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探析(4篇)范文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探析(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探析(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探析(4篇)

第一篇: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摘要:

在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本目标语进行文化交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能够使用本目标语进行交际也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经常会导致交际失败。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这一现象:语言层面,语法层面和文化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呼吁英语学习者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语用失误。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失误原因

1概述

“语用失误”的概念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ennyThomas于1983年在AppliedLinguistics发表的文章Cross-culturalFail-ure中首次提出来的。本文主要以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为研究对象,就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成因层面进行分析,最后并提出一些在日常生活或是学习中应注意的规避策略,希望能够引起跨文化交际者的重视,减少语用失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1语用失误的界定:何自然教授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流,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摩其他文化背景,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于是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就是跨文化语用失误。(何自然,1998)JennyThomas认为,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对于语用失误桂诗春认为“语法规则规定形式上的正确性,语义规则规定形式上必须有意义(否则是不可理解,不真实,无意义)。

1.2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英国著名语言学家Thomas(1983)认为语用失误是听话者未能获取说话者言外之音或是交际目的。根据Thomas的观点,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1)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因为交际者对于目标语并没有掌握的很透彻而在交际中只能使用母语交际模式而产生的语用失误。例如:中国学习者往往在对于对方感谢或者是道歉经常会套用汉语模式就会回应“Nevermind”来表达“没关系,不用谢”,可是“Nevermind”往往仅是用来表示回应对方致歉的情景下,而对于对方的感谢一般情况下英语国家的人通常都会使用“It’smypleasure”,因此可见汉语词汇并非可以跟英语词汇完全对等的。

(2)社交-语用失误。桂世春认为:社交方面语用是失误往往起源于说话人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或者是社会地位,对社会地位较低或者是关系密切的人使用了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或者是对地位较高或者关系疏远的人使用了较为亲昵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位顾客要买一辆自行车,他对自行车店售货员说:Excuse-me,couldIbuyabicycle?这样的表达过于正式显得滑稽很没必要。

2语用失误成因分层探析

2.1词汇层面:在两种语言中,意义相同且对等的词汇很少。

(1)一些词汇在某一种语言中因为文化底蕴的不同也许有着特殊的意义,可是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却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并没有这一暗含意义,只是一种动物的名称。

(2)也有一些词汇,虽然字面意思相同,但其暗含的情感意义却完全不同。例如:“ambition”一词,虽然汉语意思和英语意思都为“野心”,但是在英语意思中是指雄心壮志,有抱负,富有褒义色彩,可是在汉语意思中情感色彩就完全相反,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贪婪名利,权势的小人,富有贬义色彩。

(3)此外,不同的语言都有其大量的习语,交际者不能仅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其意思,这样的话必然会产生语用失误。因此,作为交际者需深入了解相关文化,才能够避免交流障碍。

2.2语法层面:语法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往往在交际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使用母语的语法结构,这样的母语语法负迁移就会导致语用失误。例如:在汉语中,我们往往把副词置于动词前,但是在英文中副词的使用非常灵活,根据说话者强调的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汉语中“我非常喜欢苹果”,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英文表达中因为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就会表达成“Iverylikeapples”。当然这样的错误,对于很多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容易自我识别并改正,而且也不会导致语用失误。

2.3文化层面:文化是一个有着广泛而丰富内涵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群体在长时间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本群体独特的东西,也就是说文化会因群体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即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不同国家或是民族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作为跨文化交际者不论是在社会价值观,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任何一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或者是仅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准则和社会规范来衡量或者是评介对方的行为和标准,那必然会产生误会,导致交流失败。例如:A:Whatabeautifuldressyouarewearing!B:oh,no,it’sacommonone.被赞美者并没有回答“Thankyou”,而是非常谦虚地对于对方赞美进行否定,这只会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认为对方不接受自己的好意,反而责怪自己过于大惊小怪,缺乏审美,这样必然会导致语用失误,使得交流失败。其实这种文化迁移引起的语用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再比如:中国学生在对于自己老师的称呼一般会是“王老师”,“张老师”,而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当作是一种称呼,而仅仅是一种职业描述,因此他们对于老师的称呼一般情况下是直呼其名,或是“Mr./professor”。因此,我们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时,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

3减少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基础,是文化的载体,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胡文仲,1999)。学习英语,不单单是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英语语言下的文化,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才会得体地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与交流。

4结语

为了能够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有效地进行,减少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我们在学习语言,充实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多与英语国家人进行交流,对比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断地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7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06.

