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清代宫殿建筑文化论文范文

清代宫殿建筑文化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清代宫殿建筑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清代宫殿建筑文化论文

一、清代宫殿建筑原型与演化

宫殿在我国古代最能够体现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和政治级别,主要作为居住地的它在文化区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故宫建筑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朱元璋在营建宫殿之前,曾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因而北京故宫与历代故宫建筑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通过研究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可以得知,北京故宫在宫殿门的设计上以及宫城的选址上都体现了一种中央观念,北京故宫空间布置方式多为纵横扩展。从正阳门开始依次向内深入,达到午门。建筑组合距离长达1.5公里均采用纵向扩展方式。其中坤宁宫、乾清宫处于内廷的核心,东西六所采用众星捧月形式分布在两宫周围,布局形式采用横向扩展方式。北京故宫在色彩上体现出了一种古朴美,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内敛的汉文化特色。沈阳故宫地处关东平原,由努尔哈赤修建,东院用来处理政务、接待宾客和主持祭祀活动。佛阿拉宫的最主要建筑是尊号台,又称金銮殿。其整体布局并不存在明显的封建等级标准,大部分为硬山房屋或者是悬山屋面,由此可知,汉蒙文化对满族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沈阳故宫由于受到元代建筑的影响,在其装饰上大都选用彩色琉璃,看上去显得光彩夺目。不同的地域生活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在原型建筑设计上的不同和其原始精神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二、清代宫殿建筑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融合

清代统治者将都城由沈阳迁入北京,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搬迁到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首先就要学会如何适应新环境并适应汉文化。满族居民建筑设计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将建筑物设在高台之上,其中沈阳故宫的台上五宫都采用了这种布局方式。而等到迁都北京之后,乾清宫和坤宁宫的修筑就实现了从高台到平地的过渡,从而体现了其生活方式与汉文化相适应的过程。最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大院转而变成了四合院,东北大院是满族的原始部落,院落内部适合放马停车。而北京四合院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此外,炕是关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北京故宫中仍然存有炕,但是其使用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满族属于游牧民族,其传统的民居形式为黑色屋面,直窗棂。而明代北京故宫严格按照封建等级礼制要求进行修建,不仅突出了对称性,并且还具有强烈的身份地位象征意义,对建筑的内外装饰都体现出了一种等级观念。在满族文化理念中,传统的习俗是以西为尊,然而北京故宫的修筑却以右为大。满族文化对中原文化也进行了充分渗透,具体表现在北京故宫的修建上。带有宗教色彩的建筑,或多或少体现着宗教元素,进一步增加了北京故宫宗教气息,这方面和满族民族多种宗教有着密切联系。满族入主中原带动了满汉文化的相互流动,促使两种文化的联系性不断加强,最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生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状态。

三、清代宫殿建筑的文化变异与文化遗失

清朝统治者作为社会决策系统的最高人物,更是国家决策系统的掌权者。清代的组织系统由四级组成。帝王是体系的最终操控者,通过颁布圣旨来实现自己的权力,而帝王手下的幕僚对帝王决策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清代统治的几百年时间里,统治者对汉文化进行强制性控制,使其与关东文化进行接触。通过接触无形之中给中原建筑文化造成影响,进而发生改变。不过这种改变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限制,而且和当时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明代北京故宫刻意追求封建等级观念,并尽力彰显有序的天子身份。从沈阳故宫建筑群的分布可以看出,满族建筑文化受到汉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族属于游牧民族,过着蓝天白云的游牧生活,因而其建筑色彩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中原建筑文化在经历了满族文化的不断渗透之后,固有的建筑形态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元素甚至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明代虽然崇尚道教,但刚开始并没有修建道教建筑。北京宫城的建造参考了南京故宫未建造钦安殿,也未将宗教建筑建造在中轴线上。从中可以看出,建造钦安殿主要目的在于表达明成祖对真武的信奉和崇拜。嘉靖时期建造了天一门和缭垣,正所谓天一生水,水在五行中指代北方,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殿后的正中栏板雕刻有双龙戏水纹理,该栏板为北中之北,并使用水纹进行装饰,整个建筑主要体现“北”这一概念。清朝入关以后,明代中正殿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清代并设立了专门的藏传佛教活动区。满族建筑原型中的部分因素随沈阳宫殿建筑的发展,初步丧失实际功能性,然而社会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某种程度上其精神特征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丰富,其实这是统治者通过文化控制使传统得以保持的处理方式。

作者:王炳江詹学军单位: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