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文化在两宋界画中的构建范文

建筑文化在两宋界画中的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文化在两宋界画中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筑文化在两宋界画中的构建

两宋时期流传下来的艺术画作,作为人类审美风格变迁的视觉化载体,它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当时艺术活动的发展历程。两宋时期的界画作品多以宏伟壮观的场面、坚实的写实技巧构图描绘,生动反映了当时建筑的一些特点,其所达到的细致、生动程度令人惊叹。由于界画的发展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从建筑文化入手,浅谈两宋时期界画的特点。界画,也叫界划,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画中建筑精密工细而不板滞,体现出画家高超的画功,其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建筑工程图样关系密切。界画起源较早,东晋顾恺之就已经提出“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但早期的界画作品现已不多见,出土于唐懿德太子墓的《楼阙图》为目前我国较早的一幅大型界画。界画的创作工具为界笔、直尺等。两宋时期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1]56。

一、北宋时期界画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1.北宋界画以建筑为主体,与景观交相呼应。北宋是界画发展的黄金期,名家辈出、百花齐放,同时绘画技巧、构图方式的多样化、绘画题材的广度及对绘画理论的总结都发展到了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绘画中将宫殿、楼阁、茅舍、舟桥等建筑和山水景物结合,画面壮观恢宏、辽阔旷远,且画卷绵长,代表作有:郭溪的《早春图》和《滕王阁图》、旧题燕文贵的《夏山图》、李成的《晴峦萧寺》等。其中,李成的《晴峦萧寺》中,近景是两个行路的旅人,挑担者在前,骑驴者在后,似仆主二人。他们既是画面生动的人物点缀,又像是游画的起点标识,且跟随他们的脚步,就会发现进入此画游历的去处。行不多远便有一座小木桥,架在由山上泉水汇集而成的溪流之上。走过桥去,屋舍俨然,人群闲逸往来,一派悠然自得的桃源生活。这种建筑与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的创作方法,透露出人们对这种悠闲、安然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大师郭忠恕将两宋时期的界画推向了最高境界,苏东坡赞其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代表作《明皇避暑宫图》将《宣和画谱》中“游规矩于准绳”的界画风格演绎到了极致。其中,《明皇避暑宫图》所绘宫室建筑气势雄壮,壮美秀丽,结构复杂却有条有理,精密细致却有章可循,造型极为准确传神。作为避暑宫背景的山水秀丽宜人,令人心旷神怡。楼阁细密排叠,非界画大家是描绘不出来的。整幅画展现出依山而建的风格,并打破了以往的中轴对称格局,且建筑类型气势恢宏,在古代宫观山水界画中难得一见。

2.北宋山水画家兼具界画高手身份。北宋时期界画的突出特点:很多山水画家同时也是界画高手。例如,北宋的李成、范宽、燕文贵等,本身就是山水名家,同时也对界画颇有研究,但与传统的界画高手风格不同,他们只是将界画作为山水画的点缀。传统的界画严格以建筑为主体,山水画只是背景。山水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摆脱了“匠气”的束缚,以更灵活的形式展现画面,大大增强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燕文贵之所以拥有“燕家景致”的美称,源于其将开阔旷远的山水画风与秀美的界画风格完美结合所收到的奇效。燕文贵的传世佳作《江山楼观图》就是将界画作为点缀山水的精品。受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北宋时期的界画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比如北宋晚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绘制了550多个人物,牲畜五六十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其中的房屋、桥梁、城楼等各具特色,生动展现了北宋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劳动场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北宋初期燕文贵的风俗画作《七夕夜市图》,展现了宋都变量成内居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该时期的界画作品将主题从隋唐时期流行的宫廷景观山水画、亭台楼阁题材转向底层劳动人民的市井街道、舟车水磨等生活场景中。

3.北宋界画风格精致、工整、华丽。两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力求精致、公正、华丽,《营造法式》中的“小木作制度图样”、“雕木作制度图样”等图样中精细繁丽的细节描绘与纹理修饰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其琐碎与复杂的程度可以和宋徽宗《摹张萱捣连图》中对人物服装纹理与装饰品图案与色泽的刻画程度。例如范宽的《雪山萧寺图》描写雄奇壮伟的山岳。画面的结构,都是千岩万壑,深涧曲折,山峰矗立,险不可登。在山岭上,点缀了小树木,溪旁有突兀的石块,显得极其深厚、沉重和峻峭,画笔力老健,结构布局独具特色,线条劲厉,墨韵扎实,真实体现山峦的厚重雄奇。

4.北宋界画以墨笔淡设色为主要形式。该时期刻画建筑多以线条描绘为主,明暗关系的区分,借助淡设色或者淡墨渲染。这种描绘手法与两宋时期山水画风格是一致的。但到了北宋后期,画家王诜融合了李成等人的水墨山水与李思训等人的绿水青山风格,并加注了淡泥金渲染,开创了清新之中又有富贵特色的金碧山水风格,这一举措对南宋画院的设色山水画产生了极大影响。例如,李成的《茂林远岫图》,画法苍劲,厚润深秀,笔墨浓淡有序,构图平远与深远相结合,图中林木散布,群山起伏,建筑错落其间,远山景物朦胧,近景处小桥、流水、赶路人生动传神,一派劳作生息、生气勃勃的景象。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来看,设色界画比淡设色或水墨画作更具研究价值,因为其保留了较多的建筑色彩资料。

