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生跨文化交际适应性调查范文

高职生跨文化交际适应性调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生跨文化交际适应性调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职生跨文化交际适应性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没有一本系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专著可以用来指导高职英语文化教学。全凭教师个人的学识和敬业精神,在备课时搜寻整理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学生只能从课堂上教师并不系统的介绍中去理解英语这门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蕴。其结果是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了解甚少。因此需要深入探究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对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剖析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包括纸质和电子两种,通过人工和电子邮件进行发放和回收。问卷分为七部分,内容涉及:外语学习动机、兴趣和目的,课堂参与情况,对外语教材的满意度,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课下文化体验方式等内容。问卷类型包括:选择题、评价式问题、分级式/排列式问题、开放性问题。共23个问题,部分问题包含不同数目的子问题。调查对象的选取考虑到专业、性别因素,研究者分别对所调研学院的三个院系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具体对象构成见表1《高职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一览表》。

三、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三个院系的学生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依次为:就业需求、个人兴趣爱好、应试、个人今后发展(阅读外文书籍、同外国人交流)、开阔视野(了解西方文化习俗、为出国旅游打基础)、专业所需。学生学习外语时依次关注的是: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的提高、视野的开阔、语言知识的学习、文化知识的积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策略(学习策略、资源策略、合作策略)的提升。关于学生对于外语的学习兴趣,结果详见表2。学生的国外文化知识主要来自教材。除学校外语教学之外,学生在国内接触国外文化的方式主要为:通过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有一半学生经常通过此方式接触外国文化;19%的学生经常和学校的外教接触;17%的学生偶尔参加文化活动和培训;仅有个别学生(3%)经常和除学校外教以外的其他外国人接触;8%的学生偶尔参加驻华外国机构组织的活动;97%以上的学生从未出国旅游、探望亲朋或参加冬/夏令营。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实践的方式较为单一,学生课下参加的涉及外语和国外文化的活动依次为:外语角、外语社团活动、外语演讲或朗诵比赛。关于学生提高外语水平的途径,课堂教学占46%,课下自主学习占45%,课外实践仅占9%。学生对国外文化了解的程度有限,详见表3。

四、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原有英语知识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生源多是成绩不好考不上本科的学生,英语底子差,水平参差不齐,多极分化严重。而且学生从中学以来一直受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认为学英语就是背背单词,读读课本,记记语法。这种局限在语言层面上的英语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当学生欠缺外国文化的了解必然就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交际,久而久之就有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2.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相对落后现在学校英语教师整体上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走出来的,所以他们还是用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近几年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他们也在不断充实自己的跨文化的知识、关注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但是教师自身接触国外的机会较少,跨文化能力都不高,也就很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使英语教师有机会走出国门参加培训,更好地掌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课程设置片面强调人才定向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实用性和专业性,其课程设置面向社会的各个职业领域,目的就在于为这些岗位定向培养人才。这种侧重,容易产生“唯岗位论”和“唯就业论”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对于职业和专业十分关注且精通,而对于一些跨文化交际方式和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却没有任何兴趣和积累。而这种交际方式和文化知识的缺失正是妨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

有外语专家曾经指出,异国文化的学习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学习文化知识;二是了解其前因后果;三是做出解释;四是亲身体验。所以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除讲授外还可采用文化对比法、案例呈现法、角色体验法、问题讨论法等多种方式。此外,网络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玩转世界,这对于了解异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无疑是很有利的。

除了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之外,我们还应该将文化的学习扩展到课外,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应英语学习的校园跨文化氛围,鼓励更多的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里得到异国文化的熏陶。

作者:李宏娟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