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利枢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取得的重要文化成就开始,介绍了文化基地成长历程,分析了作为仍有原使用价值的代表性革命文物的保护、提升利用、科学管理,探讨了挖掘文化潜力,发挥文物作用的建设与教育,全面总结了这一特色文化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枢纽;特色文化基地;建设与管理
1三盛公水文化基地的成长历程
三盛公水利枢纽1959年建设,1961年建成运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之一,号称万里黄河第一闸。作为国家与自治区水利建设里程碑建筑,经济、文化等作用一直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1996年,被首批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不断提高文化创建,2005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十大人文景观”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大新发现”之一,2012年被评为巴彦淖尔市国家地质公园,2014年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审批,被注册登记为“黄河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同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16年命名为第二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内蒙古编办对博物馆进行了项目法人注册登记,登记宗旨与业务范围为通过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建设与管理,向水利行业及公众提供和展示水利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见证物,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承担水文化、水工程、水情教育,革命建设、民族团结、红色教育,党史党性、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等基地的参观,培训和现场教学等公益职责。
2文化基地活文物的维护与功能提升
2.1维护与加固更新
在枢纽运行40周年时,工程已到了“三类”严重病险水闸状态,安全上存在重大隐患、效益发挥上受到影响,管理者全面分析工程存在的问题,主动争取国家加固立项,通过努力,完成了工程的全面加固、改造和升级,保证了基地实体的完整性与效益的发挥。分别进行了控导工程和闸下险工整治;黄河堤防(库区围堤、黄河堤防)加宽加固、险工整治、应急维修、抢险加固、黄河二期等工程,五座水闸水下、水上全面除险加固,总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一期水电站增容扩效改造,二期水电站建设等。
2.2功能的创新性提升
农业灌溉节水化。在水情预判、控制运用、精准调度方面有了提高,促进了中国三大灌区之一的河套灌区、鄂尔多斯灌区引水的量与质发生了变革,农业灌溉更加节水化。防凌防汛安全化。考察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提出了利用蓄滞洪区分洪分凌的思想,这一理念得以实施与应用,极大缓解了黄河内蒙段防汛压力,降低了灾害发生风险,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黄河配水功能均衡化。利用枢纽巨大的黄河配水功能,严格最小下限流量,保证了黄河多年不断流和下游基本生态用水,维持了黄河健康生命,兼顾了灌区和下游工业用水。生态补水常态化。10多年来,利用冬季分洪分凌,为沙漠、海子、乌梁素海补水换水,实现了洪水资源化,山水林田湖沙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提高,降低了乌兰布和与库布其风沙对华北及首都的侵扰。交通运输适量化。作为兼作110国道跨黄交通桥,近60年运行,桥梁逐渐老化,随着交通迅速发展,通行车辆数量与吨位成倍增加,近年来进行了必要的限载通行,确保了连接华北与西北的重要咽喉之道。水力发电扩容化。二期水电站的建成,使装机容量由2000kW增加到16110kW,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并入华北电网,成为重要的调峰电站。旅游功能产业化。三盛公旅游公司注册成立,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旅游项目开发、旅游管理与接待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吸引了区内外大量游客,群众有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文化基地飞跃化。枢纽成功建成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统一领导、党的民族政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政治理论的正确性;枢纽安全高效运行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各时代对枢纽发展的推动作用,反映出基地管理者的精神风貌。基地蕴含的文化价值被不断挖掘,文化功能被不断提升,文化宣传教育效果不断被推进。
3文化基地管理水平的提高
3.1管理标准应用
从2006年开始,在全区水管单位中率先开展了ISO标准化质量管理,2014年开始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实施水闸与河道两个千分制的水管单位标准考核,通过全面、全员、全过程创建,2016年创建成功,实现了自治区国家级水管单位零突破,管理水平跻身了全国先进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了基地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2精神文明升级
基地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获得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和谐企事业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等,并获得自治区重点区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建设工地、全区水利系统普法先进集体、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集体、黄河上中游流域取用水统计先进集体等。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基地管理者政治思想、工作状态、精神风貌不断提高,精神追求更加高远。
