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探讨(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俄两国交往日益频繁。但是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双方文化背景不同,致使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语用失误。称呼语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之一。文章旨在对中俄两国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称呼语语用失误进行分析,探寻避免称呼语语用失误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称呼语
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对俄汉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研究,有利于促进两国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俄罗斯学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认为跨文化交际即代表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我国学者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贾玉新,1997:23)文章主要以利奇G.Leech的“礼貌原则”、列文森等人的“面子理论”及詹妮•托马斯等人的语用失误理论为基础,对中俄文化交流过程中称呼语方面语用失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称呼语遵循礼貌原则。研究俄语称呼语分析其语用失误,不能忽略俄语称呼语的社会和文化属性。俄语称呼语具有以下属性:社会象征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称呼语可以按词性划分为代词性称呼语和名词性称呼语两大类,代词性称呼语,俄语中典型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ты(你)和вы(您)的用法上,忽视这两个词的文化性和民族属性,易引起语用失误,造成交际误会。名词性称呼语是文化差异最大、使用最复杂的一种称呼形式,它主要包括:专有名词称呼语、亲属称呼语、职位称呼语等(王金玲,2006:39-42)。例如мама、妈妈、РозаАндреевна、小张等。对比中俄名词性称呼语和俄语称呼语可知,汉语称呼主要说明彼此间的关系,亲属、师生之间均要呼出辈分、职务等。汉语中的这种语言习惯与俄语有很大不同,在俄语中,用于表现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用名、父称、姓不同组合方式及小名来表现的,很少出现如汉语中代表受话者地位的词。在中俄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语用失误对于交际有着重要影响。分析可知,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是语用负迁移和文化差异。语用负迁移,主要是指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将本国表达方式、语言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语境当中,产生语用失误,导致相互无法正确理解的交际障碍。如在俄罗斯文化中,学生对老师称呼“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应当称呼其名和父称,在中国文化中则恰恰相反,对老师直呼其名则是不恰当礼貌的行为。
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的孔孟之道是各朝君王推崇的主要治国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俄罗斯,东正教对其历史、文化、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两国之间深层文化的不同,使中俄两国礼貌用语的构成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常出现语用失误。
从价值观念上来看,在中国文化当中推崇集体思想,重视集体利益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发展历史当中,中国人形成了强烈的等级意识和家族理念。虽然现在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这种较强的尊卑长幼的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植根于人们的价值理念当中。这种社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重,在现代中国形成了一套约定俗称的礼貌用语体系。最典型的称呼语如“王老师”、“张局长”、“舅妈”等。俄罗斯文化当中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较多,较为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体的平等。这些价值观念在称呼语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如老师在称呼学生的时候用“вы”,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在工作时,同事之间称呼名和父称,很少使用带有表示职业性质的名称。
以上这些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中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价值观念的不同只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用失误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和研究。针对上述原因,本文主要提出以下策略:
1.了解俄罗斯国情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交往者要全面了解俄罗斯的国情知识,以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可从书本、俄罗斯人日常对话及报刊等途径学习俄罗斯人的称呼语文化。
2.强化元语用意识俄语学习者从学习的初期就要不断强化元语用意识,注意俄语称呼语的正确表达方式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现象,这就对俄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3.加强俄语姓名学及称呼语的相关研究,国内针对称呼语,尤其是姓名学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俄语姓名及称呼语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对中俄交往过程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避免中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称呼语语用失误的策略:全面了解国情知识、强化元语用意识和加强姓名学等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王金玲.论俄语新闻语篇的交际冲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1:50-53.
