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探讨(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随着全球的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委婉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委婉语在使用中经常出现失误。本文就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有关问题做了探讨,基于此,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语用失误,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委婉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一、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是一种调节人际关系甚至于国际关系的重要交流策略。委婉语这个术语来源于希腊语,它可以被分为两部分来分析。其中“eu”意味着“好的”,“pheme”意味着“说话”。关于委婉语,很多语言学家都给了不同但是相似的定义,归纳起来,都强调语言表达者用婉转的,文雅的话来表达或者代替他认为不宜直说、忌讳、粗俗或者隐私的话语。总之,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润滑人际关系,拉近人际距离的作用。
二、委婉语的语用分析-保罗•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格莱斯提出要使你说的话,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由此,他提出了合作原则。具体来说,这个原则还包括四个具体准则,她们是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总体而言,这四个具体的准则要求人们讲话要说实话,严格准守合作原则。但是委婉语却违反了合作原则,那就要求交流的双方能够在话语中体会除了字面意思更为重要的“隐含意思”。
(一)违背数量准则。这一条准则要求交流双方的话语如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不要使交谈者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但为了必要的交际目的,言语者故意的省略那些粗俗或者忌讳的话语,从而违背了量的准则,这就需要我们能读懂言语者的隐含意思。如bigC代替cancer,WC代替watercloset,BS代替bullshit。
(二)违背质量准则。这一准则要求我们说的话要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很多委婉语都违背了这条准则。比如说一些人的职业是不那么光鲜亮丽的,我们喜欢用一些相对文雅的词语来表达。我们称保姆为阿姨,称酒吧女为公关或者情感陪护。这些词语无疑是违背了质量准则,但是避免了直言的尴尬,是跨文化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策略。
(三)违背关系准则。关系准则要求说的话语要有关联,不可脱离主题。而委婉语常常为了回避一些有攻击性或者避讳的话题而违反了这个准则。比如下边的这个对话。妈妈:“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吗?”,孩子:“妈妈,我这几天一直难受,好像感冒了”。这个貌似无关的回答在隐形前提下与问题建立了最佳的关联。这种答非所问的方法是间接拒绝对方的一种策略,可以成为托词。
(四)违背方式准则。这一准则要求我们说话避免含糊不清,避免歧义,说话要简练而有序。但委婉语经常违背这条原则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在实际交流中,“youhadbettergetyourselfinorder”,这是医生委婉的对病人下的病危通知,这样避免了直接说明病情的尴尬。
三、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委婉语背后所体现的文化特质,使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很多错误。我们在日常的交流中要有意识的了解文化的差异,寻找有效的交际策略,以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
(一)价值观和文化的不同
社会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委婉语是文化的一种产物。拿中国和说英语的国家来举例子,比如说,中国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赞赏,会用诸如“兄台”“大人”“高见”“您辛苦了”等表达。但是说英语的国家一般不会用中国人所谓的尊称,取而代之的是“you”。
(二)禁忌语造成的委婉语
语用失误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它存在于各种文化中。如在中国和说英语的国家对于老的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文化推崇尊重老人,我们有关于尊重“老”的一些表达,如“德高望重”。而西方文化中,他们忌讳提老这个话题,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老意味着无能,所以一些代替“old”的表达就应然而生,如“seasonedmen”和“advancedage”。
四、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策略
(一)利用语境分析委婉语
任何言语的理解都离不开语境。这主要指言语者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共处环境,其中包括时间,地点,话题,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具体因素,也包括言语者和听话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社会背景。从委婉语的定义和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委婉语的使用是交际参与者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而选择的成果。比如,有人想去上厕所,在中国他可能会说他想去方便一下。在说英语的国家,他可能用以下表达来代替,如“MayIwashmyhands?”“wouldyouliketorefreshyourself?”;或者有人的祖母去世,你会说“Iamsorrytohearaboutyourgrandma”。
(二)利用文化差异意识感知委婉语
