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开展途径范文

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开展途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开展途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开展途径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不仅对专业课教学给予了足够重视,而且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与传承给予了更多关心。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程度虽然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以及多元化教学措施的促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导致建立的长效教育机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本文针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的价值取向以及有效开展途径展开详细分析,为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与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取向;开展路径

引言

自从我国正式步入21世纪后,功利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从商业领域蔓延至高校领域,导致高校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对就业率、技术论以及重文轻理等思想较为重视的现状。不仅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质以及道德素养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收到了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双重重视,而且种类多元、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学术研究不断出现。与此同时,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组成我国中国梦宣传教育以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内容和指导纲要,并将其作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发展进行的规划设计依据。因此高校必须对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自身应有的文化传承职能以及完善自身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这一特征给予足够重视,而且还要对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给予正确认识。

一、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的价值取向

(一)以长远发展目标看待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的价值取向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对中华民族上千年古老文明精华的概括,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源,主要是将中华民族作为各种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在中国土地上形成并建立发展,具有较高稳定结构和鲜明特色,能够世代传承的同时,并且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一定影响作用的古典文化体系。对于传统文化的本质而言,是一种具有较高政治伦理特征的文化体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建立以“内贤外王”这一完美人格为目标等发展结构,并且将“修身立德”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承的基本工作。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而且与其他专业知识传授相比,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对学生在思想和道德方面进行培养和熏陶。想要改变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不仅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思想培养和道德训练,而且还需要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教育所呈现出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循序渐进缓慢呈现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坚决杜绝使用传统“一刀切”的方式,不仅不可以简单运用应用型课程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而且也不能以功利主义的态度要求,希望只是简单通过开展几次简单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就能获得立竿见影和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广泛、全面的介绍,而且还要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得到全面激发,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砥砺前行的品德。

(二)以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的价值取向

之所以我国很多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集成为专业课程和常规课程的补充课程,主要是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认为在现代社会提倡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倒退行为。为了改变这一错误想法,需要对以下几种错误思想进行纠正:第一,相关人士首先应该明确了解,传统文化并不是古代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化石,而是一种拥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上千人年的历史发展,之所以至今仍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在保持本质不变的基础上,能够跟所处的时代进行有效衔接,吸收时代精华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第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拥有多元化文化思潮的环境使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的一元文化环境随之改变,大学生自身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对现代文化进行更加理智性的对待,且还能取其精华,充分为己所用。第三,高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对大学生文化主体具有的自主性给予足够尊重,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相关教育人士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从而使大学生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审美观具有科学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有效梳理国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对传统文化教育给予了足够重视,同时对人文素质教育和国学教育也给予了更多关心。在概念和内容方面,这三种教育方式具有的相似度较高,因此很多人在对这三种教育形式进行教学实践以及研究的过程中无法展开有效区分,经常将其混为一谈,更有甚者将这三种教育形式进行相互替代。这种模糊的认识对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三种教育形式进行详细区分。对于人文这一概念而言,主要是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概括,人文素质主要指的是在多元化心理品质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综合结构,该结构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哲学修养、历史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修养、艺术修养、语言文字修养等,能够对一个人具有的精神气质以及外在精神风貌进行全面展现。也就是说,从内容方面来讲,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将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文化与知识进行全面涵盖,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只是所有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学主要是对中国固有学术体系的一种概括,相比于涵盖道德、法律、哲学、宗教、艺术、信仰、知识等众多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内容具有的丰富性远不及中国传统文化。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加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立健全

在孔子设馆受徒之前,所有传统社会产生的文化都可以被称之为传统文化,通过孔子对传统社会众多文化内容的,可以将传统文化分成礼、乐、射、御、书、数这六大类。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对文史学科类中的古典文学知识教学过于重视,其中一部分高校将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大学语文》之类的文学选修课程等同于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不具备丰富性,是传统文化具有的内涵无法得到拓宽。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要对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具有的需求和兴趣给予充分尊重与了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这也是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得以建立健全的前提。与此同时,将传统院校和系部之间具有的专业屏障彻底打破,将校内外所有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确保开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具有较高可行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要尽可能对传统文化的每一个领域进行有效覆盖,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还是非物质形态的,在具体课程体系中都应该得到具体呈现。

(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水平

第一,点面结合。对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而言,是一项需要经过漫长的努力才能实现的教育工程,想要有效实现教育目标,不仅要有针对性的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科目,而且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具有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的特征。也就是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合理渗透到其他课程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环节中。第二,动静结合。在现代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使用板书和口头传授等传统教育模式,还要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其中,通过视频或图片功能将观赏性较强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课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辩论和舞蹈表演等相关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静态的知识具有较高动态性特征,而且还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第三,内外结合。对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而已,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因此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的特征以及教学目标,将教学效果最优化作为教育目标,而运用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内容。这样,必然能够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得到有效提高。

(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水平而言,大部分是由文史哲等科目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由于这些科目的教师属于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内容。然而这部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最终出发点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因此高校如果仅依靠现有的师资力量,基本无法满足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在较短时间内对教师培训制度进行建立健全,确保成立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而且对传统文化教育充满兴趣。此基础上,对这部分教师进行长期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与此同时,想要培养一名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优秀教师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高校在对传统文化教师队伍进行建立健全的同时还要对社会力量进行充分利用,在高校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不断更新队伍血液,将社会中在传统文化领域具有突出表现的表演艺术家、能工巧匠、专家学者聘请到校园中,担任兼职教师或全职教师,并鼓励这些社会人士结合自身在传统文化领域具有的优势,将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多元化形式是给大学生。

结束语

根据以上针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的价值取向以及有效开展途径展开了详细分析和系统性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明确的了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传播阵地,高校肩负着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弘扬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使大学生的德性得到砥砺、情操得到陶冶,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并且通过将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衔接,在继承中创新,不断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要对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的现实追求明确了解,将现代化教育理念以及多样化教学措施合理结合其中,对传统文化具有的内涵和本质进行深入挖掘,使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得到建立健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力量的充分利用,确保高校建立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

作者:汤淇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