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全球化发展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范文

经济全球化发展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经济全球化发展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摘要]人才国际化的发展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才国际化培养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实际需求以及实践探讨,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人才国际化;跨文化;能力培养

一、前言

20世纪60年代左右,国外学者陆续开始发表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主题的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概念。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的是鼓励在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增强交流合作,学会包容、理解、欣赏,以达到多元文化和平共存的目标。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世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其重要。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近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亟需人才培养国际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极其重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一)跨文化交际基于国际视野角度,跨文化交际是指两国或以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的相遇,由于各种文化各具特征,互相不适宜,这种文化相遇可能造成为文化冲突。为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需要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不同解释,我们从学校教学角度出发,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属于显性文化,例如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宗教等;交际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如行为规范、风俗礼仪等。一般而言,知识文化可通过直接学习而认知掌握,交际文化则很难通过外部的观察而认知,需要透过表面现象提炼其精神,诸如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隐藏其中。交际文化具有隐形特征,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基于其隐形特征,交际文化是认知的难点,是目前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与不同文化接触中能得体而有效进行交际的能力,能妥善处理差异,避免误解或冲突。胡文仲、高一虹(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能力。杨颖、庄恩平(2007)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四个要素,即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及交际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融知识文化学习和交际文化学习为一体。目前,学者们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建设需求,在跨文化交际基础上提出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学习,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三)交际文化内容跨文化内容包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等,从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文化方面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从理论到实践的相关问题。庄恩平(2006)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际学和管理学科整合,形成跨文化商务沟通学,涉及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交际策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进行商务沟通。根据有关调研,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被列为首位的障碍(转引庄恩平2006)。

(四)跨文化交际模式跨文化交际涉及文化迁移,文化迁移指不同文化模式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其文化模式受到对方文化影响,包括有负迁移和正迁移。人们固守自有文化模式,以此评价异国的文化观,往往造成交流障碍,属于负迁移。相反,人们对异国文化影响,不是持一味否定态度,而是包容接纳,接受异国文化熏陶,属于正迁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实现文化正迁移。在多元的社会,跨文化交际不是简单地“顺应”异国文化,即A文化顺应B文化或B文化顺应A文化,从而导致A文化或B文化的自我文化的失落,或者A文化和B文化互相顺应,导致交际文化的错位,而是跨越A文化和B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寻找双方认可的合作点,通过求同存异建立文化基础,体现文化的交互性。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跨文化交际不是局限于两种文化的交际,有可能是两种以上文化的交际,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寻找合作点极其重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亟需大批从事涉外业务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国际化发展势在必行。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是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才来源之一,高职人才国际化发展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然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得不到应用的重视,处于边缘化状态,目前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偏差。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这点往往被高职院校过度解读,导致一种功利现象出现,以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重,人文素养处于可有可无地位,跨文化交际能力被归类于人文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课程不断被挤压。即使有开设交际能力语言类课程,也是注重语言技巧性培养,没有从跨文化视角实施教学,语言和文化出现脱节,没有上升到文化理解和分析的层面,而文化学习也没有从交际角度出发,通常是单纯讲授文化知识而缺乏交际文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硬实力”是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人文素养等“软实力”,“软硬实力”二合为一,才是现代化从业者的特性,成为企业的心头好,获得企业的青睐。文化底蕴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实力的提高。

2.国际视野有待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亟需国际化人才,仅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重是一种目光浅短的育人观,不能满足国际化需求,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片面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或是外语外贸类专业学生所需,与其他专业关系不大,没有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了中国境内的外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蓬勃发展,也推动国人到境外企业就业的发展,这些企业涉及各行各业,从业者不局限于外语外贸专业,几乎囊括各专业。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帮助就业者寻找文化结合点,更好应对在跨国企业工作中遇到的企业文化、管理经营等问题。此外,教育国际化发展也凸显了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际视野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在激励的全球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3.理论和实践指导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开始成为世界热门研究主题,是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发展而逐步得到重视,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也比较晚。在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主要是基于本科或以上层次教育,高职教育由于起步晚,高职的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没有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性而定,课堂教学案例也十分缺乏,制约了高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发展。事实上,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概念了解甚少,我们在本校2015和2016级商务英语专业新生入学1个月后进行有关外语学习方面的问卷调查,在“培养能力”重要项中,选择“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到1%,“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则98%选择“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可见,有必要推进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实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1.强调知识技能和文化的并重。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变,纠正单一的知识技能育人观,融入文化育人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化素养的缺乏将制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学校,而是实施综合素质培养的地方,人才的“高”体现在两点,一是知识技能的高,二是文化素养的高,二合一才能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的高要求,也是新世纪国民素质的高的体现。国民素质的高低关乎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政府一贯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知识技能培养过程中同步实施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根本。

