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代辞书中的建筑文化信息范文

古代辞书中的建筑文化信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代辞书中的建筑文化信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古代辞书中的建筑文化信息

在我国古代辞书中,《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比较著名的。该书中收录了众多的宀部字,宀部字与古代建筑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这些汉字一方面展示了从穴居野处到地面建筑的悠久建筑文化,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人与建筑、社会乃至天地万物的关系。

1宀部字对上古建筑及五行思想的反映

房屋建筑既保障了人身财物的安全,又为社会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说文》中的宀部字从文字构造、文化意蕴的独特角度反映了古代建筑和上古先民生活的实际情况,较全面展示了房屋建筑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汉代的发展演进过程。上古先民最初是“穴居而野处”,利用天然洞穴居住,其后又掘地为穴、上立草木以遮风雨,最终木骨泥墙,形成了壮丽繁复之宫室。在《说文》中,对房屋建筑基本形制进行描述的有“宕、宋、宅、家”等字。远古时期,先民多以石洞为居,反映在宀部字上有如“宕”字,《说文》曰:“过也。一曰:洞屋。”朱骏声《通训定声》:“洞屋当为本训。”林义光《文源》:“洞屋,石洞如屋者,从石宀。洞屋前后通,故引申为过。”“宕”的甲骨文义据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释为“会如屋山洞之意”[2]。石料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中运用较少,多在柱子的底部使用垫石,称为础。传统上以为中国地上建筑缺乏石料运用,实则不然,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的砖瓦与石料性质相近,据考证,周代可能就已经开始使用砖瓦,如《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甓即建筑所用的砖瓦。砖瓦以水、土为原料,以火为辅,其性近石,金石相通,火以木生,所以砖瓦可谓是涵括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因砖石在后世五行观念中以为属金,气有阴杀,因而多应用于墓室陵园之建筑,这属于五行思想对建筑材料选择的影响。氏族时代,先民离开了洞穴,开始构建以草木为主材的房屋,掘地为浅穴,四周树以木桩,上覆茅草屋顶,室内以木柱支撑,四周墙体表面涂泥以挡风寒,其形制即《说文》“宋”字,“居也。从宀,从木。”徐铉以为:“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

林义光《文源》:“木者,床几之属,人所依以居也。”上古时期我国木材丰富,易于采运加工,因而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宋”字就是与建筑材料木材有关的宀部字,反映了先民的建筑材料意识。中国传统建筑观视建筑为自然的一部分,房屋应居者的需求而建,居住者“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3],因而多选择木材为建筑材料。自然界的树木是生命源泉的象征,在五行中,木又被视为吉象,以木为材的房屋包括建筑内的众多木柱、家具自然暗喻着居住者欣欣向荣、家业兴旺。土是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材料,这主要缘于其来源方便、广泛,先民对黄土的特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孟子•告子下》:“传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即用木板夹持,中间夯筑黄土以建墙,后世的建筑大多因循此道以土为主材修造,土木所建造的墙壁也是古老洞穴的延续。土木这两种建材在性质上天然接近,因而表现在五行理论中就是它们相辅相成。土木所建即为家宅,“宅”字,《说文》以为:“所托也。”《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正字通•宀部》:“宅,今谓屋为宅。”宅为居住休息的地方,是一般性的住宅。《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宅,总言院宇之中也。”引申为院落。家,《说文》:“居也。”《段注》:“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尔雅•释宫》:“牖户之间谓扆,其内谓之家。”“家”的本义即为人的基本居室。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相当丰富,有泥土、草木、砖石、金属等,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也有所侧重和变化,上古时代和北方地区多使用泥土草木,建筑手段以木骨泥墙、夯土等为主,近世和南方地区多以砖混、纯木建筑为主。建筑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因为先民以房屋象征天地,因而这些建筑材料也被认同为构造天地的基本元素,这对传统五行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宀部字中蕴含的宗教文化意义

