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迁移现象范文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迁移现象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迁移现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迁移现象

一、语言与文化迁移的理论思考

在语言迁移现象上,有大量的先行研究值得参考。其中从认知观点出发的一种主流倾向是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这之后的研究中,符号性图式理论、产生式理论和结构匹配理论等均具有鲜明的学术指导性。冯忠良曾经指出“:不管怎样解释和定义迁移,迁移现象的存在是毫无疑义的。各种迁移理论虽然都承认迁移是一种认知活动,体现了个体主动的心理加工过程,但迁移究竟是什么许多方面仍存在分歧。一些研究者着眼于各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提出迁移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冯忠良,1992)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三种方式可以实现这一整合过程,其内在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跨文化交际的外语学习中,迁移理所当然体现在浅层层面上的语言形式,同时也表现在语言行为所涵盖的文化因素的深层层面上。

多数研究者认为语言迁移是习语者的内在因素之一。认为语言迁移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因此内隐地影响了习得效果。在这里引用一个概念叫做“习得论”。习得论认为迁移主要表示习语者建立第二语言体系之时第一语言特征的自动参入。Odlin在1989年提出大量的研究表明迁移确实是第二语言习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他习得论者也纷纷研究形成迁移的原因。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习论与格式塔学习论都用到迁移。习得论者承认迁移等于承认第一语言是习得二语的手段,这种手段主要作用于获得外语的基础手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个学科和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各个部分之间,经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互相影响的现象。在心理学中的“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会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迁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一个新问题的解决,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己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巴甫洛夫语),称为正迁移;另一方面即为负迁移,指由于共同因素所引起的反应在新旧知识的技能中具有相逆性,因而旧知识旧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迁移(或称干扰)。迁移现象与思维过程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利用好语言迁移,对思维培养有正面影响。而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人们关注负迁移多于正迁移。母语作为原有认知结构的客观存在,必然要影响到外语学习,比如对母语的语法词汇的惯性思维模式,对外语学习都可以起干扰作用。因此我们要弄清迁移的性质,充分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在学生的拼写中有很多如joyed,abled,breads,busied等类错误,就是混淆了汉英中的词性,数等的概念。

同时,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外语教学与其国家文化背景的分离。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只注重语言的传授,割裂于文化,孤立地教语言,使得语言成了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种抽象的符号,忽视了语言的根源-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融合。结果造成了学生缺乏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现象,也进而妨碍了学生对于外语语言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二、语言迁移的几个方面

语言迁移通常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迁移(PhonogicalTransfer)1.发音相似或相似。2.发音差别较大。3.汉语中有而英语中无的音。4.汉语中无而英语中有的音。汉语和英语在读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词汇迁移(LexicalTransfer)1.单复数词混用;2.冠词、连词、介词的多用、少有或误用;3.动词不同形式的误用;4.不同种类代词间的混用;5.形容词与副词的混用;6.词义的误用。在具体使用上词汇、词义以及用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三)句法迁移(SyntacticalTransfer)1.很多语序不同;2.很多表达结构不同;3.问法、答法与说法也不同;4.适用场合与范围,语气的缓急程度不同。

(四)语感的迁移要实现语感向写作的迁移需要一定的条件。根据学习迁移原则,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积极的定势可以达到语感迁移上的“不自觉”、把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消极的迁移,往往使表达落入俗套,辞不达意,或语体不分,这种情形的发生也常常是“不自觉”的。

三、在教学方法上如何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习迁移

由于存在以上诸多方面语言迁移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如何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习迁移变得至关重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正迁移的效力,努力遏止负迁移的发生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

(一)创设真实语境,变不自主为自主状态人类对于母语的掌握是在自然状态下,无任何任务意识和外在压力,自然掌握的行为。外语的习得作为获得语言能力的一种过程,也应仿照母语的掌握过程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对象,创设具有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情境,调动他们的语言习得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对中文英语两种语言以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比较,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解决对于新知识认知的障碍,在自主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促进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二)充分利用语言文化的共同性来促进正迁移英语语言学家Ellis认为,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Ellis2013)。研究表明,每种语言都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方面具逻辑的共同性。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各种语言之间被揭示出来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多。在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必然会通过对语言的共性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可以说人类语言的共同性对语言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比如懂得汉语语法有助于理解英语语法,掌握了阅读和写作技巧,便对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相关调查(陆效用2002)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语义和语音普遍现象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语言的普遍规律,重视母语思维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地位,因循善诱,积极引导,使外语学习能够触类旁通,锦上添花。

(三)注重情感与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个性特征影响其学习过程,自然也会影响语言的迁移过程。教师在教师过程中投入情感与文化因素,对于积极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促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主动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外语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消极态度的学习者来说,其容易产生的退缩和自卑很可能使得学习者对外语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逃避外语交流的尝试。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情感与文化因素,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个性问题因材施教,努力引导学生成为积极态度的学习者。

(四)运用辩证的思维,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背景知识英语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风土人情等知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人,其思维方式存在多少程度的差异。因此,要想学好英语,必须运用辩证的思维。在英语思维中,注意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认识英语语言的文化意义。要做到这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全面贯彻“联系文化来学习语言”的方针,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对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比较,让从小受到东方文化熏陶的学生们了解两者文化在语言用语,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情感表达形式上等等的不同。同时为学生提供能够真正反映英语民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排除文化干扰,对异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有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解,也利于学生更容易接受异文化各方面的不同。在加强开展学术上的课题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了解更多交际文化知识,如开展英语社团,英语沙龙,与留学生一对一定期交流等活动,营造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形成运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作者:张瑞民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