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与德国作为世界上较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老牌发达国家,两国合理开展文化交际不仅仅能发展友谊,更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中国茶文化能够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因为中国茶文化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德国也是文化盛行的国家,据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备着跨文化交际的先天优势,而德国作为文化盛行的发达国家,与中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在茶文化方面,中国与德国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以茶文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途径,能发挥一定程度上的作用,如果能够对中国茶文化进行合理的利用,就可以对中德跨文化交际范围进行拓展,对中德跨文化交际内容进行丰富,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价值进行诠释,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作用进行发挥,对中德跨文化交际形式进行创新。除此之外,在世界上无论是德国还是中国都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两个国家的文化也都较为丰富,自从中国茶文化传入到德国后,在德国社会习俗的影响下,茶文化也具备了德国的特色,所以中国茶文化能够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发挥桥梁作用,据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1中国茶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1.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分析,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我国茶文化具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形成到发展,茶文化的历史较为悠久。从广义角度来看,茶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茶有关的精神活动及物质活动,而从狭义视角进行分析,中国茶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内容,不仅仅能反应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意识形态。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无论是在物态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亦或是在制度方面,都具有相关的文化内涵,甚至连心态文化内涵也需要完全的包括在其中。从物态文化的因素来看,中国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既表现在茶叶的种植、生产方面,也表现在饮茶器具与饮茶环境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与茶叶、饮茶有关的礼节、习俗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心态文化主要是指因饮茶、品茶而产生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例如在品茶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人生的哲理与其进行结合,进行创新式的思考,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以上所述,基本就是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1.2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交际主要就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的具体交往方式。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较为频繁,这也间接促进了我国与国外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西文化在面对现有差异的基础上很难互相尊重、达成共识,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问题与误会。无论是语言的差异还是文化的差异都可能会导致上述问题出现,只有对问题进行解决,让双方能更了解对方的文化,才可以较好的达成交际目的,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西方文化的较为也十分频繁,如果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不重视文化差异,就会影响双方交际过程的友好程度。因此,以茶文化为具体途径开展交际能让西方对中国文化更加了解。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代表着中国文化也代表着中国思想,所以以茶文化为基础开展跨文化交际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相关人士应加强对中国茶文化作用的重视,在实践中合理对其进行应用。
2中国茶文化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
2.1德国茶文化的现状
从德国茶文化的现状来看,自从中国茶叶流入到德国之后,德国的很多医生就开始注意到了茶叶的医疗功效,在他们看来,茶叶不仅仅能够防治疾病,同时经常饮用还可以延长人的寿命,所以茶叶在欧洲得到了发展,在发展初期,由于茶叶的进口量不大,运输也并不方便,因此只有少数社会上层人士才有机会饮用茶叶,使茶叶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从16世纪到18世纪,茶叶在德国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开始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虽然德国人直到如今都十分喜爱饮茶,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德国并不在本国土地上对茶叶进行种植,而是从其他国家进口茶叶,部分供本国人饮用,部分进行加工,并运送到其他的地区。中国是对德出口产业最多的国家,可以说中国茶文化与德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中国茶文化与德国茶文化的差异
早在16世纪,德国友人就已经开始对中国茶文化进行重视,他们既对神秘的东方世界感到好奇,也为中国茶叶的味道所吸引。在长期的发展中,德国也形成了自身的茶文化,德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我国饮茶首选绿茶,其次为红茶,而在德国,最受人们欢迎的是红茶,之后才是绿茶,此外,德国人还很喜欢饮用味道较为丰富的花果茶,而我国则始终追求茶色的醇香,不喜欢添加其他的味道。