作者:陈延刚 单位:黑河学院
第二篇:交替传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摘要:
一直以来,翻译的研究仅仅局限在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的层面,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因此,借用其他的方法来进行翻译研究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在翻译特别是交替传译的研究中,语用及文化因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交际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语用差异,因此,在不同文化的交替传译过程中,这些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失误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不恰当表达,与语言失误是不同的概念。该文举例分析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由于这种差异所致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同时提出了避免语用失误的可行性对策和实用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交替传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最后,该文认为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研究交替传译中的语言现象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翻译质量,译者应深入分析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努力做到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避免语用失误,从而确保交流各方之间的顺利有效沟通。
关键词:
交替传译;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1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译无疑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口译,又称传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内对于口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能力和口译技巧方面,而从跨文化角度进行口译研究的并不多见。此外,由于受汉语母语的影响,口译员在传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语用失误,这在口译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常见现象,因而影响到口译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得体性,如何提高口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对汉语和英语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语用失误进行举例分析,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初步的解决策略和实用性方法,以最大限度克服交替传译中的跨文化语用错误。
2交替传译与语用失误
交替传译是指口译者一边听源语讲话,一边做记录,当源语发言暂停或结束时,口译者用自然清楚的目的语,完整准确地表达源语的全部内容。在英汉交替传译过程中,口译者需要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来回转换,接收并处理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信息,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再加工与传递,因此由于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口译者难免会出现语用失误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交替传译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得体性,从而导致交际双方出现理解或沟通困难,使交替传译任务失败。[1]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的影响,使得语言间的转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产生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语用失误通常会导致理解和表达错误,因而影响正常的交流。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交际有时候会受到口译者语言技能的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影响。口译者如果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缺乏了解或者对相关文化的语言习惯了解不够透彻,就容易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上出现差错,造成口译中的语用失误,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
3交替传译中语用失误的原因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为交替传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语用失误现象时常发生,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3.1不同的意识形态
从传统意义上说,以英语为母语者崇尚个性,坚信他们是自然界中独立的个体,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立足于社会。在中国社会,人们是以集体的形式存在的,人们把整个社会看成一个大家庭,由众多的小个体组成,所以中国人喜欢把遇到的陌生人称为“叔叔”“阿姨”,有时也会询问一些隐私问题来表示关心。然而,大多数西方人把他们的家当作坚固的城堡,喜欢将自己的世界与陌生人隔离开来。所以个人主义是西方国家的特征,而集体主义主宰着中国的文化。比如说,在一些正式的演讲中,中国的演讲者喜欢这样开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而英语的演讲者通常会明确他们的演讲对象:“Mr.President,Mr.Chairman,Mr.PrimeMinis⁃ter”。此外,在中国,双方的会面即将结束时,客人通常会从主人的角度来设定结束语,如“您这么忙,我就不多打扰您了”或者“给您添麻烦了,占用了您不少时间”,然后主人会将客人送至门口,并礼貌地送上告别语“慢走”“您走好”“有空常来”;而西方的告别方式与之稍有差距,客人会简单地表达想要离开的意愿,如“Excuseme,I’msorryIhavetogo.”,而主人在分别是最常说的语言是“Bye”“Good-bye”,并伴随着一些祝愿“1wishyouahappyjourney/apleasanttrip/goodluck.”
