在服饰上对人体的限制,演变到最后则成为了对女性身心有极度破坏的“缠足”。
二、中国古代舞蹈表演形式对当今古典舞发展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舞蹈在从民间向宫廷和古典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把歌舞乐完全的分离,而是更好的吸收了这一经典的结合方式,有了更高层次的观赏价值。不仅是中国,亚洲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在发展中趋向于三位一体的传承,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朝鲜宫廷的“唐乐呈才”。从古到今“歌舞”两个字从来分不开,人们不管是在节庆活动时,表达爱情时,表达丰收的喜悦时,还是在祭祀、仪式活动中,都会出现舞者边跳边唱的场景,不少活动中舞者还会拿着民族乐器,边奏边舞蹈,或是众人在旁边边唱边奏乐,舞者在中央舞蹈,这样充分调动了群众的情绪,让每个人把自己的喜悦和情感宣泄出来,自娱性强。在中国古典舞蹈音乐向戏曲转化的过程中,这种歌舞乐三者结合的表演形式被逐渐认可和确定下来,京剧和各地的地方戏曲也被当做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被后人传承和表演着。
与中国对比,在同一时空发展的西方艺术则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起初的芭蕾舞只能是在歌剧和一场表演的席间休息时段表演,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舞蹈和歌曲表演也完全的被分开。我们不能说那种艺术形式更胜一筹,但是对比芭蕾的继承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对经典的戏曲文化了解的太少,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也太少。相比西方人对芭蕾的热衷程度,我们对戏曲的热衷就远不如人。虽然歌舞乐的结合,让我们的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统一的局面,可是明清前的很多经典古代舞蹈并没有被我们继承和发展,这也许就是文化高度结合的一个弊端。然而,芭蕾艺术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之下,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表演,我们不会看到芭蕾舞者在舞台上又唱又跳,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只有肢体语言。中西对比来看,并不能简单的说那种形式更胜一筹,可以肯定的是单一的表演形式和完全歌舞乐的结合都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古典舞蹈继承和发展的需要。西方的艺术家们也在反思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在很多人厌倦了芭蕾的单调后,他们也在向歌舞乐结合的形式努力,比如新型的艺术形式——音乐剧。而中国的艺术家同样也该反思,我们的优秀传统艺术不仅是各种戏曲表演,还有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宫廷燕舞,宋代的纯舞等,既然在戏曲之前有如此多优秀的古典舞蹈,我们就应该学习和继承它,而担此重任的中国古典舞系在这条路上还需要走的更远。
三、当代中国古典舞建构的反思
建国以来,北京舞蹈学院建立了自己的中国古典舞领域,开始发展当代的中国古典舞。但是由于多年的战乱局面,艺术文化已经被长期的忽视而发展缓慢,所以在建国初期,中国的舞蹈事业刚刚起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也几乎是大多借鉴了戏曲的动作语汇,而学生的训练体系也只是选择芭蕾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直到80年代“身韵”课的创建和施行才逐渐改善了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创作,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已形成的芭蕾训练体系和风格化古典舞的矛盾关系。直至现在,中国古典舞系仍旧存在这样的矛盾。就现在的古典舞而言,借鉴戏曲舞蹈的精髓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戏曲舞蹈是从中国古代舞蹈发展而来,并且秉承着中国古典的历史文化精神和审美意向。然而上面也说过,中西方的审美差异导致了两者的审美感受截然不同,既然如此用芭蕾集训作为古典舞系学生的基本训练体系当然不太合适,这也就是当代古典舞功能与风格的冲突。特定的训练体系对应特定的身体功能,这样才能使这个学科逐渐完善。从编创角度讲,目前很多古典舞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这也就使很多舞蹈在参赛或者演出时难以定义舞蹈类别,既然这样,与其“挂羊头卖狗肉”还不如直接改变方向叫“中国现当代舞”。其实,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没有什么不好,西方现代舞给中国的舞蹈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东西方的融合也是多元文化的产物,“中国舞蹈”有这样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然而在这个创新下面我们仍然不能丢掉的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这块牌子。
近几年汉唐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古典舞的一大发展,汉唐舞蹈具有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相当代表性,发展汉唐舞也能体现出古典舞系建构的多元探索,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孙颖老师的不懈努力。提到孙颖老师就不得不提《踏歌》《楚腰》等经典舞蹈,这些舞蹈的背后是多少年的潜心研究所造就的,然而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如此的“十年磨一剑”,现代社会的“短、平、快”让很多学者心浮气躁,这也就是我们担心,前人在恢复古典舞经典的同时,一些人又开始破坏它。纵观这次桃李杯舞蹈比赛,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我觉得现在的节目都经不起仔细的推敲。仅仅穿上古典的服饰,再套上个赋有诗意的名字就是古典舞了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都很难静心潜修的去研究和学习一下东西,所以作品中出除了“炫技”之外,没有什么推敲的价值。如果是炫技,舞蹈又如何能及艺术体操呢。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情感表达、艺术价值,这些都是舞蹈区别于体操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舞蹈本体入手,深挖、细磨,最后完成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有学习意义和观赏意义的剧作。
四、结语
从中国古代舞蹈发展而来,舞蹈文化已经在中国发展了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舞的重建不等于复古,当代也不等于古代,当代古典舞的建构趋向多元化,这种多元的兼容与互补也许能够更好的促进古典舞的创新。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历史文化的保留,目前戏曲艺术已经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充斥下生存空间逐渐缩小,而在舞蹈方面我们更应该在发展和创新的同时,重视保留古代的经典舞蹈,就像古典芭蕾一样,使经典不贬值。作为年轻的一代,在这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大胆的走出去,去接受所有值得我真正吸取的舞蹈精髓,去探索纯正的古代舞蹈精神,使古典舞得到正确而稳固的发展方向。
作者:马静单位:江南大学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