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跨文化交际茶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运用范文

跨文化交际茶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跨文化交际茶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交际茶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运用

摘要:茶文化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随着社会增速发展,各大产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使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面临较大的压力,如何培育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英语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可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通过情感的促进增加学生交际的信心,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本文针对跨文化交际下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作出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茶文化;英语教学

茶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使中西方茶产品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但使更多大众关注茶文化,也为高校英语语言的教学带来新的思考。面对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不足的问题,借助茶文化来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可实现英语教学成效的提升。与此同时,茶文化的传播增加学生文化自信心,也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带来更大的希望。

1跨文化交际下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突出文化差异,深化学生文化认知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表现载体。受到历史发展状况和社会形态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成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从茶文化角度来分析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我国茶文化语言的内容相对丰富,而西方饮茶习惯形成较晚,与茶文化相关的词汇相对较少,且部分词汇有着一定的隐讳性。例如“Teahound”表示纨绔公子,暗示西方社会中自甘堕落的人群。这种有着阶级特征的词汇,使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的同时也应了解背后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加精准的表达。在高校英语课堂中,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育,以茶文化的讲解为特色,可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时不忘记本民族文化,形成深刻的文化认知。而对于跨文化交际而言,传统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机会过少,学生英语表达不主动的问题。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利用贴合学生生活的茶文化,激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然后通过文化的对比和具体应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词汇深层次的含义,在表达和应用中,能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有着认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有效,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1.2发挥文化的情感促进作用,强化学生交际的信心

语言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情感要素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情感因素,主要包含学生性格、自信心、表达欲望、学习态度等。二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要素,主要涵盖课堂交际、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等。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受到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被动、自信心不强、主动交际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情感要素有着密切的关联。为解决学生英语学习困境,以情感促进为核心,增加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主动性,可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茶文化,增加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茶叶源自我国,学生从小便认识茶和了解茶,在成长中耳濡目染。当面对陌生的英语学习内容时,利用贴合学生生活的茶文化作为教学切入点,可缓解学生存在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而对于茶文化的讲解,以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可使学生从了解我国茶文化过渡到学习西方的文化,形成主观对文化差异的认同。借助茶了解语言所构建的不同情景与情感,更加主动地参与文化交际,另外,借助英语课堂这一重要载体,向青年学生宣传我国茶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可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并明确自身承担的文化传承使命。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利用平和的心态,完成文化间的交流,也可在交际中向更多西方群体传达我国优秀文化,以此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2跨文化交际下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路径探讨

2.1充分发挥茶叶的交际功能,组织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沟通技巧、掌握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目的是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好沟通和交流,打破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距离。语言的传递仅仅是人类交际的一部分,仅是字面意义,是交际沟通的载体之一。而人类的交际形式是多维的,除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还包括行为习惯、衣着打扮、相关物品等,都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组成元素,都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联系,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结果。而茶叶作为中国的常见礼品,通常被中国人用于交友、表示友好而选为送礼佳品,但在西方人眼里并非如此。典型例子如下:一位来自中国的有人与美国新泽西州的朋友见面,中国人为表示友好而挑选很贵的高山乌龙茶作为礼品,而美国人的礼物则是新泽西产的巧克力豆。这在中国人眼里是不被重视的,认为自己赠送的茶叶名贵,而对方赠送的礼品廉价,并不尊重自己。但其实不然,美国人赠送的礼品是当地家乡特产,中国人赠送礼品虽注重礼品的纪念意义,但也十分注重礼物价值。通过对此案例的导入,学生更进一步领悟了历史文化的内涵,感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性,深入体会了文化差异,从而更愿意认真学习英语中的茶文化元素。

2.2借助校园文化载体开办多样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正确认知

校园文化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茶文化的重任与职责。通过借助校园文化载体,开展多样化融合茶文化的英语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学生普及茶文化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把握,从而灵活处理文化差异问题,提高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高校注重校园文化的塑造,在校园文化体系中融入茶文化元素,比如,在校园展板中融入茶文化;建造有关于茶文化的历史伟人形象雕塑;校园网站中的茶文化宣传语、学习模块;在线上英语学习平台中编辑茶文化标语等。将茶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体系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茶文化教育效果。其次,由于中西茶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在于其体现的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以,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秉承着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平等性的原则,向学生传播茶文化的同时强调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它代表着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可通过举办查文化专题系列讲座,分析茶文化语言特点,邀请外教与学生进行跨文化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差异,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借助高校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定期在校园内要求外国友人走进课堂,与学生举行跨文化饮茶活动,将这个流动过程导演成英语情景剧、英语演讲、英语茶文化知识竞赛等。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和语境的变化作出正确反应,从而达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重目的。

2.3围绕茶文化重点讲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自我认同

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将茶文化渗透于高校英语教学中,成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素材,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下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因此,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学会因地制宜,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度低、文化自信弱的情况,探索与高校学生更为契合的英语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来提高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教学效率。在此过程中,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可通过积极树立跨文化教育意识,注重在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茶文化教育元素,以及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教学案例,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高校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心,促使学生学习实验变得更加开阔,有效消除学生对在于知识学习的抗拒情绪。为此,在实际英语跨文化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茶文化知识的起源,讲解自己经历的中国茶文化元素相关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言茶文化,来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英语专业教师还应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播放关于茶文化的视频、图片以及优秀文章文献等,为学生细化分析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差异。诸如中国茶具多为陶瓷制品,钟爱于普洱茶的紫砂壶,西方人则钟爱银器,所以西方茶具多为银制品;中国人饮茶不需要调味品,而西方人饮茶则喜爱加入糖、奶、柠檬片等。通过对茶文化差异的讲解,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英语学习兴趣,为后续跨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总而言之,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贴合大众实际生活的内容,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下开展英语教学,需要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实现交际能力的显著提升。茶文化作为一个好的切入点,高校英语教学可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交际功能,增加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可度和自信心,并借助茶文化的学习环节心理压力,增加主动交际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以茶文化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直观的看到文化差异,并通过文化学习掌握更多词汇的含义,为更好的完成表达和交流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青玲,钱超.构建基于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分类教学的有效模式——跨文化英语交际模块[J].海外英语,2021(10):230-231+235.

[2]陈彩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读—思—言”深层阅读模式探究——以阅读课《基于“茶文化”的主题群文阅读》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02):52-54.

[3]傅凌芳,江爱莲.基于茶文化素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写作课堂中模块设计优化的研究[J].福建茶叶,2021(01):129-131.

[4]孙青.旅游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有效输入的必要性理据[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四卷).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2015:407-410.

作者:李欣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