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卫国兴衰的历史文化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康叔成为卫国的第一代国君,他谨遵周公的教诲,用心去治理国家,主要任务是保护周的社稷江山,管理好殷商的遗民及其后裔,努力发展生产。经康叔精心治理的卫国,发展迅速,很快成为各诸侯国中的大国,并享有“君子之国”、“诸侯之长”的美誉。
到了国君卫文公,即公子毁,他是春秋史上少有的明君,被国人广为颂扬,历史上也有“文公中兴”的记载。卫文公受命于卫懿公“好鹤失国”之际,正处于国难当头,卫国人民已陷入失国的痛苦当中。卫文公在齐国、曹国、宋国的联合帮助下击败了狄人,于公元前658年,卫国兴建楚丘。文公是个非常勤奋的国君,他带领大家农田劳作,广种树木,粟、桑、榛、三槐、九棘都是当时大量种植的名目。栗和榛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木本粮食”,桑树主要用于养蚕,也可用于制作农业用具与把手,。卫人对桑树的广泛种植是毋庸赘言的,“桑间濮上”就来源于卫人大量种植桑树;三槐、九棘主要被种植在宫室四周,是为求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共生存求发展。《左传•闵公三年》记载了文公建都的第二年,兵车较上一年增长了十倍。
在卫懿公、卫宣公、卫灵公、卫庄公时期,卫国国力一步步被削弱,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国君思想僵硬腐化,治理国家无道无能所致。刚分封的卫国在康叔的治理下发展的很快很好,可时隔不久,列国诸侯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大大挫败了天子的威望,这是当时社会形势,大局如此,谁也无法改变;关键在卫国内部还出现了卿大夫专权,国君思想传统保守,不能及时予以改革,使国力日趋衰弱。第二,卫国内乱频繁,国君无能,昏庸无道,人才流失,导致卫国衰败。卫宣公荒淫无道,无耻乱伦,后果世人皆知;卫庄公无休止地役使手工匠进行劳作,引发“工匠起义”不断;卫懿公“好鹤失国”、玩物丧志;卫灵公不重用春秋十五圣贤之一的蘧伯玉,却重用奸臣弥子瑕类人物;卫庄公不重用有“大义灭亲”之豪气的忠臣石碏,却任其告老还乡;“以死报国”的贤大夫孔达被遣送晋进行处罚,反而得到了晋国的重用;人才大量流失它国,卫国前途渺茫,等待的只能是强国的欺凌。第三,特殊的地理位置虽给卫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利益,同时也是危机四伏,劣势重重。康叔时卫国疆域千里,土肥地沃,交通便利,为各国交往要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到了春秋时期各国都在扩大疆土,而卫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严重阻碍了其发展,想向外扩张十分困难。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欺压小国,史学家把春秋时期总结为“春秋史就是一部大国兼并小国的战争史”,就凭着卫国的实力根本无法与齐、秦、晋等经济文化强大的国家进行抗衡、较量,所以只能任强国宰割,国势日渐衰落。
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卫国却出现了工商兴盛,文化繁荣,卫国的艺术文化丰厚详实而发达。青铜铸造业就是当时的一大代表,青铜的制造技术越来越细腻,从外型到文饰图案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卫国也曾涌现出大批的历史名人,如中国历史上、世界历史上有名的女诗人许穆夫人,她的《载驰》、《泉水》、《竹竿》在《诗经•卫风》中均有详细记载。卫国的“桑间濮上”,也生动地描写了卫人歌兮舞兮的美好生活。卫国音乐也很有名气,历史上有孙林父“听卫乐则不知倦”的赞美。
春秋时期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卫国的作品占39篇,在《诗经》十五国风160篇中独占《邶》、《鄘》、《卫》三节的近四分之一。有名的“桑间濮上”就是描绘卫人生活安乐祥和、敢于嬉笑怒骂、自由自在生活的画卷。用民歌的形式进行表达,语言朴实无华,内涵深厚。《诗经》中的《定之方中》也是当时卫国人民追忆卫文公的一部优秀诗作,又称中兴之作。诗中涉及面很广,对卫文公如何治理国家、是一个怎样的国君进行了详细描述、颂扬与缅怀,有人将其定之为一首“卫国中兴”之歌,在中国诗词史上极为少见。这些历史文化都对我国后世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历史上一个轰轰烈烈的卫国就此结束。卫国从国家的初成、兴盛、衰败直至灭亡,先后经历了四十多位国君,历时八百余年,历经国都四迁。秦始皇统一天下,仍然单独保留下卫国国君,秦二世时将卫君废为庶人。其间有康叔始封的强大、文公中兴的繁荣,也有荒淫无道、昏庸无能国君的衰败甚至灭亡。其间有蘧伯玉、石碏、孔达等一些忠臣良将,也有一些奸诈谄臣、狡猾小人;大家共同演绎了一部卫国春秋史,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本文作者:吴鹏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