3.2不同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交替传译的准确性也有很大的影响。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反映它的历史,中国是一个领土广阔的国家,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得超过五千年。相反,以英国为例,它没有建立封建制度,17世纪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我们都知道,英国在中世纪被许多国家入侵,因此英语也极大地受到外国语言的影响。汉语和英语的许多表达方式和习语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在中国,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但是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黄河”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他们体会不到其中的民族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MississippiRiver”在英语中的意思通常与“tears”和“bloodofblackpeople”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人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的;汉语中,“当然”通常表示同意他人的观点或者是给予他人肯定的回答,但是在传译时,如果口译者将“当然”不假思索地译成“ofcourse”这会引起说英语的人的不满,因为在英语中“ofcourse”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这样的问题太愚蠢了”“还用问吗”,这种译法会让人觉得口译者态度傲慢,盛气凌人,很可能会伤害民族情感。
3.3不同的行为模式
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通过语言行为进行交流,还有内容丰富的非语言行为,也在时刻为我们传递着信息。事实上,在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语用行为往往最能反映出交流者的情感或情绪状态,而非言语行为的突发性、相对不可控制性,又能使其传递出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正如WilliamShakespeare常说的那样:“一个人讲话时的眼神、面部表情,甚至嘴舌的位置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反映。”例如,在交流过程中,西方人一般会认为站者位尊职长,拥有谈话的主动权;相反,中国人则会尊坐者为长、处于支配地位,因为中国通常以站为礼;[2]此外,在日本,人们一般不在较为公开的场合表露自己的感情,因此,像皱眉这种的表情会被认为是十分不礼貌的,然而,在美国,这却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表达不悦的方式,可以被理解为“不悦”“质疑”“不同意”等。因此,非语言行为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较之语言行为更为复杂,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些非语言行为造成的失误,同样会产生误解,影响效果,重则伤害民族利益。
4避免交替传译中语用失误的策略
交替传译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减少甚至避免这一现象?口译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4.1重视文化输入
语言的交流离不开文化,文化是语言使用的背景,没有足够的语言信息输入,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输出。对于文化的输入,最直接有效且简明的方式来了解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是让学习者直接接触到这种文化,虽然对于众多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来熟悉目的语所在国家的文化。比如在听和说方面,口译者可以尽量将自己置身于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一些原声材料中,熟悉目的语言语行为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言语功能等,在读和写方面,口译者可以关注一些深层的文化因素,比如思维模式、言语与修辞等。尽可能多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文学等,认识到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交际的行为就会有差异,举手投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观念,从而避免自身的语用失误,并包容他人的语言行为不当,做到在跨文化交流中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4.2多种译法并用
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口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法、意译法、省译法等。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文字翻译,主要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3]意译更能体现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民族特征。有时,汉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某些词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口译员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大概意思解释清楚即可。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研究,更多地认识了解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除此之外,口译者如果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在译文结构中多余的词汇,可以采取省译法,即在不影响原文内容的条件下,适当地省略累赘的词语,使译文达到严谨、简洁的效果。
4.3提高自身能力
对于口译者来说,口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解码过程,更需要参与者传递的是语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和内在含义。口译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口译者也必须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不同文化间的交替传译能力。口译者不仅自身要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深入理解和领悟跨文化知识内涵的能力。口译者需要改变传统的重母语轻外语的观念,不仅要重视目的语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母语的修养,对于一名合格的口译员来说,牢固的语言功底是既要掌握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知识,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并且使二者自由转换。目的语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但是母语修养的改善也是口译者不能忽视、不能松懈的。改善母语素养不仅要求口译者熟练掌握文字的表达方式,还需要深入了解母语与目的语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注意区分异同,改变母语给目的语带来的干扰,避免在传译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由于交替传译的即时性特点,口译者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要求口译者必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以便在传译现场不假思索、快速流畅地进行翻译工作。
5结语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不同语言间的交替传译充满了挑战性。口译表达准确性并非仅指语言表达的语法正确性,口译在原则上应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即准确性、得体性和符合文化性。[4]如果口译者不重视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那么听者将无法理解交流的内容,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口译者在加强自身语言翻译技能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不同语言文化的输入,深入了解文化差异,尽量避免在交流中出现语用失误,圆满地完成口译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艺飞.交际能力视角下交替传译质量评估[J].黑河学院学报,2014(3):68-70.
[2]邱文生.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及色彩上的差异[J].外语学刊,1994(4):19-21.
[3]360百科.直译与意译[EB/OL](2012-10-18)[2016-01-17].
[4]庄恩平.口译原则初探[J].上海科技翻译,1997(3):21-22.
