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美档案馆建筑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美国新型档案馆建筑特色以及档案建筑文化的发展
(1)新馆极具开放性的时代精神与极具包容性的人文关怀。美国国家档案新馆位于旧馆东北方向的马里兰大学公园内,作为档案馆建筑的同时,也成为该大学的“特殊”图书馆,为该校师生提供了方便。建筑分四段依坡就势而建,有效防止了建筑工程对地貌的破坏。新馆西、南、东三侧均为丛林,环境幽静。就其建筑外貌来说,玻璃幕墙丰满动感的弧线使整个建筑倍添朝气,利用分标线对外墙进行进一步处理也体现了其对建筑艺术的考究与追求时尚美观的时代精神,而“建筑内部五个共享空间的设计,更使整个建筑充满了活力和丰富的建筑内涵”[1]。整个建筑不仅体现出建筑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体现出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2)从旧到新,在保持美观的同时,更注重空间的合理布局,简单大方,功能齐全。美国国家档案馆旧馆如今已成为华盛顿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参观过的学者对其整体感觉的一致评价是庄重,典雅。而新馆在建筑设计方面,虽然彰显了档案建筑的宏伟气势,但尽量做到实用、经济。在读者阅览室等共享空间采用了玻璃幕墙,为达到好的保温效果而采用了全实墙等,整个建筑在选材用料方面都以实际需要为根据,并不因为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大肆挥霍。(3)新型档案建筑,采用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折中主义设计,开始从美学、伦理学和现象学等角度对建筑进行审视。除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馆,还有法国档案馆新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扩建后的新建筑)等新型档案馆建筑,都属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就其建筑设计来说不再单纯追求庄重、宏伟,更多的要求档案建筑既能和谐地融入周边环境,又能彰显自我个性。不管是新馆还是旧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建筑设计不仅体现出其时代精神与艺术品位,而且时刻围绕着为大众服务、方便利用的宗旨而展开。2013年8月21日,已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任期内的白宫电话和会议秘密录音最后一批录音带在尼克松资料网站发表。这批长达340小时的录音资料的公开,标志着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共3000小时的尼克松录音带全部公开。最新公布的录音资料涉及“水门事件”,这起风波酿成的政治风暴给尼克松的政治生涯带来了灭顶之灾。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这次解密行为也能反映出美国档案的公开程度与公民开放利用的程度远在我国之上,这也是我国今后开放利用档案从制度层面到行动实施上都应该思考和效仿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档案建筑风格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美国国家档案馆旧馆与新馆的对比,我们既看到了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时代流行思潮与文化艺术,也能从中领悟新时期档案馆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
2中国档案馆建筑风格及其文化表征
2.1中国传统档案馆建筑风格相比于美国档案馆建筑,我国的档案馆库建筑则具有浓厚的东方格调。细分起来,大致有以皇史宬为代表的古代档案馆皇家建筑风格和以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为范本的现代时尚建筑风格两种。皇史宬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它是我国古代档案馆库建筑“石室金匮”的典范之作。整石雕砌的庑殿式建筑不仅展现了皇家的威严庄重,又从防火、防水、防霉、防盗等多方面为档案的保管和贮存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我国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皇史宬的建筑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石室”构造。皇史宬大殿全部采用砖石结构,正殿是黄琉璃的筒瓦庑殿顶,拱券式无梁建筑,不采用一钉一木,而且外墙四面采取梯形的建筑形式,使该建筑不仅坚固耐用,又有良好的防火、防震性能。(2)高台厚壁。正殿位于1.42米高的石基上,四周绕以汉白玉石护栏,殿内地面又筑有1.42米高的石台,档案实际高出地面近3米。殿外四周又各有疏水漏口,有利于防水、防潮、防霉。同时,南北墙厚6.4米,东西墙厚3.45米,厚厚的墙壁,可以避免殿内温湿度发生剧烈变化,使殿内保持冬暖夏凉,温湿度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档案的保存。(3)窗户对开。殿内的墙上有东西对开的窗户,加上穹窿式的殿顶,易于空气对流,便于净化、调节室内温湿度以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4)“金匮”贮藏。殿内高台上放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152个,结实、美观、密闭性能良好的“金匮”,既有利于防盗,也有利于防火、防水、防潮。
