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百年变局建筑事件文化研究范文

百年变局建筑事件文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百年变局建筑事件文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百年变局建筑事件文化研究

2019年8月19日,一场关于敦煌文化的座谈会在莫高窟举行,2019年9月18日一场关于黄河的座谈会在郑州召开,围绕敦煌与郑州的讲话有城市变化事件百年变局之含义,他说“要用博大胸怀铸就敦煌新成果……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组成部分,要讲好黄河故事。”特别要说明的是,在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的6月8日,《人民日报》重新刊发的《福州古厝》一书的序,其意义重申,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作为城市与建筑文化学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复兴所发生的历史性交汇,要在感悟与体会中用瞭望百年中外城市、文化、设计诸变化,抓住“事件文化”的建筑点,相信会对在新中国70年庆典下,走好文化自觉与自信之路,对城市与建筑传播领域是有启示之思的。

一、百年文化变局的城市事件初识

作为每一位城市与建筑文化传播者,关注自己的城市与建筑很重要,但也许他仅仅是第一步,因为对一个国家、城市、行业讲“生死攸关”的问题是要跨时代、跨地域、跨界去省思。要看到自1919年至今的100年间,各种事件与思考不断,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自守,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杂糅,更有“打倒孔家店”的割裂……历史需要回望,古今必须相连。2019年9月中旬,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首届大会在希腊雅典召开,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科学文化评论》主编刘纯获颁为世界科学史作出非凡贡献的柯瓦雷奖章(1968年设立以来,首位中国获奖者),他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填补空白,更说明中国在技术科学的跨文化交流上受到关注。这启示建筑界的是科学家历史视角要影响到我们,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要启示建筑界。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正从“高速”转向“高质量”,但也许不少从业者不知何为高质量,殊不知高质量要从自身修养入手,万不能客户要求绿色建筑设计,你就用堆砌绿色建材来对付,不给予本质的绿色设计与体系化思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为善可普及众生,不小心为恶则会祸延城市乃至区域。建筑工程设计要使公众明其利害,知所趋避,懂得新技术的正反两方面价值。2019年对城市与建筑的“科创”机构而言有一系列论坛,不可不关注:10月中旬中关村举办“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平行论坛,这是自2007年创办以来链接最多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与产业资本的盛会,他已成为对建筑设计界有“科创”发展意向,设计机构有价值的国际化平台与品牌;2019年10月17日,历经百年风雨的南开大学迎来校庆日,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私立大学,成为家喻户晓且独树一帜,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知名学府,其沉潜务实的南开气质、其“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传统、其“爱中华复兴中华”的宏伟志向、其矢志卓越的青春精魂,确令世人尊敬;还是在2019年9月22日北京规自委、中国建筑学会等举办“百年首钢·城市复兴”论坛研讨了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和活力复兴,以及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的思路,让人联想到1919年北洋政府批准设立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炼厂(首钢前身),一百年吹沙见金,一百年渗碳淬火,但百炼成钢的首钢自2005年按国家批复拉开大搬迁序幕后,2016年迎来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入驻新园区(中联筑境等设计),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他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城市更新的最佳样本。10月12日、13日,抖in北京城市美好生活节在“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曾经的“功勋高炉”首钢三号炉举办,通过利旧改造已成为保存城市记忆,唤醒城市活力的新平台与新载体;2019年9月13日,香山革命纪念地(含山上八大处旧址复原和山下新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四梁八柱”奠基业,“四面八方”聚民心,尤让观者瞩目。“四梁八柱”造型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二层东出口,八根柱子分布在四个角,顶端架起四根梁,增加了设计感,也表现了中央领导人在香山期间为新中国诞生搭“四梁八柱”的寓意;2019年9月25日在见证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领衔合作设计,它与2009年启用的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等构成几大世界城市的双飞机场,迈入航空双枢纽时代,它是建筑界助力京津冀世界城市群、助力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的又一贡献;凡此种种,都表达了特殊年代的事件建筑对文化城市观念下引领发展逻辑与方法的助力。2019年4月“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幕,他不仅有精彩纷呈的亮点文物,还有形象立体的形式设计。4月23日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五四现场”展在北大红楼(1961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幕,以此纪念100周年,北大红楼及一层的《新潮社》的事件建筑地与《新青年》编辑的《每周评论》及《救国》均为“五四”同龄的文物,他们均构成“五四”现场;作为旧京“五坛”之一的先农坛,也是一道在历史的洪流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影子,作为百年历史,先农坛曾在1919年建起两座新建筑,一是以观耕台为底座,上建八角二层的观耕亭,门窗均安装了彩色玻璃;二是纯欧式的三层钟塔,也称“四面钟”,高大的钟楼,位于外坛森林中,十分壮观,但在此之后,这“极一时车马喧天之盛”的先农坛及其建筑都沉寂无声了,但它确是百年前先农坛的地标呀;2019年也是已故9年的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视艺术如信仰一般的美术大家,在他诞辰百年有人称他为“艺术的殉道者”。贾方舟曾忆到2008年,89岁的吴冠中先生的新作展在北京798举办,选此地办展示,是吴冠中看中的。他认为798是21世纪初才自发形成的一个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社区,虽处在中国艺术的体制之外,但却是最能显示中国当代艺术活力的地方。2010年8月29日,清华大学与中国文联举办“向人民艺术家致敬———吴冠中先生追思会暨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拄着拐杖走上讲台,回忆了20世纪50年代初邀请吴冠中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的往事,致敬他始终不渝坚持艺术追求的精神。对吴冠中百年后再缅怀的意义,在其对艺术献身精神和道德力量上,这远远超过作为一个单纯的艺术家的价值。

