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园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范文

校园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园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校园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摘要]

校园建筑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本文从规划布局、功能管理、环境打造、育人导向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究高校建筑文化对培养人、感化人、造就人等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建筑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神文脉和核心内涵,是文化化人的重要载体。校园建筑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内容及由此延伸的文化内涵都可释放多重的教育、熏陶与启迪的因子,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校园建筑群体、校园环境、人文物质景观等体现的建筑环境和人们对这些建筑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是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师生情感和品格以及熏染独特文化气质一个相当微妙而又不可或缺的因素。整洁、雅致、安逸、古朴的校园,能让学生对自然、对环境产生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并能由此激发一种青春、阳光、尚美、崇善的正能量。学者赵鑫珊曾言:一座典雅、高贵和气派的建筑,应像晨钟暮鼓那样,它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在提示该城市的广大居民,教他们明白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教他们挺起胸走路,堂堂正正地做人,这才是建筑的精神功能。探究高校建筑文化对培养人、感化人、造就人的功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建筑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刍论。

一、在规划布局上:实现古韵气息与现代风格的相互辉映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写的史书”,是“木头写的诗歌”,它不仅具有物质功能,也具有精神功能。纵观能流传至今的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功能的优秀建筑,莫不以其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独特的气质和神韵,让人感受到一种直击人心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文化,甚至一种象征。可以说建筑艺术担负着其他艺术无可替代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功能,它通过鲜明体现学校文化品位的校园主体建筑、精心构思的文化景观类建筑、具有亲和力的空间布局以及吸取传统建筑中自觉表现教化功能的优良成果,储备了“环境育人”的教育功效。建筑文化一般由“内核”文化和“外缘”文化构成。“内核”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建筑物的本质,它是历史的、纯色的、发育完善的一种自发文化。“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建筑符号和建筑元素的表达,它是年轻的、非纯色的、在发育中的一种移植文化。“内核”文化是建筑的文脉,是既往事件、时光和记忆等的“文化因子”在建筑上的划痕;“外缘”文化是建筑的新质,是时代特征、文化元素等在建筑上的彰显。因此,在校园建设包括校园规划、景观设计、空间布局等物质层面的校园建筑体方面,要力求简洁质朴、典雅宁静、科学人性、自由活泼,实现现代与古典、抽象与具体、艺术与科学、人文与自然的融通。

建筑物的舒适与安全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但是建筑文化不仅包括通过物质手段体现出来的表层属性,而且包括精神功能,给人美的愉悦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满足人寻求精神家园的安居需要。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谈道: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教育家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优美、典雅的校园建筑对学生的启蒙,足以抵得上三位教授。”一般来说,知名高校都有较强的历史形成的“内核”文化,并且不断吸收反映时代特征的“外缘”文化,实现古韵气息与现代风格的相互辉映。

二、在功能管理上:实现人本理念与智慧校园的相得益彰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人文精神得以依托的物质基础。环境行为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建筑在诱导人的行为、营造独特的教育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好的校园建筑不仅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愉悦感,还可以通过人的精神思想,促使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模式。在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当下,作为高校,如何倡导、践行、引领科学发展观,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宣传阵地、教育基地、体验场地呢?校园建筑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通过高校建筑以人为本的布局和建设及智慧校园的打造和管理,让学生在所见、所闻、所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和享受科学发展观的巨大作用力,并能由此培育他们人文关怀的素养和创新创业的激情。由此,人本化的布局与智慧化的管理是相得益彰的,智慧化是人本化的实现途径和手段,人本化是智慧化的目标和使命。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人际交往的平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校园规划与建筑空间设计应尽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亲切、舒适的交流空间和环境。如可以在每个教室或寝室楼层,适当设置一些凹形空间,配置一些座椅、小书柜、绿化角,这样的环境设计,可以形成有归属感和亲和力的交流空间,使大学校园更具有文化性和趣味性,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而在服务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整合、互联与集成,为学校工作提供全面的、有效的、智能化的管理与服务。如学生考勤、图书查阅、门禁管理、安全监控、植物灌溉、能耗管控等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服务效能、降低管理成本、优化校园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在环境打造上:实现节能降耗与生态自然的相互补充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校园建设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耗量在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到高校未来的发展,高等学校已经成为能耗大户之一。2008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明确了当前我国高校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技术措施,为校园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环节提供管理和技术指导。高校应把节能减排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校的节能指标化、能耗数据化、数据可视化、管理动态化,大力培养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养成节能减排行为习惯,才能为全社的节能减排作出贡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基地,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工作,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节能和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例如充分研发和利用太阳能、生物化学能、风能等多种新型能源,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以及加强对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作为高校,要把强化节能降耗与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相提并论,双管齐下。通过采取有益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的各项教育管理措施,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心理、德育的培养,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和人文素养,自觉约束一种不环保、不低碳、不节能的行为。

四、在育人导向上:实现办学特色与育人定位的相互推进

建筑的精神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校园建筑文化中。优秀的校园建筑文化不仅能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与环境,也能为符合办学特色和育人定位的人才培育提供精神依托。校园主体建筑应鲜明地体现学校的办学品位、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它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深刻、稳定地体现了一个校园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例如,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名作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体现了清华园一贯的文化品格和特有气质。学者资中筠曾感叹:记得当年考大学,发奋非入清华不可,主要吸引我的除了学术地位,实实在在的就是那图书馆了。一进那殿堂就有一种肃穆、宁静,甚至神圣之感,自然而然谁也不会大声说话,连咳嗽也不敢放肆。而今随着高校的扩张和大学城的建设,校园建筑在体量上不断增大,如何实现校园建筑与周围环境、人文的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成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气质和文化象征,成为校园建设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校园建筑与其他行业的建筑不同,它身处教育的场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促使其更注重教育功能,在满足日常运作的同时,也要体现独特的个性、品位、环境育人的功能。欧洲大学古老建筑的厚重,彰显昔日文化精英的执著、典雅。中国书院传统建筑的幽深,展示封建士人的桀骜、质朴。当你步入著名学府,总会感受到校园里有种奔涌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着你的心扉,使你感动、激越,这种东西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特有的无形的精神文化与有形的校园建筑的复合体。当前高校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展,校园建设加大投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发展层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构筑体现自身个性的校园建筑文化,服务于人才培养。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高校建筑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引导和倡导的一种氛围和环境,必将对生活、学习于此的学生,产生一种带有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的身心冲击力。因此,我们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和审美品味,就必须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建筑文化,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秦红岭.试论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高等建筑教育,2004(1).

[2]李艳霞.浅析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王化君,等.建筑•社会•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王兴田.试论建筑文化“内核”与“外缘”的相互关系[J].新建筑,2003(44).

[5]李志文.高校建筑与人文精神的传承[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2).

[6]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

作者:钱兴成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