[4]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677-713.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7.

作者:王亚利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礼貌原则下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

摘要:

在中西方的语言中都有自己的语言交流表达方式和方法。本文论述了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并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中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一、引言

礼貌是一种行为规范和语用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礼貌是为达到目的说话人采取的一种手段,借此来保持或者提升双方的人际关系。但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社会情况都不一样,因此礼貌用语也会有差异。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因为礼貌原则的不同而产生的语用失误也比比皆是。本文对礼貌原则角度下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现象作了分析研究。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在英语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英国牛津大学语言学家格赖斯在50年代开始构建“合作原则”,直到1967年才公开提出这一理论。随后1975年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发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包含以下四条准则:

(一)数量准则

1.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要的信息。

2.所说的话不要多于需要的信息。

(二)质量原则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

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

(三)联系准则要有关联。不能提供与话题无关的信息。

(四)方式准则要清晰。

1.避免晦涩

2.避免歧义

3.要简练

4.要有序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家利奇发现人们在交际对话中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在充分调查了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后,在总结了格莱斯提出合作原则的理论和人类学家布朗和语言学家列文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我们把它简称为PP。

礼貌原则一共有六条准则。

得体准则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1.尽量不让别人吃亏

2.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慷慨准则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1.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2.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赞美准则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1.尽量少贬低别人

2.尽量多赞美别人

谦逊准则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1.尽量少赞誉自己

2.尽量多贬低自己

一致准则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1.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的分歧

2.尽量增加自己与别人的共识

同情原则

1.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反感

2.尽量增加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同情

在80年代初期,中国的语言学家开始了对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1992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教授的学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顾曰国先生提出了中国人语言交流中遵循的礼貌原则。汉语语言学中的礼貌原则一共有五条准则:贬己尊人准则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称呼准则要用适当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文雅准则要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求同准则即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五个原则都是由一个总原则指导:互惠原则,换句话说就是来而无往非礼也。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称赞与谦虚

在中国文化中,称赞别人通常使用比较委婉的方式,因为几千年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之中更愿意遵循顾曰国总结的礼貌原则中的文雅准则,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比如“这件衣服特别适合你!”“你的主意不错”等。这种表达方式让被称赞者感觉到很舒服,又能接受。在西方文化中,赞扬对方多比较直接主动,通常着重夸赞对方外表、穿戴、身材等人的外在方面。西方人在对方称赞自己时通常是感谢对方,而不是进行否定。中国人如果受到了称赞通常不是感谢而是反驳对方。反驳之后进行自我贬低,以表现出中国人的礼貌和谦逊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谦虚主要体现在贬低自身,否定对方给与自身的称赞。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贬低自己的容貌是一种不自信、没礼貌的表现。西方人更希望实事求是的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讲求就事论事。不会可以让自己和对方形成差距悬殊的对比。比如:西方人当面会说“Nicetie!”如果对方是中国人,肯定会回答“No,no,Iboughtitmanyyearsago.”站在双方的角度,自己都遵循了礼貌原则,可是交流还是出现了误会。西方人遵循了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赞美原则,对对方的穿着进行了诚实的称赞。但是中国人本着贬己尊人的准则对对方的赞美进行否定,用客套话贬低自己的穿着,借此来表示对对方的礼貌。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错误的运用礼貌原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导致双方交流失败。