二、百年文化变局的重要思潮对建筑的影响力

从中外文化交流看,2019年是艺术大家刘海粟(1896-1994年)开启的两次游欧90周年。在1929年,刘海粟及倡议在巴黎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展(虽未当即实现),但以展览方式沟通中西、互相借镜的方向得以明确。出乎意料的是,1931年,德国主动伸出橄榄枝,希望与中国共同努力召开中国展览会,以打开德国艺术界耳目,终于1934年1月20日,中国美术展在柏林巴黎大广场普鲁士美术院开幕,全德媒体评价为“中国现代画神韵生动,为超绝的理想世界”,此后展览到汉堡、杜塞尔多夫、阿姆斯特丹、海牙、日内瓦、伯尔尼、伦敦和布拉格等举办,历时一年多,累计观众60万,并促成了最大规模的国外博物馆入藏中国现代绘画,改变了欧洲只知有中国古代不知有中国现代的历史;同样,2019年对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还有特殊意义,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在1999年召开了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还因为《北京宪章》成为继1933年《雅典宪章》、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后,20世纪世界建筑界纲领性文件。如果说《雅典宪章》强调了技术,而忽略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及复杂是其局限;《马丘比丘宪章》在省思不应单纯依赖技术的设计观时,探讨了对“建筑与文化”哲学命题的价值,那么《北京宪章》强调在综合前提下予以创造,以建筑学为核心,就要求建筑师要扮演好不同专业的总协调人且服务社会,建筑师更有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2016年建筑评论家顾孟潮出版《建筑与文化漫笔》文集,其中有对建筑概念的百年读思录,也有20世纪中国建筑百年大事记(从1888—1988年)。他认为要重新认识建筑的文化价值,在大事记中他列出了1958年,原建筑工程部长刘秀峰在上海召开了住宅标准和建筑艺术座谈会。据笔者查:参加会议的各界专家120人,主要学者有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林克明、陈植、王华彬、哈雄文、吴景祥、戴念慈、林乐义、徐中、段海云等,前苏联专家专家组组长罗曼诺夫也发了言。会上罗小未、冯纪忠、汪坦、金欧卜、吴良镛等先后发言,《建筑学报》对此作了重点报道。刘秀峰部长(1908-1971)在会上作了题为“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报告,这是个既有学术性又具有文献性,非常鼓舞业界活跃学术思想的报告,如它研究建筑问题的几个基本观点;分析了建筑特点及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艺术问题;传统与革新;学习与创造及对建筑师的希望等。报告几乎总揽了新中国建筑十年间有关建筑创作的问题,对于西方建筑理念也摆脱了盲目对立的态度,是令人信服的重要文献,至今在学界仍令人赞赏并遵从。有学者评介它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第一次有价值的理论研讨与建筑评论活动。在1958年这次会议后,全国至少14个省市学会针对此召开了建筑艺术座谈会,使探索建筑新风格的创作方法落到实处。20世纪以来的中外建筑理论日臻成熟,从思潮各种流变直至今日的生态型转化,为世界建筑技术美术发展建立了系统化脉络,展现了蕴含其中的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的梳理仿如谱系学方法点线结合的史论分析,旨在找到某些对建筑发展有普世意义的详实关联,启示当代建筑师及学人从把握建筑谱系与演变中,感悟到纷繁冗杂的建筑发展史中的当代价值。从国外看,2019年乃德国包豪斯学校100周年,作为德国以至于全球20世纪10年代末开端的最有活力的建筑阵营,它也是现代建筑活动的重要策源地,1996年包豪斯建筑和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尽管德国本土的包豪斯设计精神只存续于1919-1933年,但包豪斯之果一直影响到今天。2019年1月16日,为期9天的包豪斯艺术节在柏林启动,拉开了德国纪念包豪斯学校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在设计教育上,包豪斯三位校长的追求是“再次将所有工艺美术结合起来”“建立艺术的统一作品”,此观点由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在1919年陈述,并配以费宁格的创意版画。格罗皮乌斯强调“让我们建立一个崭新的行会,其中工匠和艺术家互不相轻、亦无等级隔阂。让我们共同创立新的未来大厦,它将融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有朝一日他将从成百万工人手中矗立起来……”包豪斯校舍1925年被迫搬至德昭,格罗皮乌斯设计了新校舍,在1万平方米中,建筑功能集教学、实验、居住、生活为一体:在空间上,以实用功能作为出发点;在结构上,灵活的门窗形式得益于现代材料和结构的优越性能;在外观上,该校舍几乎放开了所有装饰性线脚。