2.2中国传统档案馆建筑文化由以上特点可以总结出我国古代皇家档案馆的建筑文化特色大致有如下几方面:(1)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突显政治权威。庑殿建筑作为我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2]。而“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3]经过严格布局的建筑群象征着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与森严的等级制度,突显了其作为统治机构不可撼动的政治权威。(2)“墙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空间的最重要的因素”[4]“,墙的围合与分工,墙与门洞、门楼的组合”[4],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些围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防范、保守、协和相安的心理需要和“安其居,互不相犯”的内在要求,虽然这与中国人“外求自保,内得心安”的品行修养如出一辙,但也还是“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5]。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当时我国封闭社会中落后思想的一种折射。(3)具有绘画写意的特点,着眼于建筑在平面上与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从局部来看,皇史宬是一座朱红围墙的古建筑群,正切合我国古代皇家建筑很少独殿独苑的风格;同时,从整体上来说,皇史宬靠近故宫东侧,毗邻故宫博物院,和其他的宫苑建筑相成一体,具有绘画写意的特点和群体效果。作为我国古代档案库房的代表性建筑,集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皇史宬“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齐全,华贵耐用”[6],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库房建筑的杰出代表,对我国现代档案馆建筑设计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3中国档案馆发展及新型档案馆建筑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馆库的建筑可以1986年试行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为分界点。前期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大多建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多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然而受国民经济的限制,我国传统的档案馆大多建得像仓库、宿舍,面积小,条件差,不利于档案的保存。例如我国湖北省“全省115个档案局(馆)现有档案馆舍的97座中,有83座档案馆舍是在1999年以前建成的。这批档案馆舍,受当时条件所限,建设标准低,质量差,加之年久失修,有27个档案馆被鉴定为危房。如黄州区档案馆于1980年建成,现屋顶渗漏,墙体破裂,西边墙体整体下沉。鹤峰县档案馆1985年建成,因当时建馆标准低,质量差,档案馆墙体、地面多处出现裂痕。”[7]而在1986年《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试行之后,又经多次修订和完善,新时期档案馆在《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以及其修订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的指导下从馆库外观设计、平面布置到库房环境、管理系统等多方面,都有了重大改变。例如天津市北辰区档案馆“新馆采用了档案库房安全保护综合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兼具安全和智能管理两大功能,具有温湿度自动调节、自动消毒灭菌、灯光照明智能控制、漏水检测、电源信号检测、自动防盗报警、智能门禁管理、内部呼叫对讲、红外视频监控、监控中心DID拼接屏建设等功能,实现了现代化、无人值守档案馆综合智能管理。”又如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库房采用六面体围护结构,双墙中间和田面地板均铺设保温材料,使库房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有效阻隔外界的温湿度变化;安装恒温恒湿空调,可以保证库房的温湿度达到恒定状态;采用集中供冷,可以节省投资、减少使用维护成本,也可以减少大学城的温室效应”,可谓节能环保的典范。由此可见,新时期我国档案馆建筑不论是从外观形制还是从建筑理念上都发生了转变,体现出新时期我国档案馆建筑不同的风格与文化。下面我们以广州市档案馆新馆(如下图)为例简要说明:(1)历史文化建筑的庄重感与高科技建筑的技术美并重。广州市档案馆新馆的设计匠心独运,以“现代档案盒”为理念,由整体方正、一黑一白、富于雕塑感的两个建筑体巧妙咬合而成,呈水平与垂直的对比关系,犹如两块巨石横卧于小谷围岛的中央地段。这样的设计既承袭了我国文化建筑的庄重性,“又突出高技术建筑的灵活、轻盈和通透,表达现代建筑的技术美、结构美,使之成为广州市和国家文化资源建设的新成就”[10],“充分展现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在高科技时代的勃勃生机,塑造出造型新颖独特、气势恢弘的档案馆新形象”。(2)国际化的视野。那广州市档案馆新馆的一大突出特色便是,有面积达2466平方米的档案展览展厅,为档案展览提供大型平台。展厅利用先进数字展示技术,将动态、立体、自然、连贯地呈现于高三米、长108米的“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中。同时建筑外观上的新颖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力表明我国新时代档案馆建筑向国际靠拢的时尚大气以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3)浓厚的地域特色。新馆共设三层展厅,分别是“新广州好”百米长卷数字展厅、广州亚运档案展厅、历史档案珍藏展厅、临设展厅,展览凸显浓郁地方特色。同时,展厅还设置了8个互动点,以集中展示最能代表岭南文化和广州特色的景点,如陈家祠互动虚拟漫游,既体现出档案馆的地方特色,让公众和游客领略岭南文化,又在其中运用高科技的数字技术手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让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档案的文化魅力。(4)自身定位与办馆宗旨的进步。