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研究范文

高职《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职《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07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据此,我们知道: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01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要求: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国际化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就必须了解各国的语言和文化,就必须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教学要求》和《规划纲要》规定的内容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也很有必要,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由美国引入我国。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囊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3]。在我国,研究的重点比较集中在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纬面上。Hymes(1972)提出了“交际能力”说,他认为交际能力由语法性、得体性、适合性和操作性四部分组成[4]。Paige(1986)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三分模式,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含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5]。Samovar和Porter(1998)建议把接受文化差异作为建立跨文化伦理的基础[6]。胡文仲(1988)在《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中,分析了交际的构成要素和文化的各种定义,指出文化可以分三类研究:高层文化、民间文化和深层文化[7]。邓炎昌和刘润清(1989)出版的《语言与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论述在使用英语时涉及的重要文化因素,并用实例说明掌握与这些因素有关的使用规则,才能措词得当,言语得体[8]。林汝昌(1996)发表的《外语教学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三个层次》,指明外语教学应考虑三个层次:语言的结构层次、语言结构的文化层次和语用文化层次。文化导入也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的文化导入,其目的在于消除外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第二层次的文化导入是较系统的,有组织的而不是随意的;第三层次的文化导入应包括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因为一些寻根追源的分析总离不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哲学传统[9]。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他们阐明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指出了跨文化交际的层次与分类、探讨了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伦理基础。这些基础、宏观的理论研究非常成熟、全面、系统,让我们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培养目的。这些主张和观点为我们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丽欣(2005)讨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她认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语境。教师应广泛收集背景材料。在阅读、语汇、语法教学中的增强文化渗透。并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方式创造语言环境,使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加强实践应用能力[10]。汪俭(2010)分析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他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只要表现在商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落后、高职学生学习心态不合理、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内容缺乏和商务英语跨文化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四个方面。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四项培养策略[11]。乐琼(2010)指出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路径和方法是:利用现有教材以及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对比法、实物讲授法、任务教学法、讨论法和直观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高教学水平[12]。彭健(2010)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比较原则、实用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他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培养的基本模式与方法,它们是:转变师生观念,调整课程设置,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使用原版教材和角色扮演[13]。刘亚兰(2012)将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学生、教师和课程设置以及教材三个方面,她提出的改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建议有:一要进一步落实高职英语大纲中的商务文化教学的位置和目的,二要详细明确商务文化教学手段,三要加强教材建设,四要避免“无效教学”,防止文化教学“走过场”,五要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跨文化商务交际意识,六要日积月累,长期积淀[14]。卫岭(2012)提出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四大目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能力。并据此构建了新的大学英语培养体系:培养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师主体、培养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15]。

在八九十年代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后继学者在英语、大学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中,对高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深入、具体的研究,他们分析了跨文化交际培养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等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策略、培养路径和方法,构建了新的培养体系。显然,这些研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将它们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必能提升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这些策略、路径和方法究竟该怎样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用什么教学理论指导,才能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学界没有回答这两个问题。于此,依据上文学者们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策略,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将研究行动导向指导下的高职《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重点阐述高职《跨文化交际》的指导理论、操作环节和步骤,旨在从操作层面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弥补学界的研究空缺。

三、《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的指导理论和实施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内涵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是:通过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的学习方式[16]。通过分析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我们知道,行动产品不一定是生产出来的、具体的、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它们或为“生产”出来的具体的实物,比如:在技术领域的设计图纸或模型;或为无具体实物的创意或演示,如:商业领域的广告创意陈述或者招聘礼仪演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行动产品是各小组所做的主题报告和演示。《跨文化交际》课堂就以各小组完成主题报告和演示的行动引导教学组织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的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17]。

(二)《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实施《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对象是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每周2课时。《跨文化交际》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课内和课外两个环节,准备阶段是实施阶段的前提和铺垫,实施阶段是对准备阶段的落实和检验,课外准备是课内演示基础和保证,课内演示是课外准备的外化与检验。准备阶段要完成课程概要介绍,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等概念的讨论和理解,分组、推选小组长、小组命名,制定小组报告和演示评分标准,主题选定等教学任务。教师主导这一阶段的活动,学生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最终,师生就各组选题、汇报次序、报告流程、评分标准等事项达成共识,取得一致意见,为课程实施做好准备。准备阶段需用三周时间。实施阶段含小组课外准备和课内报告、演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小组课外准备。选定课题后,小组报告前一周,组长根据组员学习基础、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给每个组员分配子任务和角色,让每个组员明确完成主题的时限、讨论时间、讨论地点以及达成目标。组员利用网络、书籍、杂志、报纸媒体等查阅主题内容,精选报告素材,编写演示脚本、PPT,预设师生提问,模拟报告和预演,并向教师汇报小组准备情况。教师要加强课外辅导,解释疑点、难点,确保小组研究的方向、内容、深广度与教学大纲相符,介绍学习方法,激励创新和团队精神;加强对小组课外准备的监控,及时检查小组的完成情况,督促工作进度。第二个环节:小组课内报告与演示。报告与演示按照以下步骤实施(以一次课90分钟为例):1、点评作业(15分钟)。教师点评作业,肯定同学对上一组主题理解正确的部分,纠正理解错误的部分,帮助同学构建知识体系,表扬做的好的同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同时,简要介绍主题,将同学引入主题报告。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听取点评,领会主旨,重构知识体系。2、报告演示(30分钟)。报告人拟设商务场景,模拟商务活动,将商务场景和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中西文化差异,运用自述、情景剧、图片、视频等手段,通过多媒体给同学们作报告,报告结束后回答师生的提问。针对报告的主题内容,师生可以表达不同观点,也可以指出演示中的错误,也可以要求报告人重新解释。教师监控课堂活动和秩序,记录报告内容,以便在点评环节纠正报告中错误或疏漏的地方。3、评价打分(20分钟)。师生评价报告小组的演示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评价内容包括:主题内容、演示手段、问答环节等。评价既要指出优点,也要说明不足,既要关注整体,也要照顾个别,公平公正,奖勤罚懒,激发动机,培养兴趣。4、小结巩固(20分钟)。教师梳理主题体系,重申重点内容,纠正报告中的错误或疏漏,解析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深层次缘由,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补充、完善新课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5、作业布置(5分钟)。报告结束后,要求非报告人就报告的主题内容写一篇学习心得。要求报告人根据问答与点评过程中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汇报内容,打印上交,作为演示成果。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学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指导,改革《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观察行动导向教学指导下的课堂,我们发现:一、师生教学观念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转为学习过程的导演、组织者、监控者与咨询者;学生成了课堂的中心,他们是课堂的主角、汇报者、参与者与评价者。二、课堂教学形式发生改变,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灌输”,转而主动阅读相关教材,广泛收集主题材料,创造跨文化学习的语言环境,完成学习任务。三、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跨文化意识得到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课程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未对课堂教学成效做问卷调查,所做判断仅依据课堂观察,因此,关于实施成效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统计,只有在设计问卷、实施调查、分析对比之后,才能用数据精确论证实施效果的优劣。

作者:赵小波 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