毫无疑问,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文化差异意识和知识造成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式来增强我们的文化意识。首先,我们要多读一些外国的文学作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最好的体现。其次,通过大众媒体等方式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看一些电视节目或者浏览网站来拉近和其他国家的距离。最后,我们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直接接触外国的文化。因此,只要我们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就能大大增加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姜望琦.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王雅军.委婉语应用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作者:高恒菊 单位:辽宁大学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初探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社交语用失误时有发生,使得交际无法顺利进行。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初步的介绍,分析出现的原因,并探讨解决语用失误的有效途径,使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另外,改革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加快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交际的基本工具。人们通过语言说话、交谈,而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然而,由于对跨文化交际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与他人交流中,通常会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导致各种交际失误。因此,近年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因素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主要包括文化差异以及对此缺乏足够的意识。因此,这篇文章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语用失误。例如,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之间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会问道:“你吃了吗?”然而,如果这样跟西方人士打招呼,对方可能以为是想邀请他们吃饭,所以,很有可能会引起误解。另外,中国人喜欢询问对方一些问题,比如“你多大了”,“你的工资是多少”等等,而这些可能令西方人士非常惊讶甚至生气,因为他们将此视为秘密,会认为你在侵犯他们的隐私。称呼语也有所不同。中国人通常在称呼对方时在姓的后面加上头衔,比如,中国学生出于尊敬,称老师为“x老师”,而西方人士直呼其名。所以,如果一名中国老师被一名外国学生直呼其名的话,这位老师可能会感到不自在。另外,中国人在见到比自己大的人时,出于尊敬,会称呼对方为“叔叔”、“阿姨”等等,这对于西方人士来说很难理解,既然没有血缘关系,那为什么这样称呼对方呢?中西方的人们在恭维反应中截然相反。如果听到对方赞美道“你今天真漂亮”,中国人可能会谦虚地说道“哪有,哪有”,暗含着否定的意思;而外国人会这样回答“谢谢你的赞美”,暗含着肯定的意思。而在中国人看来,外国人的这个回答可能会令人不可思议:怎么能这么不谦虚呢?一些忌讳语大相径庭。忌讳语是由文化决定的,由于历史、信仰和习俗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忌讳语。另外,一个国家的忌讳语可能是在另一个国家看来是好的形象。例如,“狗”,中国人通常视为贬义,用于骂人或者侮辱别人,如“走狗”;而西方人将其视为褒义,认为狗是一种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动物,因此,他们会用“幸运狗”来形容一个人,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又如“龙”,中国人将其视为祖先,认为是神圣的象征;而西方人将其视为凶猛和邪恶的象征,他们会认为老虎才是好的,所以,西方人会说“亚洲四小虎”,而不用“亚洲四小龙”。
3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习俗的不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发生社交语用失误。语言是思维的表达,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结构和交流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综合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分析型的。因此,中国人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而西方人喜欢问“为什么”。中国人说话时,会比较委婉,迂回曲折,重点在后面,而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这可以解释双方之间一些截然不同的现象,例如对待别人的恭维时以及接受别人的礼物时做出的不同的反应。中西方人之间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推崇集体主义,以大局为重,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感觉。因此,西方人不喜欢别人打听自己的隐私,会将此视为侵犯了个人权利。另外,他们非常注重个人空间,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不小心侵犯了别人的空间,他们会赶紧道歉。而在中国,经常会看到公交车上人山人海,非常拥挤。由于历史不同,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包括节日、礼仪、隐私、忌讳、招呼语、宗教信仰等等。因此,同样是“龙”,中西方的看法却截然不同。这些习俗根深蒂固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中,如果忽视了对方的习俗,极易触犯对方的忌讳,就会导致语用失误。
4避免社交语用失误的方法
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社交语用失误。首先,要增强跨文化意识,包括信仰、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其次,加强学习,熟知西方文化,为跨文化交际打好扎实的基础。另外,在跨文化交际中,还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平时要多加强练习,熟能生巧,可以浏览一些英语网站,阅读英文报纸,多与外国人交流。这样,我们会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形成一种英语思维方式,从而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避免社交语用失误,实现预期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3]戴炜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小宁.跨文化交际中社交失误探微.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7).
[5]赵丹.论跨文化社交语用失误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报,2007(05).
