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理解外国文化,对异域文化持包容的态度,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包容
引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广义的角度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既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作支撑,也要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增进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理解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聚焦教材礼貌文化,培养学生礼貌交际
语言是显性的,而文化是隐性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材里蕴含有很多异域他国的礼貌文化,教师要在教学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课文,这既是文化理解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的有效举措。例如,仁爱七年级英语教材在编排时就有意将不同文化知识和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知识中,在Unit1Topic1Welcome中,当学生见面时立即呈现出对话“Hello,GoodMorning!”“Hi”“ThankYou”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对话,但对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意义非同小可,因为,在中国,一般人们见面时基本以“吃过没有?”“去哪儿”“有事吗?”等作为问候语或开场白,而回答语也较少出现“谢谢”。再如,西方人较为开放直白,因此,他们更乐于接受别人的表扬或恭维,并表感谢以回敬对方。相反,在中国文化里,人们以谦逊为上,很难直接接受对方直截了当的夸奖。比如,在中国如果你当面赞扬一个女子“Howbeautifulyouare!”,对方往往会无所适从,甚至露出尴尬之态。为此,教师在课文教学时要适时点拨礼貌文化差异,并让学生在交际时,有意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来点缀自己的文化涵养,让对话呈现出浓浓的文化味。
二、透过教材称谓文化,培养学生适切称呼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犹如散落的珍珠,只要用心发现,随处可见。例如,称谓就是其中的一种。一般来说,在中国,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见到老师会说“某老师好”,但在西方文化里,teacher更多的是一种职务,而为了表示尊敬,西方人常以“Mr”“Miss”“Mrs”“Ms”+“姓”来称呼对方,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称谓已经约定俗成地固化在人们的心目中,并沿用至今。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中国人在餐馆就餐时往往会直呼“服务员”,但在西方国家,服务员通常被顾客称呼为“Sir”或者叫“Madam”以示尊重。再比如,对长辈的称谓中,西方人将外公和爷爷统称为“Grandpa”,将外婆和奶奶又统称为“Grandma”,而在中国往往将他们分开,显得更加清楚明白;同样,外国人对男性长一辈亲戚往往统一称谓为“uncle”,将女性长一辈亲戚统称为“aunt”,而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们的称呼较为复杂,显得更加明晰,更有层次,更显亲切。所有这一切都是称谓文化的集中体现,初中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醒目视之,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形成礼貌随身的文化修养。
三、比较中外节日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洞察力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1921)一书中写道:“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节日文化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因为,节日往往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和风俗有关,节日背后往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起着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载体作用。通过比较节日文化,学生在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能更加理解和敬畏本国的传统节日,从而培养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例如,在仁爱教材Unit8Topic3Let’scelebrate!中,课文提到了很多中外节日,有春节、中秋节、复活节、圣诞节等,教师要以此节日为基点,引导学生关注节日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涵义,让学生明历史、懂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在核心素养视野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中外节日的比较中提升文化品格,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养成热爱历史、珍惜文化、尊重文化的情怀。节日文化的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摒弃一讲到底,抄背默记的传统填鸭式教学,而要以节日文化为纽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并通过上网查阅,进图书馆翻阅等方式进行,了解每一个节日的历史经纬和来龙去脉,不断在节日文化的探索中开阔视野,加深对文化的认同和包容,意识到语言和文化间的内在关系。
四、领会中外语言差异,培养实际语用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传达信息,二是为了交流思想和增进感情。因此,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领会并透过中外语言的表述差异,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交流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实际运用中发展语用能力。对于目的语学习者来说,了解目的语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尤为重要,因为文化和历史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各有差异。英语是表音文字,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两者间的表达方式也因此而产生较大差异。无论是字词的读音、拼写还是用法,都有显著差异,而表达方式的差异尤为初学者关注,若学习者仅以本族语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习惯来理解和表达,一定会造成交际困惑甚至是误解。例如,在仁爱版英语九上Unit3Topic2SectionC的教学中,教师发现,“龙”在中国代表和象征着中华民族,但在西方人眼里,龙却是有着“危险”、“攻击”等性格的动物;再如“狗”在中国语境里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从一些习惯用语中可以看出:如amaddog,arunningdog,thedogactinglikeagentleman等等,然而,在西方语境里,狗却具有一定的褒义色彩,它更多地充当人们的忠诚朋友或信得过的伙伴。例如,英语习语Everydoghasitsday(每人都有他的出头之日),Youarealuckydog(你的运气好极了)等等。当然,英语表达的文化差异还有很多,除了语言的表达,还有肢体语言、体态语言等,如点头在中国表示同意,然而在印度摇头却有肯定之意。这些都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予以展示并提醒学生注意,因为,语用能力的培养既包括语言的表述,也包括文化的包容,只有语言表达和文化相融,学生才能真正习得地道的语用技能,开展丰富的人际语言交际活动,从而提高语用能力。
五、结语
总之,文化和语言不可分隔,初中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认同感,并在语言的习得中增进文化理解力。同时,教师也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思,让学生在用中学文化,理解并领悟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特征。长期开展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课堂活动,教师既能让学生习得文化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品位,从而发展思维品质,最终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超群.跨文化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3]徐军岚.渗透文化背景减少文化冲击——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7):42-43.
作者:张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