作者:王黎丽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第三篇: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对比分析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体态语与英汉语言一样,因文化差异而存在着巨大的区别。本文主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体态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帮助人们减少体态语差异而引发的误解,为促进东西方人民友好交流与往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英汉体态语;跨文化交际;对比分析
英语和汉语因文化差异而有着巨大的差别,比如英语“IwonderifIcangosomewhere”译为中文的话,绝不可翻译为“如果可以,我想去某个地方”,因为这句话是英语“上洗手间”的委婉说法,而汉语中表示自谦的话“哪里哪里”也不可以直接翻译为“wherewhere”,这就是跨文化背景下英汉语言存在的差异性。而在交际中,人实则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沟通的,一种是通过语言行为,另一种是通过身体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肢体语言”,又被称为体态语。那么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体态语是否也存在差异性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化差异不仅导致了英汉语的不同,也令体态语存在一些区别。而研究英汉体态语的最大价值即在于可以有效避免人们因这些文化差异性而引发误会,进一步促进国与国之间情感的互通。
一、体态语的概述
体态语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交流手段,是人们通过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来实现表达、交流、说明等目的的方式,起到了辅助语言交流、传递准确信息的作用。可以说,体态语的使用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甚至早于语言。是人们在长期交际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其更能真实反映人们内心的想法,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往往更注重语言的功能,继而忽略了体态语的作用,殊不知体态语甚至可以表达出人们更多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而且更加真实准确,所以很多时候,体态语被用在了心理学研究和犯罪学研究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体态行为或许表达出截然相反的含义,因此,研究英汉体态语的区别,对深入分析探索东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英汉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对比
(一)英汉体态语的个性
“英语国家作为一个个体文化群体,强调个性发展,追求个人的发展自由,体态行为比较张扬。中国作为群体化国家,强调族群意识,追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体态行为相比显得低调、含蓄。”[1]英汉国家的体态语在个性表达上差别巨大。
1.姿势
人的姿态通过身体呈现,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态度等,在英语国家,人们很少下蹲,并认为蹲姿不够雅观,而在中国,随处可以见到呈现蹲姿的人,非常平常。行走时,英语国家的人会抬头挺胸、大摇大摆,而中国人却常常将手臂摇摆尽量控制在身体宽度范围内,感觉非常低调内敛。
2.手势
手势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同时又是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手势体态语非常丰富。在英语国家,人们用食指向上并往回挑动的手势喊人过来,而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手势,代表了挑衅或勾引。
3.目光
英语国家的人在说话时习惯去直视对方的双眼,并坚持认为这是一种礼貌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凝视别人的双眼去倾听别人讲话或自己发表言论时,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诚实、负责,如果目光出现闪躲,则意味心虚。而中国人恰恰相反,十分忌讳长时间的直视对方,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不信任。
4.体触行为
体触行为指的是用身体接触来表达、交流,在问候十分熟识的亲近的亲友时,英语国家的人习惯用拥抱和亲吻脸颊来表现出亲密感,而在中国则很少会在公开场合亲吻脸颊或拥抱,一般通过握手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亲昵。另一方面,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抵触与陌生人靠得太近甚至出现身体接触,而中国人则认为很正常。东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下,人的面部表情也能够体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包含了相当多的文化内涵”[2]。学会理解面部表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体态语的功能
1.传递情感
功能无论是英语国家还是中国,体态语的功能都是比较一致的,只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同样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之情,中国人常常“笑不露齿”,而西方人却会开怀大笑。西方人表现出文化的开放性,而中国人表现出文化的内敛性。
2.替代功能
在很多场合,体态语能够替代话语功能。英汉体态语中大部分的替代功能都比较相似,如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赞美,但是也存在着不同,比如中国人伸出舌头是替代缓解尴尬的语言,而美国人却是替代挑衅的语言,所以在交流时应注意和避免。
三、结论
由于西方文化热情奔放、东方文化含蓄内敛,所以造就了英汉体态语在功能和个性表达上的不同,一旦了解这些区别,就能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尴尬,为东西方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彼此、促进交流起到良好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迟蕾蕾.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体态语分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1-27.
[2]石弘婕.肢体语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才智,2014,02:257.
作者:王黎丽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