在德国,做茶的过程十分严谨,相关工作人员十分注意制作茶品的细节,整体工作流程存在着很多繁琐的环节,例如,他们会将茶产品的含量精确到多少克,同时,从德国人的习惯来看,他们往往都会以说明上的标注克数泡茶,这与我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为中国人在品茶时并不会注意具体的克数,基本都会按照自己的经验与习惯泡制并饮用。
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分尊重对方的世界观是十分重要地,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茶文化能充分的显示出各自的世界观,例如,德国人十分喜欢饮用花茶,但花茶并不是以茶叶搭配花瓣进行泡制,而是将花瓣与水果搭配在一起,通过窑制工艺加工制成茶叶,可以说花茶并不存在茶叶的成分,另外,在德国人饮用花茶时,往往还会增加一些糖,不仅可以掩盖花瓣苦涩的味道,还能够增加茶色,在他们看来,茶色越深,味道也就越浓厚。对于中国茶文化来说,对茶的分类主要以颜色及地理环境为主,茶叶的颜色包括绿、红等等,茶叶的地区包括高山茶、龙井茶等。总而言之,中国茶文化与德国茶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正视差异并相互尊重,是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
2.3中国茶文化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桥梁作用的体现
中国茶文化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说,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是最能代表茶文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中,我国开展的茶事活动十分十分丰富,同时具备着多元化的趋势,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既能够向德国友人展示审美价值,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到茶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也为国外相关人士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提供了基础。除此之外,中国茶文化涵盖着中国文化的很多内容,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解也就相当于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因此其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在现实情况下体现的愈发明显。
在中国茶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与茶有关的作品。以《茶经》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茶事著作,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与茶有关的作品,其包含着很多与茶有关的知识,为国外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提供了具备价值的资料,而在文学作品当中,不朽名著《茶馆》不仅对茶事活动进行了介绍,还以茶为背景,描述了中国的相关文化,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应用茶文化能够让德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国,深化两国的文化交际效果。
除此之外,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茶文化仍然在不断的发展,这也能够让德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加详细的了解,在德国存在着很多具备中国特色的茶馆,说明中国茶文化已经在德国得到了发展与普及,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能起到作用,同时也可以提升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让中国与德国的优秀文化得到融合,提升群众的思想境界。
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茶文化的桥梁作用还体现在礼仪方面。我国的茶文化包含着尊重长辈的传统观念,在敬茶时都会先敬长辈,如果是有客人来访,那么主人就需要为客人敬茶,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德国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品茶礼仪,在举办相关聚会时,德国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在饮茶时也体现着较为优雅的氛围,在他们来看,这是对客人最好的尊重,可以说尊重两字是茶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中国茶文化对德国茶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另外,在中国的茶文化思想中,人们往往会在饮茶时对人生进行思考,这一点也与德国人品茶的具体行为存在相似之处,德国人品茶的目的主要是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放松,对问题进行思考,二者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底蕴较为深厚,自从中国茶文化传入到德国之后,德国的饮茶之风也得到了盛行,尤其是在进出口贸易在现实情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德国如今已经开设了很多的茶业门店。中国茶文化在德国的发展之初,很多医学专家都重视了茶叶的药用效果,认为病人对其进行饮用有利于病情的恢复,随着时间的流逝,德国人也渐渐挖掘了茶叶的保养功能,使茶叶成为了德国人最喜欢的饮料之一。虽然德国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与中国茶文化相比还较为逊色,但是如今很多德国人的品茶修养水平都较高,他们不仅仅重视品茶的过程,更对茶叶的文化哲学进行了分析。以中国茶文化为桥梁,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与德国的跨文化交际将在现实情况中不断的得到深化与完善。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世界上无论是德国还是中国都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两个国家的文化也都较为丰富,自从中国茶文化传入到德国后,在德国社会习俗的影响下,茶文化也具备了德国的特色,所以中国茶文化能够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发挥桥梁作用。如果能够对中国茶文化进行合理的利用,就可以对中德跨文化交际范围进行拓展,对中德跨文化交际内容进行丰富。
参考文献
[1]王晓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现——以中国茶文化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4):50-53.
[2]林美茂,赵子涵.从“茗饮”到“品茗”——中国古代关乎“茶”之饮用诸概念演变史考略[J].文史哲,2019(03):130-138+168.
[3]李志英.供给侧改革理念下中国茶文化图书出版创新探索——由《与简·奥斯汀喝茶》带来的启示[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2):15-18.
作者:王海骄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