二、南宋时期界画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1.南宋以“一角半边”画风展现悠远意境。界画在南宋时期得到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北宋全景式的恢宏构图风格渐渐远去,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画家以平远小景为内容,开创了“一角半边”的新画风。画面重视装饰细节的绘制。随着这一画风的日渐流行,将北宋时期社会生活中现实主义的风格抛到了九霄云外。该画风典型的代表作是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在画中央描绘了一叶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在船上独钓,水上除了几道水波,几乎全是空白。大面积的留白,正有力地衬托出了江面上的空旷渺茫、寒意萧条气氛,真正做到了“景愈藏境愈大”。另一代表作是《踏歌图》,图中描写的是秋收后,四个老农踏歌合唱的欢愉场面。画面以山峰峭壁,墨色浓重,笔法工整,兼用丁头鼠尾笔法,使山峰如刀劈斧切,修竹瘦硬如铁,小路弯曲延伸,薄雾萦绕。以虚实相结合的笔法绘景,给人以超出“一角”的广阔遐想。

2.南宋界画内容以园林景观为主。随着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逐渐南移,经济迅速复苏,政局稳定。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南宋贵族官僚中有了了营建私家园林的开端,并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营建园林的风气迅速蔓延。在统治者喜好的影响下,南宋画家也趁势开创了一种以“秀丽的景观园林”为题材的山水庭院界画,该界画追求“以诗入画”的境界。例如,马麟的《秉烛夜游图》写了苏轼海棠寺“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李嵩的《夜潮图》写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之意。笔者以为《雪山行旅图》是园林景观画风中最具代表性的画作,画中膳食苍茫,白雪皑皑,映衬着秋霜红叶,显得分外明艳。树林中的房屋隐约可见,桥横岸渚,山重水转,一叶小舟停泊岸边,旅行之人踏雪而行。作者将房屋、船舶和山水巧妙布图、有机交融,画中的房屋在界画中表现得工整严谨。将南宋山水画风格演绎到极致的名家代表有:刘松年、夏圭、李唐、马远。其中,夏圭、马远对画面的布局贡献卓越,赢得了“马一角“”夏半边”的美名。南宋时期界画名品极多,比如马远的《华灯侍宴图》、马麟的《秉烛夜游图》、《楼台夜月图》,夏葵的《雪堂客话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围炉博古图》等,都是南宋院体中的上品,在当时画界颇得好评,对后世也有着深远影响。虽然南宋的文人对界画的大发展不屑一顾,但界画的艺术价值并没因这部分人的轻视而降低。南宋绍兴内府装裱书画用的綾锦,就有“青楼台锦”、“克丝作楼台锦”等以建筑造型为图案的丝织品,可见南宋时期界画艺术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受界画艺术的影响,南宋时期的刺绣作品也出现了空前的大繁荣,如刺绣佳品《瑶台跨鹤图》,上绣楼阁、人物、山水,一仙人跨鹤飞来,瑶台上二童持幢相迎。画法以齐针为主,松针、杉叶作单线散针,屋瓦以捻金线勾型钉线平金绣,建筑戗脊、阑额等,以金箔为地钉线勾边,绮窗用白线平绣以示透明,室内暗壁用墨笔描绘,皆细妙入神。绣工精到,配色谐和。不仅体现了“一角半边”的构图特点,更以秀美典雅的设色展现了清新脱俗的画风,可以与该时期的名作《仙女楼阁图》、《飞阁延风图》、《仙女乘鸾图》等相媲美。

3.南宋界画追求细节的生动传神。“盘车图”是两宋时期界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北京故宫博物馆中的《盘车图》就来源于南宋,该图中有一个细节非常生动,使整幅画面颇具艺术感染力:一棵大树的树干径直从屋檐出钻出,枝繁叶茂地在屋子前生长着,可以看出房屋时后来所建,虽然大树的存在影响了房屋的使用,但房屋的主人并没有在建房时将树砍掉,而是选择了与树的和平共处,这一细节表现了南宋时期劳动人民的善良与智慧。这幅画的别具一格的构想和精美,深受后人喜爱,直到清朝,还有很多画家对其临摹或者借鉴。比如,李寅的《盘车图》就是南宋《盘车图》的翻版,尤其是树干横穿屋檐的细节仍被着重描绘。南宋后期,还出现了风俗画、历史故事画、人物画等题材的界画,但大部分都将建筑作为背景。这些画作中,界画虽然都是作为配景出现的,可也都被刻画得细致、传神、工整,代表作有《耕织图》、《蚕织图》、《百子闹春图》等,这些作品都保留了建筑形制和构建细部资料。如《瑶台步月图》,作为人物画的代表作,画的便是露台的一角,有深棕色嵌玉栏杆围绕、且有莲花柱头装饰于栏杆转角处。时值中秋,仕女们正于露台上赏月。为后世对两宋时期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两宋时期界画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由于界画写实的特点,我们从两宋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到界画发展的轨迹。但是,界画发展至两宋时期,已经由单纯的“图”变成了“画”,这一变化使界画作者由建筑设计者即“工匠”,转化成了“画家”。界画画家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画作的水平高低与画家的出身并无太大关系,而决定于画家的综合素养。建筑文化的视野是宽阔和多层面的,仅仅从借助图像的角度来研究界画的发展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把这些界画作品放在当初的创作背景之中,尽量还原作者所看到的小桥、茅屋、亭台等建筑实物,并要对作者的情感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才能对两宋时期界画的发展做出真实而透彻的分析。

作者:马桦 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