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课堂讨论在建筑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需
高职建筑专业培养的是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技术人员,学校的培养方向不仅要关注当下,更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建筑业的未来走向。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来看,要想在建筑领域有所建树,还应该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有宽阔的眼界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被媒体认为是“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师”,他热爱写作、绘画、书法、哲学、古代文学等,也正是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设计灵感,他的建筑风格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于教育,他主张培养“哲匠”式建筑师,“哲”是哲学思考,“匠”是工匠,也就是有知识分子批判性的建筑师[2]。王澍的获奖启示我们,文化艺术修养对培养建筑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课堂讨论模式的涵义
课堂讨论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指“在准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的基础上指导课堂讨论”[3]。事实性问题的回答能够直接从材料或文章中找到原话或推断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结论是唯一的;解释性问题是一些有歧义的问题,不只有一个答案,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评价性问题是要学生联系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价值标准对材料中的观点作出评价。在“中西建筑文化”课堂讨论中,一般采用解释性或评价性问题,因为这两类问题没有特定答案,是开放性问题,能在问题的探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事实性问题对于高职生而言,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其他学习方式获得答案,无须深入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建筑文化课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比较、分析、鉴赏中外建筑的美,能评价当代社会的建筑文化现象,能预测建筑文化未来发展趋势),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促使学习动机由外部向内部转化。
三、课堂讨论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一)准备材料构建一组好的事实材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优秀的教师往往不会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能从社会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信息,课堂讨论的材料来源于社会,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各种建筑现象和事件层出不穷,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有所了解,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一组代表性材料:材料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专家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材料二、影视明星成龙把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科技大学。材料三、当下一些城市不惜以牺牲自己的遗产为代价,克隆西方的地标性建筑,如杭州天都城的埃菲尔铁塔,苏州相城区的伦敦塔桥,天津武清区的佛罗伦萨小镇等。材料四、中国许多地方成为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建筑,如“大裤衩、唐僧帽、大秋裤、桶装方便面”等。
(二)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模式的难点在于问题的设置,讨论的质量直接依赖于所提问题的质量[3]156,问题来源于材料。根据以上材料,提出如下问题:(1)现存古建筑需要加以保护吗?(2)保护古建筑的意义何在?(3)如何看待中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克隆建筑和奇怪建筑?(4)结合对以上三个问题思考,谈谈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组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既具有独立性,又有内在的逻辑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组问题是真实的疑问,具有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对问题的解答会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呈现材料时,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借助于网络海量资源,制作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对上述材料进行处理时,综合运用关于南京古长城、徽派建筑的视频欣赏,克隆建筑的图片呈现,成龙捐赠古建筑的新闻报道,网友论坛发言等,还原历史现场,模拟真实情境教学。
(四)合作探讨凯恩的大脑研究原则“对意义的探求是天生的”[3]5,启示我们教师,每个人都具有求知欲,只要手段得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讨论的形式采用小组式讨论和全班式讨论,前者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问题或角度进行探讨,小组成员内部各抒己见,组长记录并整理每位成员的观点,这种讨论形式的优点是学生参与面广,气氛活跃,当然它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全班式讨论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同学们对某一问题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掌控讨论的进程,引导讨论的方向,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评价和反馈。
(五)归纳总结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将会促使学生表现得更加出色,反之,对学生的批评与否定将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总结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学生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恰恰就是讨论带来的成效,因为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权威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理解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增强处理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如讨论结束后,鼓励学生把探讨中得到的结论整理成小论文,以适当的形式发表,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四、教学的安排
“中西建筑文化”课程是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总课时为32学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穿插着运用课堂讨论模式教学,一般10学时左右,占到总课时量的30%。在人人都能上网查阅资料、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基于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建筑文化观,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周爱华 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