(二)称呼

中国人在称呼对方时通常用“姓氏+头衔”的方式以示尊敬,比如:李主任、张科长、刘主席等。地位低的服务类从业人员中国人也会称呼“姓氏+师傅”以示尊敬。在亲朋好友之间,因年龄、辈分、性别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母亲的姐妹称呼为姨姨,父亲的姐妹称呼为姑姑,父亲的哥弟的爱人称呼为婶婶,母亲的哥弟的爱人称呼为舅妈。同辈人之间也要因年龄的长幼称呼为兄弟姐妹。出于对年长者的尊重,同时也体现说话者的礼貌和教养,中国人一般称呼长者为“姓氏+老”。西方人一般都是称呼对方“Mr./Mrs.+姓氏”,对于无论是高低贵贱的任何身份都十分得体。在西方社会中,亲人朋友之间都是直接称呼名字,晚辈可以直呼长辈姓名,以显示其亲密程度。即使用尊称,父母的兄弟都统一称呼为“uncle”,父母的姐妹都统称为“untie”。在西方文化中,“old”是一个非常忌讳的词,西方人不会在名字后加老体现尊称。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对对方使用的称呼不当或者不符合对方的语言文化习俗,就会引起交际失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三)问候

中国人在见面问候对方时通常会说“吃了吗?”或者“您这是去哪呀?”有时还会说一些看起来交流无效的话,比如“您这是回家呀?”“您出去上班啊?”显示其与对方的亲密关系。双方在告别时,中国人通常用“再会”“慢走”等话语代替太过正式和距离感的“再见”。然而西方人在见面时常常用“Hello(你好)!”“Howareyoudoing(你好吗)?”问候对方。去哪里,什么时间吃饭在西方社会中和收入、地位、住址一样属于个人隐私,还有和个人相关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都是不受欢迎的话题。如果用这样的话题来问候英美人士,它们会很不理解这样不礼貌的打招呼方式。西方人一般会讨论天气,时事新闻等公众话题。在双方告别时英语当中会比较简单,通常会说“Byebye!”“Seeyou!”而不会像中国人那么多的客套话。比如在《红楼梦》中,黛玉与宝玉告别时说:“留步吧,别送了,我有空再来瞧你。”翻译成英语只有一句“Goodbye!”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习俗不同导致的语言差别。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使用的问候语不符合对方的语言习惯,就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导致交际失误。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双方因为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交际失误,甚至双方完全不能接受对方的言语,礼貌的话反而可能会伤害对方。所以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流中还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中西方的礼貌原则有很多共同点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同时中西方礼貌原则在差异方面的分析似乎更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是在双方都了解文化差异和礼貌原则区别的情况下,恰当的使用礼貌原则完成的全方位交际。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5]何琳玲.浅析跨文化交流中的礼貌原则[J].安徽文学,2014(10)

[6]高先丽.从语用学的礼貌原则看英语中的委婉语[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7]于华,史雅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视角[J].科技信息,2010(1)

[8]吴小青.中西文化中礼貌原则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

[9]喻旭东.中西礼貌原则的异同[J].语文学刊,2015(9)

[10]周宇岚.浅谈礼貌原则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

作者:李丽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处理要点

摘要:

英汉委婉语在语言自身、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委婉语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由构词手段不同而产生的交际失误、由观念不同而形成的交际理解障碍、由价值观不同而造成的交际失误、由词语动态演变引起的交际失误。因此在进行委婉语翻译时,译者要妥善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牢牢掌握语言知识,减少翻译错误,尽量完成精准的译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委婉语;交际失误