3.3文物档案管理
基地管理者重视档案管理,通过档案的形成反映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对党建、人事、财务、文书、工程技术、音像等档案及时收集归档,归类合理、保存安全得当、借阅规范,档案库房符合要求,2007年晋升为自治区一级档案管理单位。近年来不断推进档案数字化、电子化管理,2017年再次通过自治区复审验收。基地把档案作为重要的“文物”看待,与工程“实体文物”等同管理。
4特色文化基地的建设与教育
4.1基地博物馆建设
展厅扩展。2006年,枢纽中控楼进行了新建,安排一楼为中心展厅,四楼为专题展厅与观光顶,使原不足40m2的陈列室扩展到500m2。展品收集。制作了大型沙盘模型,从当时建设单位与个人等处收集了大量真实原件,展品得以丰富。展品展陈。展陈的主线是枢纽工程的原设计、施工,建成后的管理和建设,为此,作了展陈大纲、板式稿,对每块展板、每个展柜、每个物件,作了细致规划与实施。
4.2基地户外文化景点建设
以打造“中国金属雕塑园”作为与水利工程教育相配套的另一级。其理念是:传统的“农耕”水利文化与类似金属闸门、启闭机等现代水利元素是基地展现的基本文化元素,水与火是世界上并生的存在物,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机械、金属构件无疑是“火”的产物,打造金属雕塑园,就是从一个侧面将水与火完美结合。目前基地制造并展示出的金属雕塑作品已上200余件,以枢纽退役闸门为代表的堪称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就有同心锁、古筝等,景区门楼、金属雕塑园门楼、水坛、文化广场、帆船等大型雕塑分布竖立于基地,与枢纽母体交相呼应。收集的成千上万机械与金属构件,其中,很多是文物级的,在不改变原结构构造基础上,被制作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或写真、或会意、或含蓄抽象的雕塑,每件作品,就是一座构思精巧的展品文物汇集,使观赏者从中了解很多工业制造知识,产生很多联想与心灵感悟。
4.3基地特色开放管理模式
基地保持开放与封闭管理相结合,开放区与封闭区建设相结合、户内与户外建设相结合。历史原因,作为枢纽核心区域中轴线的工作桥,承担了社会跨黄交通桥,人、车可以自由穿越。在工程反恐与游客安全压力下,通过增加安保设施和人防力量,保证工程辖区绝大部分是开放的,广大市民及游人可以近距领略雄伟的工程与黄河的丰姿。在封闭区域,建成以金属雕塑为主体的古筝广场、水坛、金雕园、文化广场等;在非封闭区域,建成了同心锁广场、南湖生态公园、左岸码头广场、河套纪念碑广场、餐饮街、渔场等;在管理模式上,非封闭区完全开放,封闭区有偿收费,展厅预约免费开放,使广大民众、旅游群体、公务接待、水利专业各类人员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实现了基地广泛教育、重点教育与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非封闭开放区域,每年前来参观的人数不计其数,在收费景区,入园人数在4万人次以上,博物馆达上万人次。
4.4基地宣传教育模式
基地以现场教育与媒体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以现场教育为主,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基地抓住这一新特点,除独立利用基地网站宣传教育外,还主动积极地与新闻记者、专题栏目拍制单位、各种团体及爱好者协作,开展活动、录制节目、编写报道,在各种媒体上传播,基地教育更快速、广泛和现代化。两种教育方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独立宣传教育上,建立了三盛公水利风景区网站、手机关注、新浪博客等,每年进行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纪念活动,工程运行逢5年进行一次小型纪念活动,逢10年进行一次大型纪念活动。在合作宣传教育上,连续开展了20多年磴口县华莱士节、黄河三盛公流凌节、黄河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磴口县冰雪民俗文化等大型活动,举办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铁人三项赛,举办了国际电商会议现场观摩等。在媒体宣传教育方面,配合完成了中央电视台制作《河套文化》,“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探索•发现》栏目制作的《河套长烟》,内蒙古电视台制作《蔚蓝的故乡》,电视剧《我叫王土地》,黄河明珠魅力磴口(磴口县形象片),《绿色仙境巴彦淖尔全国摄影大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发现内蒙古: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磴口万亩葵园迎日绽开的金色海洋,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刘拐沙头:沙漠与黄河“握手”之处等。除了基地宣传教育外,基地还为地方政府与单位提供重要的社会活动、营商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的场所和服务,为宣传地方、发展地方起到了重要作用。
5基地建设经验与未来
作为一座还在运用的水利工程,一座活文物,其性质决定了基地的首要任务是发挥好水利工程的主体功能,造福人民群众,这是三盛公水利枢纽文化基地的核心与中心工作,是不可偏离的基本原则,基地办出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牢牢把握住黄河、枢纽工程这一主体,深入开发与挖掘社会影响力,发挥基地教育的专业性与广泛性,是基地发展的主线与重点,紧跟时代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是基地发展的源动力。基地目前形成了以枢纽、工程资料、室内博物馆、室外金属雕塑为承载的文物系列,以博物馆专业公务接待、景区封闭旅游接待、非封闭区的全开放观赏的现场体验教育,与网上及多种形式现代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三盛公特色文化基地初具规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基地地位将更加升高,作用意义更加重大,管理建设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深入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工作部署,严格执行教育基地的各种规程规范,以更大责任、更高的标准,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努力整改,不断创新,推动三盛公水利枢纽教育基地向更高层次发展。
作者:赵彦杰 李凤鸣 单位:黄河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