“公共文化资源中心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10]的定位标志着我国的档案馆建设又向着“以人为本”的办馆方针更近了一步。广州市档案馆在档案馆内使游客参与体验,增加公众对档案馆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如馆内的陈家祠互动虚拟漫游,游客只需要简单的动作,如推门,便可控制游历的路径,在陈家祠中体验仿若亲临其境的虚拟漫游,漫游的路径可以自由选择,岭南建筑的优雅美感,举手抬头间,便全然展现在眼前。该馆的投入使用,将“更好地发挥党和国家重要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科研资源基地和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中心、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查询中心‘三个基地、三个中心’的功能”,更好地实现档案资政育人的作用。总体来说,我国档案馆建筑文化经历了一个大致上可以概括为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过程,这个跟我国的国情相符、与我国的发展同步。从威严庄重的皇史宬到开放大气的广州市档案馆新馆,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我国档案馆建筑理念的变革,而新理念的诞生势必会带来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上的改变。虽然广州市档案馆新馆依旧很庄重,但这不能掩盖其作为文化标志性建筑所带给我们的理念上的新鲜感与视觉上的冲击力。
3.1中美档案馆建筑文化差异经过比较不难发现,中美档案馆建筑文化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1)征服性与顺从性的差异。我国古代档案馆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内涵与象征人伦天理的结构布局体现出了国人封闭的思想和心态,而美国档案馆极具开放式的设计则体现出一种较大的进取精神,表现出吸收各种文化为我所用的气魄和努力开创自己新风格的胆识。因此,美国档案馆建筑表现出的是一种开放性与积极向上的征服性,反之中国的则表现出深深地顺从性。(2)创新与模仿的差异。不仅是美国国家档案馆,国外档案馆建筑大多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讲求创新与超越、凸显个性,而我国档案馆建筑则大多走模仿之路,表现为现代式样的千篇一律,没有真正把握现代建筑的精髓,没有深刻领会什么是建筑艺术之美。(3)服务理念的差异。中国档案馆建筑大多作为内部机构使用,为统治阶级服务,虽然近年来提倡档案的服务利用,但是收效甚微。而国外国家档案馆大多以为公众提供档案服务为主要宗旨,美国国家档案馆不仅把国家核心档案拿出来展示,在馆内平面布局方面也充分考虑大众利用的方便,真正实现了档案的社会化利用。这是我国自古至今的阶级观念与国外人权思想的对比,也是我国档案馆建设中的短板。
3.2中美档案馆建筑文化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中美档案馆建筑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文化、哲学理念不同。美国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以及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使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这就形成了中美档案建筑的开放性和征服性与中国档案建筑顺从性的强烈对比。(2)制度文化、性格特征不同。王贞辉对西方建筑与中国近代建筑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而西方建筑则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两个不同的建筑风格自然会导致档案馆建筑的明显差异。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平面布局方面讲究实用,要求“做到”而不是“做大”,而我国很多档案建筑往往会超越实用,过分强调“做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不同。中国档案馆建筑深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束缚,且不愿摒弃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糟粕,档案馆建筑文化自然会被局限于一定空间里,难以大幅度打破传统。美国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大的文化特点是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因此档案馆建筑发展“不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包袱裹住自己的手脚,而是努力开创自己的新风格,沿着自己的历史和时代的轴线进取”,始终具有探索的精神与创新的勇气。
4我国档案馆建筑发展趋势展望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国档案馆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在此基础上,综合发挥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共绘我国未来档案馆建筑发展的新图景。首先,向服务型档案馆转变。如今档案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档案工作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重藏型”向“服务型”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中,将旧版《规范》(指1986年和2000年制定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之前的“档案查阅用房”改为“对外服务用房”,正是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传统模式仅限于将各类档案收集起来统一保管,档案的利用服务则基本属于“守株待兔”,被动而又死板的工作方式致使不少档案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利用。