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典园林建筑文化的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园林艺术与思想意识的关系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园林建筑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自古以来涌现出众多园林建筑的杰作,被公认为中国现存的传统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苏州园林,以及被视为中国乡土园林景观的杰出代表的徽州园林,可以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使它在世界园林史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风景”的形成与发展,固然与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则是与古代社会意识、文化心理有关。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国家,是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特色,或者具体来说,汉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区分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就在于社会意识、文化意识层面的不同。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占有着重要的分量,而老庄思想学说的推广更是将中国的意识形态发展到最盛。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园林艺术创造的影响非常深远。孔子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将山、水、植物作为浸染人性的“场所”,认为美既不在自然山水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也不在人与自然的社会实践关系中,而是智者、仁者从自然山水间,能看到与自己的相似的性情和品德,从而产生美感,也就是”乐”。这也就出现了用来娱乐休憩囿的“囿”,而灵台是灵囿的主要建筑物,更是作为综合性场所的欢乐之地。在艺术流变,时代风潮的发展中,老庄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的流行,更加促进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兴盛和发展。这种逍遥意趣的形成,使得遁隐山林的宅园成为士大夫们的休闲之所。而这种“闲情逸致”在谢灵的《山居赋》中有细致的描述,“南北两居,水通陆阻,观风瞻云,方知处所。”此外,《草堂记》中也描述“前有品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这些山水诗促进了园林的开发建设,也促进了园林设计理念的更新。由此,我们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的形成是随着社会意识、时代变迁而形成的文化层面而衍生出来的,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时间作用的结果,是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过后,精神需求的追索和满足。园林建筑文化的形成完全可以代表古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对人、物、景的融合,是人性上的释放和满足。园林建筑文化的形成过程更是融汇了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包括建筑、园艺、绘画、雕刻等,甚至诗文都是其中的点睛之笔,因此,我们说中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师精神的家园,是博大精神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它的形成与发展的根源就在于社会意识、文化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中。
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周时期囿的出现商周时期还处于我国的奴隶社会,但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开始进入了发展的阶段,并且伴随着奴隶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不断累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生活趣味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奴隶主开始鄙视劳动,于是将大量的经历消耗在寻欢作乐上,而园林场所的出现正是对于他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囿的出现是奴隶主们为了满足奢侈享乐的生活而建的,而早期囿中主要建筑物是台,太,是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说文解字》中述:“台,观,四方而高者也。”
﹙二﹚春秋时代苑囿的出现春秋战国之时,营建苑囿之风大增,天子诸侯纷纷修建华丽的苑囿。这一时期的苑囿中,人工建筑物大大增加,台的建设更趋于复杂和华丽,成为贵族游乐的主要场所。台作为通神明、观天象的建筑物,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综合的游憩场所。
﹙三﹚秦汉在时期皇室宫馆的出现秦汉时期,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这一时期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更是逐渐被统治阶级所接受,成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主导社会思想。如这一时期皇室宫馆中的“信宫”和“阿房宫”的营建,正是顺应了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他将孔孟之道与阴阳五行之说进行了融合而自成一套理论。以阿房宫为例,阿房宫规模宏大,三百多里的范围,弥山跨谷皆为宫室,于钟南山顶上建阙,将樊川之水作水池。整个规划继承了天体星象的模拟,从”天极”星座,经”阁道”星座,再横过”天河“星座而抵达”营室“星座。而汉代的长乐宫和未央宫的兴建,更是彰显了帝王的至尊无上的威严感。这一时期所兴建的皇家园林在功能上以由原来的狩猎、通神、求仙渐渐转化为游戏、观赏。但由于神仙思想的流行,使得西汉的建章宫中的太液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在,筑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人工山,太液池象征大海,三山象征神山,这无疑是为帝王们营造出一种“仙境”的美感,而这恰恰迎合了帝王贵族们的喜好。“一池三山”也成为后世园林理水掇山的典型模式。到了东汉,国林设计已经脱离了“神仙境界”的创造,以自然山体为模本,又回归到最初传统的园囿的做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朝代更迭频繁,战乱割据等,形成了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因此出现了大量的隐士,许多著名人士为了逃避残酷的战争而隐居山林。于是人们开始学会了“寄情于山水”间,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协调来倾诉自我的苦闷和理想,人们对大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也进入到了高级阶段,并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兴盛,士族大夫们开始经营自己的庄园,并融合自然美景,增添一种人文美感,创造一种人文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五﹚唐宋时期园林建筑的艺术走向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如唐代的长安皇家宫苑,有三大宫殿区,史称“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在西内太极宫中有山池亭台的西内苑,西内苑的东北部还有景福台,台上有阁,台西有望云亭,西北隅堆有假山,山前有四个海池,最北的一个在凝云阁北,为北海池,西内苑之景美轮美奂,好比是一个后花园,苑中有假山,有海池四相连环,有亭台楼阁之胜。而这仅仅是管中一窥而已,东内大明宫的太液池碧波荡漾更是大明宫园中最亮丽之处。唐宋时期的园林建筑真正成为了建筑文化的典范,因为它已经突破了只是用来作为休憩娱乐之地,《池上篇》就记载,白居易通过对造园的实践,已经对园林的建筑功能性上升到一个高度层面,其园林规划的思想更是对后世有一种普遍的影响。宋代的园林建筑,无论从建筑技术层面,还是观赏树木花卉的栽培方面,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宋徽宗是一名画家,艮岳寿山又是按图兴筑的,因此,它的布局跟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有一致的地方。艮岳以山水创作自然之趣,作为主题的宫苑,它已不再是单纯的逼真效果,而是诗情画意的美妙结合,在山水花草间感受到浓郁的诗情画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的自然和生活的境遇文化。
﹙六﹚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其中亭、舫、斋、坛、壁等更是应有尽有。
总之,我国园林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园林文化,其中社会意识的影响和文化心理的追求更是让自然与人的有了紧密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形成才促成了人们对自然生命的向往和渴望,促进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因此,只有深入挖掘和探寻中国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园林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
作者:王宇 吴明哲 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大地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