委婉语是将原本犀利粗俗的言辞婉转表达的一种语言方式,它被广泛运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委婉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交际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无论在英语语言中还是汉语语言中,它都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利奇曾经表示,“委婉语”这个词汇起源于希腊语,在希腊语中委婉语指的是谈吐优雅,所以使用委婉语是人们运用特定的措辞将原本粗俗不堪、令人不满的事物表达得比较含蓄内敛、文雅得体的过程。其方式即用不直白表示不愉悦的侧面词来取代那个原本使人不愉悦的词语[1]。委婉语的运用并非是刻板的,要随着语境的变换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对于外国人来说,在不同语境中理解委婉语的具体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使用的失误。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委婉语不同于贬义词,人们并未将一个令人不愉快的词语无限地放大联想,而是将原本带有破坏性情感的词语进行净化。比如,“死”是一个令人觉得悲痛伤感的词语,在任意一种语言中,人们都会运用委婉语来表述。汉语中对其常见的表述方式有“长眠”“谢世”“与世长辞”等;而英语中则常用“tobegone”“tobeinHeav-en”“tohavethecurse”等表达方式[2]。

一、跨文化角度下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性

(一)语言自身方面

中文文字比较精炼,以方块字的形式跃然纸上,但是读音却要遵循拼音的规则,大部分的拼音都有四个声调,读起来相对复杂,而辅音又有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区别,这就使得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谐音字与同音字。生活中,如果人们对某个字忌讳,那么他们一般也会忌讳这个字的同音字及谐音字,如“傻”指的是“愚昧蠢笨”的意思,中国人对这个字很忌讳,因此与“sha”音有关的字一般不会出现在正式场合,人们会巧妙地运用委婉语进行婉转地表达。英语不同于汉语那样复杂的读音,是一音一词的语言,在英语中虽然也有因为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产生的委婉语,但是却没有汉语那么丰富。

(二)文化传统方面

中华民族历经了两千年封建时期的苦难磨砺,皇权主义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封建思想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不仅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对语言的影响也尤为深远。封建社会存在很多的讳称,主要有“国讳”“官讳”“圣讳”“家讳”。“国讳”指避讳本朝历代皇帝的名讳,比如刘秀在位时,“秀才”因避“秀”字而被称为“茂才”;“官讳”指的是下属避讳长官的名字;“圣讳”指避讳圣贤的名字,例如北宋时期,但凡书中提到孔丘的“丘”时,都要读作“某”,并用红笔将其圈出;而“家讳”则指避讳长辈的名字,比如杜甫的父亲名“杜闲”,母亲名“海棠”,杜甫一生写诗无数,但“闲”字从未出现其中,“海棠”也从未见其描述,这都是由于家讳的原因。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繁多的忌讳,西方国家讲究人人平等,崇尚民主自由,因此对人的称呼方面比较随意,也很少会用委婉语进行表达。很多美国人喜欢直接叫对方的名字,他们觉得这样比较亲切随和,即使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而且很多晚辈直接沿用长辈的名字,以表示他们对长辈的怀念与尊重[3]。

(三)社会环境方面

就社会环境方面而言,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比较开放,而中国社会则相对传统。因为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很拘谨,所以在汉语中,凡是提到怀孕以及生育时,就会运用很多委婉语,这是中英文化差异最显著的体现之一。在中国人看来,表达爱意要含蓄,他们不会习惯当众对爱人说出“我爱你”,而常用“你真好”来表示自己的欣喜。而在西方人看来,爱就要大胆地说出来,他们从来不会为大声表达自己的爱意而感到难为情,他们可以在人群中拥抱、亲吻,大声喊着“我爱你”。在汉语中,“结婚”经常被称为“登记”、“办喜事”,“怀孕”被称作“有喜”,中国人总是运用一些委婉语对结婚生育进行表达。而“私生子”则是对未婚妈妈孕育出的孩子的称呼,这样的称呼是禁忌语,是很不礼貌的;但是英文中表述这个意思的词汇是“lovechild”,体现了西方人对未婚先孕的充分理解,与中国社会的保守性相比,这也更突显了西方社会的开放性。