作者:刘婷婷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第三篇: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浅谈
摘要:
中国和英国是东西方文明的两个重要代表,两个国家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发展长河中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都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从很久之前,两国就曾建立联系并在互通中推进彼此前进的步伐。然而,也正是由于两国从经济政治到地理宗教的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使得两国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将就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旨在将其应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
近年来,中英两国进入了关系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超过15万人,英国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欧洲国家。2015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年”为两国人民进一步的互相了解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2015年的上半年英国在华举办英国文化季活动,下半年中国在英举办中国文化季活动。中英两国这一系列代表各自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最高水平的活动,加强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了两国文明交流互鉴,更增进了两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知。”这句脱胎于《韩非子•说林上》①的古语也正是告诉我们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半句则是点名我们作为民众了解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过程中是多么重要,接下来本文将从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入手,通过对文化差异及其原因的分析来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促进和帮助。
一、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原因
笔者有幸随国际合作项目赴英国访问学习,在这期间通过所见所闻感受到一些同以往了解所不同的文化差异,通过这些差异也可间接反映这个国家文化的缩影。
(一)饮食习惯
“民以食为天”,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曾提出:“吃”这一最为生物化、物质化的层面,可能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精神内核最重要的切入点。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比较单调,他们习惯一天四餐,但餐食的准备并不丰盛,一般为早餐、午饭、下午茶和晚餐。早餐时间大多数在早7时至9时之间。午饭约为13时,通常是冷肉和凉菜,类似于沙拉。下午茶的时间大约在16—17时左右,以喝茶为主,糕点为辅。晚餐多在19时左右,为一天的正餐。在每日的主餐上,英国的饮食习惯与中国大不相同,英国人的烹饪方法非常单一,他们不擅烹饪,对加热食材似乎并没有特殊喜好。英国的饭馆、餐厅、饭馆等饮食职业,多由外国人运营,甚至多数餐厅的菜谱都标有法语。从“下午茶”可以作为日常四餐之一即可以看出英国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喝茶,喝茶当作每天的必需和不可或缺的享用。而另一大英国必不可少的饮品就是酒。单从英国无论城市乡村遍布的大小酒吧即可看出。英国人喜欢饮酒,但并不是在家独酌,喝酒聊天谈事是最常有的姿态,因此如在晚餐之后在街间散步,可以看到酒吧中很多人或站立或对坐,手中握着酒杯交谈甚欢。
(二)待人接物
1.英国人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各种影视作品中也无不在体现这一传统美德英国人是非常乐于助人的,大多数英国人对外国游客或者学者并不冷漠。在一些有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基本信息方面,如果开口询问,一般都能得到很热心并且详实的回答。比如在伦敦的地铁站和城际巴士站,可以很容易找到胸前佩戴“i”卡片的工作人员,如有任何相关出行问题,即可询问他们。出口处有专人定时发放地图,如有需要可拿走参考。还有一点在于,无论走到哪里,博物馆、学校或是商场、餐厅,走在前面的人基本都会为后面的人留住打开的门,在日常交往中,他们丝毫不吝惜付出和表达善意,亦欣然坦荡地接受感激。英国的历史和政体造就了这种传统传承的土壤,“绅士风度”仿佛是社会中下层“向上流社会看齐”的努力,也就是被塞进了部分中下层价值观念中的贵族精神的延续。
2.另外一个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方面是英国人对隐私的态度关于隐私的问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界定,中国人和英国人都有隐私,但中国人在隐私上大多表现为集体隐私,西方人则表现为个人隐私(程红波,2008)②,所以两种隐私所涵盖的范围差异巨大。中国人喜欢群居,讲究团结友爱精神,住得近,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多,就会互相关心,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在语言上以喜欢过问别人的事情为特点。然而在西方,包括英国,其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极度推崇自立、自强和自由。(马刚,2008)③在英国,大多数住家都是独门独户的,每家有自己的院子和栅栏。一双关注好奇的眼睛对他们而言是如芒刺在背。英国曾经做过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英国人对“不请自来”的访客是感到意外和惶恐的,家庭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人隐私最后的保障。因此,西方国家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非常健全。隐私一词有几条释义:隐居、私事,以及不受公众干扰的状态。所以,英国人的隐私内容包括个人的年龄、收入、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婚姻状态、体重、身材、所购物品的价格,等等。这些在中国可能都是再平常不过的闲聊话题,甚至是打开沟通局面的良好话题。但是在英国他们的第一想法会是“Noneofyourbusiness”,询问对方工资多少,年收入几何,伴侣多大年龄,诸如此类的说法,不管提问得多客气或多委婉,都会让听者觉得他们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英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我的家是我的城堡,风儿你可以自由地来,但国王和王后无法踏进,直到有我的允许。