建筑还蕴涵着审美趣味、宗教态度、社会风尚等文化意识,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室、宗、宔”等字上就描述了宗教建筑与物品,体现着宗教祭祀功能。古代中国为尊崇祖先的宗法社会,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源于上古时代,先民囿于自身力量,对风雨雷电、洪涝干旱、生老病死、福祸人事等自然和社会现象缺乏客观与正确的认识,以为天地之间存在着超异力量在主宰、控制着这一切,于是便有了神鬼的观念。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之下,先民们逐渐树立了祖先信仰和天神地祇信仰,并创立崇拜偶像、修造神庙,举行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对祖先的崇拜是先民对血亲祖辈的敬仰,膜拜的目的是为了保佑家族的延续、福祉以及在对外争斗中获得胜利。古代宫室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堂为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室是堂后面居住人的房子,即为建筑内部的居室,人和物充实在室中;室之两侧为东、西房。其“室”字,《说文》:“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许慎认为是人到这里而止息。《释名》:“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户外为堂,户内为室。”《段注》:“以叠韵为训,古者前堂后室。”《礼记•问丧》:“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室,止。谓一室耳。”陈梦家认为:“《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是室为庙中之一部分,处于两夹之中间。”[4]即“室”多为祭祀天地祖先之宗庙的内设房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祭祀天地祖先之宗庙的“宗”字,《说文》曰:“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段注》:“当云:‘尊也,祖庙也。’示谓神也,宀谓屋也。”按照传统的说法,示字上面两横代表上天,下面三竖代表日、月、星。《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无宁以为宗羞。”杜预注:“言华氏为宋宗庙之羞耻。”甲骨文中有“祖丁宗”“武乙宗”等卜辞,“宗”当是古代纪念、祭祀祖先的祖庙,如《左传•成公三年》:“使嗣宗职”,是宀部字中区别于其他表示居住建筑的专门性符号。通常认为,示字是先民以石拟神膜拜的反映,在我国民间社神信仰中,人们通常用一大一小两块石头作为“社公”“社母”的象征。据考证,其金文字形在石头两侧各有一点,即示字的两点,表示祭奠时洒落的酒水。另据董来运考证,其“示”字的甲、金文字形均像树干之上挂系纸条、布条等物,也就是说,是用树干来祭祀土地神的。如《广韵》:“祇,地祇,神也。示,上同。”示即地祇之本字。《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释曰:“示,音祇,本或作祇。”在“宗”字里,上为房屋,下为代表祖先神灵的树干或木牌,因而宗字就具有了祖先的意义。宗庙这种建筑出现得很早,《诗经•大雅•绵》“作庙翼翼……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描述的便是周文王修建祭祖的宗庙。我国先民以为,人死后的魂灵都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即祖先灵魂聚集的地方,所以祭祀祖先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事情,因为这也意味着铸造自身未来回归之路。作为祭祀仪式成熟的表现,宗庙中的神主牌有专门的收藏器具,称之为“宔”。《说文》曰:“宗庙宔祏。”徐锴《系传》:“以石为藏主之椟也。”即宗庙之中藏神主的石盒。

在《说文》中,“寍、安、宓、宜、宄”等字反映了祭祀祖先、鬼神的相关程式和内容。如“寍”,《说文》:“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由宀(室)、由“心”在“皿”上会意“安宁”之意。甲骨文字形中有宀有皿有丁,至金文时则增加了“心”,其中“丁”字形符即“示”的简化,表示与祭神有关。“皿”是先民的饮食物品,也是古人献祭常用的礼器,“心”可能表示祭祀神灵之后心神稳定,也可能是用来献祭的血食,古人观念中以为神灵都是嗜血的,而心脏是血液之源,用它祭祀可以使神灵安宁、安定。安,《说文》:“静也。从女在宀下。”《段注》:“安,竫也。竫各本作静。今正。立部曰竫者亭安也。与此为转注。青部静者,审也。非其义。”《方言》曰:“安,静也。”桂馥《义证》引《六书故》:“室家之内,女所安也。”“安”为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皆从女坐在宀(房子)下之状,表示静如处女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安。“女”字在甲、金文中的字形多为跪姿,且双手亦有交叉于身后之形,疑似捆绑之姿,联系上古社会,可能是对战争中掳掠的女奴的反映。也有人认为,殷商之际女字即有奴仆之意。古汉语词汇中的人称代词“汝”的本字即为女,此人称代词含有蔑视、轻视的意味,这大概和当初最早用来称呼奴仆有关。商周之时,古人以为向神灵、祖先献祭物品可以保佑自身,所以祭祀活动频繁而又盛大。祭品除了牛羊之外,还包括人牲,通常由战俘、奴仆充任,所以“安”字也有可能反映了在宗庙用人牲献祭的祭祀场景,献祭之后,奴隶主贵族就自以为获得了神灵庇护,在心理上就获得了安全、安定之感。这种献祭风俗在日本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时期才被废除。

“宓”字与祭祀也具有一定的联系。《说文》:“安也。”《淮南子•览冥训》:“宓穆休于太祖之下。”高诱注:“宓,宁也。”宜,《说文》:“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徐锴《系传》:“一,地也。既得其地,上荫深屋为宜也。”只是这并非宜的本义,其本义如《诗•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毛传》曰:“宜,肴也。”《郑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之。”其甲、金文字形均为放置肉食祭品的礼器或俎案,本义为献祭之法,后来引申为祭祀之名,如《尚书•泰誓》:“祭社曰宜。”至《说文》古文时才加上了宀字形。宗庙祭祀中有了肉食,神灵才会高兴,所以“宜”有“安定”义。宄,《说文》:“奸也。外为盗,内为宄。”《段注》:“奸宄者通称,内外者析言之也。凡盗起外为奸,中出为宄。”从其甲骨文字形来看,为商代祓除室内不祥的祭名。