恰如格罗皮乌斯阐述的建筑美学观即现代建筑在摆脱传统美学的束缚后,更灵活更自由的迎合社会的建筑功能需求,以更大程度的发挥现代建筑技术的优越性能。包豪斯引入中国也有70年,20世纪50年代同济大学文远楼堪称中国现代建筑上的一座丰碑。也要看到急切的挪用包豪斯学派标准化、批量化的概念到设计实践,使得“包豪斯”一词几乎等同于实用主义,而包豪斯精神所代表的致力于探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也应受到重视、所以如何用艺术的追求来守护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的尊严,成为包豪斯在中国设计中传播的问题与启示。当然对于中国建筑的史学研究推动、对中国传统与20世纪建筑遗产人才培养,中国营造学社功不可没。在我们省思中国建筑与城市事件的百年变局时,会越发感慨,1929年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从成立之初至今其影响与教育意义,90年未衰。中国营造学社这个从字面上看是研究中国传统营造的学术组织,形式上从1929~1946年共计17年(德国包豪斯共14年),其贡献惊人:数百计重要建筑古籍整理出版,调查古建筑2783处,测绘并发现建筑瑰宝206组,最重要的是探寻了中国建筑历史与发展脉络,培养出20世纪中国巨匠梁思成、刘敦桢等。联想到梁启超先生对学会的“作用说”:西人之为学,有一学便会有一会……遵此行之,一年而豪杰集,三年而储学辈,九年而风气成”,据此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正是要学习它早在90年前,率国人沿着这条有会、有书、有报、有师友、有实业、有新知、有新法的路前行的,万不可认为朱启钤及其中国营造学社仅仅是研究古建筑的民间组织,这是必须要改变的思维。作为一个理想我思考良久,为什么我们不结合包豪斯百年与中国营造学社90年展开一个百年建筑的中外文化对话呢?其意义是何等的有传承与创新国际视野的命题。伴随着2019年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认定的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即将公布,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正式印发,通知中说,第八批“国保单位”共计762处,以及与现有国保单位合并的项目50处。令我们关注的,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占30.7%远超第六和第七批。值得重视:2019年6月北京市公布了首批“北京市历史建筑”;上海自1989年以来,分批公布五次,共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2017年完成了外环内50年以上历史建筑的全面普查,增加了131处风貌保护街坊,2018年又重点完成了新增风貌保护街坊内历史建筑价值甄别工作,如今上海中心城区开放“可阅读”老建筑愈千处,充分体现文旅深度融合的“文旅+”对城市的溢出效应。由此应议图像的作用,图像时代的思考特别重要,法国作家雷吉斯·德布雷将人类文明社会分为三个时期,即书写(Writing)时代,印刷(Print)时代和视听(Audio-Visual)时代,据此要认同人类正步入图像统治时代中。十年前的2009年4月21日到8月2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名为《图像一代:1974~1984》展,包括30位艺术家的160幅作品,他们大多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那个现代派艺术被颠覆的年代。事实上,32年前的1977年,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两个热衷于图像再创作的团体联系在一起,举办了名为“图像”(Picture)展。事实上,在70年代他并未受到重视,图像一代(ThePicturesGeneration)已是专有名词,他特指艺术家设计师利用现有图像,改变旧语境,重置新语境。从此种意义上看,后摄影时代的创作策略在挑战表现形式,艺术家们的工作方式不仅摆脱摄影的传统范畴,还站在图像文化的高度审视当下。2019年,还是80年前“二战”爆炸期,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拉开“二战”序幕,战争的缝隙里定格的瞬间,抗战者的生命画面极其珍贵。2019年在北京就有太多的抗战主题展:9月3日,在卢沟桥畔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大爱生命追求和平———约翰·拉贝在中国三十年事迹展”;9月21到10月18日在山水美术馆举办逄小威“山河记忆”展。早在2017年,逄小威的“胶片时代人像展览”就在此亮相,现展览的镌刻山河记忆,用119位百岁老兵的脸,不仅表现这些老兵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还为中华民族抗战人物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长篇史诗。山河记忆乃抢救性工作,以致不少观众甚至跪地观赏,记录他们,为的是让那些已经归于尘土的荣誉与历史穿透时间的灰尘,有机会重新回到人们面前,不论他们的眼神之光是什么,都会令人痛苦铭心。