二、英汉委婉语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失误表现及处理方式

(一)由构词手段不同而产生的交际失误

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着本国语言文字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源于构词手段的不同。就英汉婉转语而言,由于中英国家对其构造手段不同,人们在交际中经常会出现失误。例如英文中的委婉语构造会运用缩略法,用W.C.代替Water-Closet用到了acronym(首字母组合法);B.O.代替bodyodor运用到了initialing(首字母缩略法);homo代替homosexual运用到了apocopation(尾音脱落法),等等。而汉语中则常常运用拆字法,例如有时人们会用“自大”表示“臭”。此外,在汉语委婉语构成中,运用歇后语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当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评论比较消极时,这种方法常常被运用。“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段为形象的比喻,后半段则是对前面的解释,前后关系如谜题和谜底一般。歇后语是我国人民按照生活经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说出前半段,让他人自己领会后半段的意思,从而使直白的语气得到缓冲。”[4]在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如果要将此类的委婉语清晰明了地进行表达,就要求他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非常精通,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沉淀知识、累积经验,深入而广泛地掌握构造手段不同的英汉委婉语,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

(二)由观念不同而形成的交际理解障碍

中西方人的思维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英汉委婉语在进行表述时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英语委婉语中存在着等级化,这源于英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也注定了相对于汉语而言,英语的等级观念要更敏感。西方人比较不喜欢“一等”以下等级的产品,为了迎合他们的这种心理,在促销时,商家会想尽各种方法来吸引顾客,抓住他们的眼球,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使用委婉语进行宣传成为了很多商家的必然选择。例如,在对旅馆的等级进行介绍时,可以用“Deluxerooms”“Standardrooms”等说法表示,这种表述的方法不仅避开了令人不悦的呈现形式,在视听上,还将房间的各种规格都进行了等级的提升。然而对不是那么注重等级的中国人来说,这样费尽周章的表述是他们所难以理解的。在委婉语中,中国人最典型的思维观念就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这种思想起源于封建社会时期,那时男人的地位崇高,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所以男人将其妻子称为“家里人”、“内人”或“贱内”,这是男权主义最显著的体现。而西方国家则一向主张男女平等、人格平等,推崇民主自由,如果对西方人运用带有“男尊女卑”色彩的委婉语进行表达,反而会造成他们的困惑与误解。译者在进行英汉委婉语翻译时,要注意将中西方人的思维观念进行转换,时刻铭记注重等级的思想,这样才能进行更恰当的表达。

(三)由价值观不同而造成的交际失误

由于社会背景不同,文化不同,中西方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性”的问题来说,西方人并不觉得其丑陋,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性”是自然的、是美好的。如果一位女士在公共场合被称“sexy”,那么她会感觉受到了称赞并且觉得很骄傲;但是在汉语中,“性感”可不都是称赞的代名词。中国人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很保守,如果某位女士在公共场合被人称“性感”,那么她可能会觉得很难为情,因为这可能是别人认为她“风骚”的意思。由此可见,在委婉语的运用中,由价值观念差异引起的交际失误也不在少数,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避免出现由此产生的尴尬情况。

(四)由词语动态演变引起的交际失误

语言记载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在漫漫长路上书写着人类文明的篇章,同时它又好似一面镜子,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一呈现出来。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很多词语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不再被人们所使用,或者人们又赋予他们新的意义;另外,还有许多新兴词汇在不断出现。比如日本的一位名叫国弘正雄的学者就曾经对“她怀孕了”这句话进行总结,给出了其在不同年代的不同表述方式。在1856年,人们用“Thewomanhascon-cealedallthesocialengagements.”进行表达。在1880年,人们会说成“Thewomanisintheinterestingcondition.”而到了1910年,表达方式则变成了“Thewomanisknit-tingthelittlebootees.”[5]由此可见,委婉语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有的模糊性的词具有了精确的意思,而有的词原本有着明确的意思,现在却已模糊化,所以,人们对于委婉语的运用其实是符合时代更替的[6]。由于在目标语中,委婉语也在进行着不停的更新,这对于译者来说,想要准确地对委婉语进行翻译,就要时刻关注其更新动态,不断充实相关知识,掌握新的表达方式。在进行委婉语翻译时,译者要妥善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牢牢掌握语言知识,减少翻译错误,尽量完成精准的译文。

参考文献:

[1]罗建忠,王晓燕,史亚菊.跨文化视野下英汉委婉语的比较与翻译[J].名作欣赏,2014(7):129-132.