(三)传统节日
除了一些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元旦)外,中英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比如我们有最著名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和我国农历历法相关的节日,而英国有情人节、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节日。节日的“来历”不同因此东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也不尽相同。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我国的春节放假七天,但这七天是各种娱乐活动、会亲访友的最好时机。英国圣诞节的假期更长,一般学校等教学单位放假三周,圣诞假中可准备圣诞大餐需要的所有东西,并且做好圣诞节那一天,所有商场和交通行业都停业的准备,12月25日当天,整个国家的人基本全部都在家度过,以家人为单位,分享喜悦赠送礼物。对别人送来的礼物,我国大多数人和英国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会先自谦、推辞一番后才婉拒不掉地接受,不会当着赠送礼物的人的面打开。而一般英国人接到别人送的礼物,即使不在节日中,也会当着朋友的面打开,感谢朋友的好意,表达对礼物的喜欢。
(四)存在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英两国文化差异的原因一定是多元的。首先在政治制度方面,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王权与议会在长期冲突与斗争中形成的;现代经济与社会体制,包括工业化与福利国家,则是“追求财富”和“追求平等”在尖锐斗争中达成的平衡。“激进”与“保守”的冲突造成和平渐进发展的道路;“信仰”和“理性”的交锋,导致在现代民族的思维方式中,“理性”虽是主导,“信仰”却也有一席之地。④英国人逐渐在二元对立的选择中走出一条自己融合的道路。其次,中英两国的人思维方式不同,英国人习惯于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重抽象思维,中国人习惯于用具体的形象来比喻和指代事物,重具象思维;英国人直线思维,中国人曲线思维。所以在面对夸奖和称赞时,英国人直截了当表示欣喜和感谢,而中国人长期受到我国文化中的“圆”和“全”的影响,习惯于委婉迂回地达到目的。再者,如前文所说这是长久以来两国人民不同的价值观造成的,英国人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西方人长久以来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深信人人生而平等,而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在待人处事上,他们展现出的是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并不会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也不会考虑更多周围人或事的影响,他们习惯二元对立地看世界,人与自然,物与我。这在本质上与我国传承下来的天人合一,万物相互依存而得以发展的价值观大相径庭。因此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隐私问题上,英国人如此严肃。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注意事项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两种异质文化的接触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因此作为一种文化下的语言学习者,我们就应当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使自己能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与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沟通交流。根据上面的文化差异,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首先要认识到双方文化是有差异的,接受并且能够容忍。笔者认为这是能够将跨文化交际进行下去的基础之一。双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双方沟通时如遇到冲突或与自己所习惯的交流方式不符的地方,不要急也不要想着去纠正或者改变,在理解包容的情况下将交际进行下去。其次,既然已经了解差异和原因,可根据已知的学识,根据对方的价值观采取一些语用策略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比如不谈英国人所避免谈到的话题,禁忌语,灵活运用礼貌原则中的称赞、谦虚等原则促进交际的正常进行,也只有真正了解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排除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处理文化冲突,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最后,并非说在跨文化交际时就要“全盘西化”跟着对方的文化习惯走,在深入了解之后,应当有在双方文化上取舍的能力和批判性接受的眼光。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不变的真理,在当前全球化程度已经如此之高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自行发展。在与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碰撞时,不断吸收、学习、筛选、批判,使得两种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为我国乃至其他国家文化的总体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融合和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语出《韩非子•说林上》(晋国)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②程红波.中西隐私观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08(44):237-238.
③马刚.东西方不同的隐私观及折射的文化差异[J].东京文学,2008(11):26-27.
④钱乘旦,陈晓律.英国——在传统和变革之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雷励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