三、百年文化变局需要深思明辨的传播力量

无论是本文议题的百岁之约与百年事件的城市文化追索,都旨在让业界与公众感受历史与当下的发展之魅。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前的历史毫无所知,他就等于没有长大。确实,忘记或中断了历史,再好的今朝,也就失去了纵深,成为单薄的平面。对中国建筑设计界说来,城市史、行业史、建筑师史、设计机构史乃至家族家风史,林林总总,都要去耕耘,但不可缺少有主流价值影响力的“版图”计划。致敬传统,亦需创新,意在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回望,就是要创造新的历史,他需要创造好本源之挖掘,更需要用传播之力促进科学人文的融合。以与新中国同龄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例,2019年不仅是他的七十年,更值得比较的是2019年有“两大标志性”工程可作比较研究,因为他包含了太重要太典型的历史与当代言说: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北京院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等八个项目设计,受到、的首肯;60年后的2019年9月25日,亲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新机场开航揭幕,他同样赞扬建筑师与建设者之创作精神,这种设计院与建筑师的情结是令人难忘的,更说明建筑不仅为人民,更为国家塑造着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巧合,是设计创造价值的体现。由此我想到今,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2019年8月,当我第二次走进大庆市的铁人纪念馆,再次经受铁人事迹洗礼时,对油田奇迹与油田精神从文化上有了更深的感悟,站在铁人纪念馆与铁人雕塑前,油然而生的是建筑媒体人的学习与认知如何提升,技艺是一方面,认知境界确应有先行、先觉与先倡之思。2019年6月16日,是《光明日报》创办70周年,他是令知识分子(含建筑师)认同的主流大报,同样从文化艺术传播看,2019年9月25日又是新中国第一个以文学艺术理论为鲜明特色的文化园地《文艺报》创办70周年。我深感他们均是令城市与建筑科技工作者关注的园地,他们不是行业内媒体,而是适应“广义建筑学”大千世界,有立场、有情怀、有坚守、有卓见的家园和平台。感悟媒体的力量,无论是建筑评论家还是建筑媒体人,我们要用心去做辛勤执着的持灯火者,在评点传达城市美善、勘探编研未知、求索发现业界“好故事”上,贡献心灵之力。如果成作为一个对行业发展有价值的媒体人,办好富于思想性与前瞻性的刊物或栏目,需要开创精神,更需要博览城市文化各类新知,做有学习力的建筑文化前沿人。2019年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18-2019年)辞世,这震惊中外建筑界、媒体界。回顾他伟大作品、卓越成就、传奇人生的文章“刷屏”,但在这么功德圆满的伟大建筑师身后,业界常忽略了什么,即便对他百年全集的著述,也会无意有意地删掉那些不太重要的东西。作为一介有思考力的媒体人,恰恰要善于从不被人瞩目的不显像作品及故事中(甚至负面新闻),找到他成功的思想脉络和创作轨迹,因为任何名师如北京建院五十年代“八大总”除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外,也有鲜为人知起伏跌宕的职业生涯,作为负责任的专业媒体人要善于捡拾人们容易忘掉的过去,因为其中不仅仅是有珍藏价值的风格、流派,更有建筑师不凡人生曾经历的某些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贝聿铭也不例外。如贝氏合伙人事务所在波士顿1973年设计建成的汉考克大厦,刚建成尚未得到赞扬声,大面积的玻璃脱落之厄运降临,对高层建筑是灾难,对贝氏事务所更是灭顶之灾,这是信用危机。面对汉考克危机,贝聿铭并未消沉,通过坚守他反而赢得了在美国使他声望登顶的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这其中有贝先生经受过一系列小型建筑考验的经历,他的一系列设计感动着国家美术馆的捐赠方安德鲁·梅隆,信任使贝聿铭重上设计巅峰。作为一个重要经历,贝聿铭在哈佛大学求学时,创办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是他的恩师,可以用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格言在彰显对建筑师的嘱托时,也成为老师对成名学生贝聿铭的总结:“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很好的坚持基本的传统特征,这样就不会放弃设计方面的进步观念。”事实上无论对北京香山饭店还是苏州博物馆,都在我们面前呈现优雅气质下,地域文化的符号及古典线条下的现代体块,这就是贝聿铭作为一位百岁建筑师留下的英名。作为一介建筑专业媒体工作者,我们在文化建设与自身修养上要补的“课”很多。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这仿佛启示说,只有先行者,才会成为勇于创新、敢于特立独行的求索者,会是内心有强大力量的勇者,脚踏实地的开学风与文化之先。因此在庆祝新中国70年省思并铭记这些,权是为了当下的创新发展要求,要做思想的先觉、时代的先行、美德的先倡类的媒体人。

作者: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