2.树立国际化发展观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把握时展脉搏,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提升人才培养规格,走国际化人才发展道路。当前,国际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我们的人才培养要具有全球化意识,目标定位为双轨发展,培养适合本土和国际发展的人才。经济一体化极大推动不同文化的传播,导致不同文化发生碰撞、冲突的机会不断增多,因此,为减少这种几率,能驾驭不同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日显重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人才国际化的重要标识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同时带动教育国际化发展,在跨境合作办学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交流,为达到得体有效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保障。

3.开展教学改革,规范学习。针对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通过开设课程和调整课程标准,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制定相应教学安排。开设必须或选修的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及人文课程,若定为选修课,可要求学生有一定选修学分,以保证一定的正规学习时间。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要把外语教学视为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有效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非外语专业可充分发挥公共英语大平台,进行跨文化教育,外语类专业在系列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学习,体现持续化学习。非外语类专业课可实行分类改革,带有涉外性质的课程要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国际贸易实务,其它技术类课程根据教学需求和相应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而定。文化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以交际文化学习为主。跨文化交际不能仅停留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教学上,更要通学习了解和掌握其产生的深层次文化因素,包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风俗习惯、文明礼仪等,从而能恰当得体运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文化不断发展,语言也随之动态发展,为提高学习成效,要重视“共时文化”学习,即动态的文化发展,避免传授过时文化,以免因为“文化错误”造成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造成沟通失败。针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可侧重结合商务语境进行文化学习,体现实用性、应用性和时效性教学。

4.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师资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施跨文化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教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责任在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学校通过制度措施,鼓励教师注重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如,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培训、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接受较为系统规范的跨文化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和访学项目,为教师建立实践平台,教师通过在异国的学习交流,对跨文化交际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积累了实际案例、经验等,有助于强化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培养成效。教师通过社会实践、企业兼职等方式,如,指导学生实习、参与涉外接待工作、从事翻译等,在真实职场中提升跨文化交际应用能力。

5.搭建多方位的跨文化学习平台。有限的课堂教学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唯一平台,还要充分利用无限的课堂外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的体验环境。其一,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开设专题讲座,开拓学生文化学习视野,如可聘请企业人士入校讲座,结合商务职场需求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组建各类文化社团,如外语角、话剧社、中外文化协会等,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社团活动体验跨文化交际。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拓国际留学生、交流生活动及海外游学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环境,并以点带面,辐射各个专业。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通过阅读书籍报刊、观看电影电视、互联网收索等方式,积累跨文化知识。其二,搭建校外实践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学生提供真实商务职场体验,如,涉外展会、外事接待,为海外客商提供各类服务,自我检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运用情况,明确改进方向,在商务实践中不断提升应用能力。

6.克服文化定型的消极影响。由于无法亲身体验和认识,人们习惯按特征归类群体,采用文化定型对群体的价值和行为做模式化概括性表达,形成一种定势思维。文化定型是跨文化交际中便捷的方式,是我们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但是,文化定型存在过度概括的可能性,会造成一些认识误差,从而在实践交际中产生交流障碍。引导学生合理控制运用文化定型,不要被文化定型捆绑思维,以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在交际中具备灵活性,适时调整偏差,在教学中力争材料真实性,并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动态了解异域文化的现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7.培养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基础在于交际各方具有平等意识,通过求同存异实现交流目的。首先,加强本土文化学习,只有掌握好本土文化知识,才能在多元文化中感知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差异,进行正确的中外文化对比分析,学会评判性思维。其次,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以客观、开放、包容心态对待异域文化,避免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思维,跨越文化差异,建立共识,实现文化正迁移,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对外传播了本土文化精华,有助于异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实现文化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从而互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念[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乐思伟.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研究现状及发展途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1).

[4]史兴松,徐珺养.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2(7).

作者:熊少微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