[2]王丽萍.言语交际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82-84.

[3]王颖砚,谢少华.英汉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6-39.

[4]肖瑶.浅析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性与相似性[J].绥化学院学报,2016(5):68-71.

[5]景莹.英语委婉语语用失误原因及其策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6):25-29.

[6]张媛媛.委婉语的语用学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6(5):121-124.

作者:谭静 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探析

摘要:

随着中俄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两国的文化差异,其中饮食文化不容忽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等差异,中俄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交际双方要事先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以避免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生语用失误。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结合实例探究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中俄饮食差异;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一词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ennyThomas提出。当说话人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由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习俗等的不同,各国家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反映在语言上。饮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不了解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成语用失误。中俄两国人民在交际过程中只学习对方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对用餐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做出正确解读,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EdwardT.Hall编写的《无声的语言》中。该书出版于1959年,由此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俄罗斯学者В.В.Красных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具有不同民族认知基础的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或者不同心智语言复合体成员之间的交际。(В.В.Красных2001:176)顾嘉祖认为:“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的交往活动,也可指同一语言的不同成员之间的交际,或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顾嘉祖2000:1)在本文,我们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进行交际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流,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摩其他文化背景,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于是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就是跨文化语用失误。(何自然1988:108)英国语言学家JennyThomas把跨文化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指的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则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根源。本文主要分析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引起的社会语用失误。

二、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饮食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状况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饮食不再仅仅满足于人的生理需求,而是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等差异,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人民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跨文化交际失误。跨文化交际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本文将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区分出言语交际语用失误和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来进行分析。

(一)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言语交际在饮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俄罗斯人民所说:“餐桌上没有交谈就像没有音乐的歌曲、没有色彩的图片、没有肉的白粥、没有盐的面包一样。”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由于不了解对方饮食文化而引起的言语交际语用失误。俄罗斯语言学家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就在自己的书里写到了自己来中国参加研讨会的经历。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开完会到餐厅以后发现很多菜已经撤走了,于是她先给自己打了一碗汤。这时一位中国人问她:“您什么都不吃吗?”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感到困惑:“我在喝汤啊,怎么会什么都不吃。”后来她才得知,根据中国的饮食习惯,汤是最后一道菜,喝汤就意味着吃饱了。而俄罗斯的上菜顺序是小吃、第一道菜、第二道菜和第三道菜。小吃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热的。一般是沙拉、香肠、奶酪、火腿、蟹肉等。第一道菜是汤,第二道菜一般为肉或者是鱼加各种配菜,第三道菜则为糖煮水果、茶、咖啡或者是一些甜品。所以在俄罗斯人看来,喝汤意味着午饭才刚刚开始。这就是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造成双方误解的一个典型例子。除此之外,俄罗斯人称“喝汤”为“естьсуп”。如果中国人按字面将“есть(吃)суп(汤)”理解成“吃汤”的话,就会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因为俄式汤普遍比中式汤更粘稠,像俄罗斯人喜爱的红菜汤和鱼汤,所以俄罗斯人将“喝汤”说成“естьсуп”。而在中国人的理解里,汤属于“流食”,所以要说“喝汤”。俄罗斯人喝汤时也很讲究,喝汤时一定要用汤匙把汤送人口中,不能用嘴直接从汤盘中喝,更不能发出响声,羹匙要一直放在汤盘中,直到喝完。需要注意的还有,俄罗斯人在吃饭时实行的是分餐制。俄罗斯人用餐前一般各点各的菜,上菜后人们各自一盘,各吃各的,自己随意添加调料。这种用餐方式在某种程度体现了俄罗斯人的个体意识。而中国自古以来就采用合餐制。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餐,这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大团圆”心理。若不了解这些差异,则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俄罗斯人在中餐馆点餐时,按照本国的饮食习惯对中国服务员说:“пятьпорцийборща,пожалуйста.”(请给我来5份红菜汤。)服务员就会感到困惑。因为在中国,点餐都是按“盘”,而在俄罗斯一般是按“份”来点餐。除此之外,中俄两国在宴席上都有祝酒的习惯,但祝酒对象和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的祝酒词大多很具体,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模式。在中国的酒桌上,一般是晚辈祝长辈,下级祝上级,客人祝主人。而俄罗斯人的祝酒词则更丰富,他们在用餐时可以祝任何事物和人。例如:“Закрасотывечера!”(为这美丽的夜晚干杯!)、“Выпьемзалюбовь”(为爱情干杯!)、“предлагаемтостзаихсчастье”(让我们为他们的幸福干杯!)等。中国人如果不理解俄罗斯人的祝酒习惯的话,就会很难理解他们的祝酒词。俄罗斯人尊重女性也会表现在祝酒上,客人在餐桌上一般会先敬家里的女主人。若在普通宴席上则会在第三轮祝酒时,为女士和女孩子们干杯,而在中国则没有这种习惯。言语交际在中俄用餐交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用餐时的言语交际影响着用餐者的心情及用餐氛围,因此,一定要事先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尊重各自的差异,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语用失误。