用一种新的主动服务型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被动等待型的方式已成为传统档案馆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例如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在建设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新馆“一期主要是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用房、业务技术用房和库房”,“既考虑档案保管的特殊需要,又适应现代档案馆的文化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其次,体现适用、经济,兼顾美观的设计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档案馆建筑,在传统的“适用、经济”原则的基础之上,应兼顾到“美观”,集建筑文化和建筑美学于一身。外观造型既庄重大方,又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如浙江省档案馆新馆设计方案,其创意理念是“江南合院,四库文章”,可说是江南古韵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以传统江南院落的营造布局为蓝本,既考虑档案建筑的厚实稳重,又体现了江南建筑清秀、通透、精致的神韵。在馆库内部构造上,既体现出空间的合理利用,又能满足广大公众对档案文献的利用。又如“河南省档案局计划在新馆建成之际举办包括档案真品、汉字演变、历代名家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类型的展览,将展览大厅的集中展览与阅览室、公共走廊等零散空间的分散展示相结合,通过充分展示档案文化与中原文明,在档案馆内可利用的每处空间、每个角落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再次,融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于一体。创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未来我国档案馆的建筑也要体现和谐文化。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档案馆建筑必须考虑与周围环境建设的交融、和谐。如档案馆选址是否安全,周围环境是否幽雅宁静等。而诸如在馆内张贴壁画、名人字画等措施,也能起到启迪人心的作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永恒的。我国境内民族众多,档案馆建筑地域分散。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在档案馆建筑设计上也应凸显其民族特色,尊重和保持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只有本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才能彰显世界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的魅力。最后,走档案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认为绿色档案馆建筑是未来我国档案馆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所谓绿色档案馆建筑即可持续发展档案馆建筑,它是能够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档案馆建筑。因此,我们可以把绿色档案馆建筑的内涵简单地归纳为节能环保。不管是2011年在上海召开的“绿色档案建筑”国际研讨会,还是去年的里约峰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亦或是将于今年(2013年)11月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节能环保都当之无愧的成为大会的主题之一。因此,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档案馆应该体现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应该以《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为参考,采用一系列节能环保技术手段以及建筑材料,以“节省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以人为本”为目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以平衡的方式寻求档案馆建筑环保生态、绿色节能的长远发展模式。在绿色档案馆建筑方面,法国的朗德斯省档案馆、马赛省档案馆以及荷兰鹿特丹市档案馆都是走在前列的业界先锋,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在建筑设计规范方面,也应该把节能环保的内容吸收进去,尽早制定出一部符合实际的可参考可操作的绿色档案馆建设指南,早日设计出标志性的绿色档案馆建筑,这些都是开启档案馆建筑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时代不可或缺的。
5结语
毋庸置疑,中美档案馆建筑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表象看,这些差异是传统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反映。但从深处分析,这些差异更是建筑文化差距的体现。差距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我们在看到并正视差距的同时,不应盲目追求国外档案馆建筑的外在形式,而应认真学习国外档案人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态度,以科技为依托、以先进档案馆文化建设理念为指导,促进我国档案馆建筑文化的特色发展,最终推动中国特色档案事业的全面进步。
作者:聂云霞向彩霞龚姗单位:南昌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