3宀部字所反映的宇宙天地文化观念

广泛运用的大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自商代以来颇受人们重视,除了遮阳避雨的实际功效之外,它还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的上古神话“女娲补天”中,就以“五色石补天”“鳌足所立四极”等事象隐喻先民修缮建筑的屋顶等活动和支撑房屋的大木柱等物象。最早用来表述大屋顶的是“宀”字。《说文》曰:“交覆深屋也。象形。”《段注》:“古者屋四注(屋檐滴水处),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描绘的是最原始的茅草房屋建筑形态,随着陶瓦的运用,屋顶形态也出现了诸多变化,形成了雄壮美丽的外观。在《说文》中,有多个汉字被用来指称这最为显赫的建筑形态,如“宸”字,《说文》:“屋宇也。”《段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朱骏声《通训定声》:“宸,谓屋檐。”又如“察”字,《说文》:“覆也。”郑知同《商义》:“乃屋宇下覆之名。”汉代儒家思想逐渐神化,着力宣称“以类合之,天人合一”,屋宇的文化意义逐渐加重。屋宇被认为取法自然宇宙,建筑成为时空的象征,如《淮南子•齐俗训》所云“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为宙”。对于“宇”字本义,《说文》以为:“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陆德明释:“宇,屋四垂为宇。”《释名•释宫室》更进一步形象化:“宇,羽也。如鸟羽翼自覆蔽也。”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解释说:“盖屋檐四垂,为屋之四边,天形象屋四垂,故曰‘天宇’,亦曰‘大宇’。”《段注》:“宇者,言其边。凡于声字多训大。”也就是说,“宇”为广阔的空间,乃至于无所限度,如《庄子》所言:“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至于“宙”字,《说文》:“舟舆所极、覆也。”桂馥《义证》:“舟舆所極也;覆也。”王筠《句读》:“舟舆所極,即舟车所至。覆也者,犹言天之所覆也。”《释例》:“以宀为天也。”《淮南子•览冥训》:“不能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广雅•释诂》:“宙,居也。”《段注》:“宙之本义谓栋,一演之为舟舆所极覆,再演之为往古来今。”“宙”字,久也,本义为房屋建筑内的栋梁,进而泛指车船所达之处,“宇宙”也就由具体事物转化到了抽象的时空概念,如《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郭象注:“宇者,有上下四方,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则古今之长无极。”“从建筑理念看,建筑体象宇宙;从宇宙观念看,宇宙体象建筑,建筑与宇宙是同构的”。也就是说,“宇”和“宙”字深刻反映了先民朴素的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气象庄严,雍容华贵,其人文意义在于效仿天宇,传达的是对自然的崇拜与模仿。“汉朝人的宇宙观,可以简化为外圆内方相叠的图形上。”人们普遍认为,屋顶的四个突兀的檐角即象征着天地四象,也就是所谓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屋顶加上地基和居住者,这三者成为后世“天、地、人”三才思想的具体来源与象征。汉代以后,屋檐逐渐向上出现了挑势,如班固《西都赋》所说“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宛若凤凰向天空扇动的双翼,如“寪”字,《说文》释“屋皃”,徐灏《段注笺》曰“此云屋皃,亦谓屋宇开张之皃耳”,描述的便是其呈现出的变化。

随着统一国家的强盛,秦汉时代的恢弘文化气度在建筑上表现为对高度、规模的追求,出现了气吞山河、嵯峨宏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长乐、未央、明光、长信、建章诸宫,这些伟岸的建筑以前所未有的尺度和力度充分展示了时代精神。汉未央宫之正殿为宣室殿,乃皇帝正寝,其名称中的“宣”字,据《说文》曰:“天子宣室也。”《段注》:“盖谓大室也。”徐锴《系传》引《汉书音义》:“未央前正室也。”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宀部字展现了对高大建筑的企求,如“寷”,《说文》:“大屋也。从宀,豐声。《易》曰:‘寷其屋。’”孔颖达《周易正义》:“然则豐者,多大之名,盈足之义,财多德大,故谓之豐。”《段注》:“宀,屋也。豐,大也。故寷之训曰大屋。”建筑的高大除了展示政治权力的威严之外,也体现了神仙方术、道家思想对现世享乐的追求。先秦神仙方术、汉代黄老思想广泛流布,无不宣扬长生、养生之乐,以为海上、天上有仙人,皆住巍峨之宫殿,热衷于现世人生欢愉的人们,自然致力于自身房屋的高大,反映在文字上便是以众多的汉字来描述建筑的宏大。如“寬”,《说文》曰“屋宽大也”。“宥”,《说文》曰“宽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曰“广厦容人曰宥”,徐灏《段注笺》曰“引申为凡宽宥之称”。另如“宛”字,《说文》曰“屈草自覆也”,徐灏注笺“夗者,屈曲之义,宛从宀,盖谓宫室窈然深曲”。房屋深广则有回音,如“宖”,《说文》:“屋响也。”“宏”,《说文》:“屋深响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深大之屋,凡声如有应响。”只有房屋空间宽大才能产生回音,所以用“宏”指示能产生回音的大房屋。“宖”“宏”则用来形容房屋室内空间的广大。以土木结构为主体的大房子,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外在特征,所谓“夏”即为“广居也”。

4结语

“以中国的古代建筑而论,……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8]通过对以上汉字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建筑文化审美意义在于雄伟、壮丽,以“方正为尚”,以屋宇广大为荣,高大的建筑更容易接近上天,鲜明地体现出自然环境、社会道德价值的影响。

作者:邢怒海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