(二)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多人只注重言语交际,而忽略了非言语交际。“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不了解中俄用餐非言语行为的差异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例如,在用餐时,俄罗斯人用食指在喉咙的位置划横线时是表示“吃饱了”。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这种手势语就会误以为俄罗斯人要自杀。这是因为中俄两国人民对于这一手势语有不同的解读,因此造成了误解。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用手拍肚子或抚摸肚皮就表示“吃饱了”,不了解这一体态语的俄罗斯人自然也不能理解这一非言语行为的意义,同样也会造成交流障碍。中俄两国使用的餐具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用筷子夹菜,用汤匙喝汤、用碗盛饭,而俄罗斯人用刀叉吃主菜,用盘子装菜。所以两国人民在传达“吃饭”这一意义时所做出的动作是不同的:俄罗斯人会用手做出使用刀叉的样子,而中国人则是用直食指和中指模仿筷子的形状。若不能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理解障碍。中俄两国都有着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但俄罗斯人的好酒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人,俄罗斯的伏特加酒更是闻名四海。当俄罗斯人用手指弹下巴底部时意为“邀请喝酒”或“喝醉了”。但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明白这个手势的意义,因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并没这种非言语交际行为。据说这个手势是来源于彼得一世时的一个手艺人。他因为自己精湛的技术,彼得大帝在他的脖子烙了一个特殊的印记,凭着这个印记,他可以在任何一家店里免费喝酒。所以,每当这个手艺人走进酒馆时就用大拇指和中指弯曲弹脖子上的印记。之后,这个手势就流传了下来。在中国,邀请别人喝一杯时一般做出手拿酒杯往嘴里送的手势。而俄罗斯人会将大拇指与小拇指伸直,大拇指在上方,小指在下方,其余三指握向掌心,呈“杯”状表示“酒杯”“喝酒”。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手势语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若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手势就极有可能造成语用失误。中俄两国人民在用餐过程中言语和非言语交际都是无法避免的,二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注重言语交际而忽视非言语交际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非言语交际具有非普遍性,即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对某种非言语行用为特有的认识和理解。(史沛2014:139)所以在不了解对方文化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非言语交际。

三、结语

为了使餐桌上的中俄跨文化交际顺利地进行,不仅要探究由于饮食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语用失误,更重要的是中俄两国人民要相互包容和理解。在交际时要做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即理解他人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尊重对方的礼仪,避免文化禁忌。即使在餐桌上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双方都要抱着宽容友好的态度,这样才能促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08.

[3]史沛.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中俄餐桌上的非言语交际对比[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39.

作者:邓丽雯 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