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智慧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智慧语文课堂就是要在听、说、读、写、思等多维度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不仅是教育实践的呼唤,更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智性引读、情味品读、智性解读打造智慧语文课堂。
关键词:
一、智慧语文课堂的内涵
要了解“智慧语文课堂”,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智慧”。“智慧”不等同于知识,但基于知识,两者区别在于“知识是一种从生活中分离、结晶出来的东西,是已然生成的东西,而智慧则是一种活生生的、永不封闭、永不僵化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向一切可能性敞开着的。”郭明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对比中来领悟“智慧”。他认为“智慧”统帅知识和才能,指导知识和才能的获得和运用。当然,“智慧”要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才能来展示。“智慧语文课堂”以学生智慧生成为目的,它超越了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主的课堂,但并没有否认知识传播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智慧形成的基础。综上所述,“智慧语文课堂”是教师通过组织有效的听、说、读、写、思等多维度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较强的认知能力的过程。在“智慧语文课堂”中,学生走进和走出课堂应该是不一样的,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获得原本没有领悟到的智慧。
二、打造智慧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1.教育实践的呼唤。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较强的学科,在培育学生智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以智慧引领课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阵地。2.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育人模式,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地位,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智慧作为一种能力,是一种文化积淀,对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语文课堂应以智慧生成为终极目标,重在启发智慧、生成智慧。成尚荣教授也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语文学科应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智慧课堂。
三、智慧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一种通过学习课文知识来引导人智慧成长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是重要的,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则更重要,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育永恒的追求。1.智慧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目前,对于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语文味”的智慧语文课堂主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一是“语文元素”。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思”也是不容忽略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智慧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构建起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出良好的的思维能力。二是“语文结构”。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总少不了“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写一写”,这构成了语文课堂的基本架构。三是“语文效果”。一堂课结束了,学生要有语文的收获才算有效果,包括在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的收获。虽然不必面面俱到,但至少要包含其中一方面,否则学习效果要大打折扣。2.智慧语文课堂要有“生成性”。叶澜教授说过“,教学过程是一段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共生的生命历程。”语文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生成。备课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做教材的知情者,准确把握其中的智慧。教师合理重组教材,用智慧设计出有效学习的内容序列。同时,教师要做教材的建设者,适度开发创生资源,用智慧增强学习的魅力。课堂上,教师要合理设置问题,找准生成智慧的切入点。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源于文本,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研究和探索,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与相邻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在课堂上,教师应适时评价,及时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主动实践智慧。3.智慧语文课堂要有“创新性”。教学需要智慧,需要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探索,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学生才能有个性的发展。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大到教学架构,小到教学环节,总是因为“创新”而充满生机。当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淡忘之后,有可能教师的创新之举仍留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而把所学的知识遗忘之后“剩下的”东西,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能力、智慧。事实上,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在不自觉地创新。同一篇课文,第一次教和第二次教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时间、空间都变了,需要用智慧重新解读。在语文课堂上,一句话、一个手势等运用得当,都能体现创新的要求,都会闪烁智慧的光芒。
四、智慧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
1.智性引读。语文学习,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无论是情节、主题,还是人物、环境,是选择由教师讲懂,还是选择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读懂,这二者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例如学习《一点眼泪换一滴水》时,让学生换个角度,从文章题目入手对文章主题进行思索:除课文标题外,李玉民翻译的标题是《一滴眼泪报一滴水》,陈筱卿的标题是《为一滴水流出的一滴眼泪》,管震湖的标题是《一滴水,一滴泪》,你认为哪个标题最好,为什么?学生从文题入手,探讨哪个课文译名更合适,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2.情味品读。语文教学应具有情味,教师要通过解读教材,把握情感,把文本的情感转化为课堂的情感生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智趣。例如学习《长亭送别》时,对于【滚绣球】一曲的解读,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唱词,从情感表达方式角度探讨崔莺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情感。师:【滚绣球】唱出了崔莺莺怎样的内心情感?生:这段唱词展现了崔莺莺内心强烈的依恋之情。师:从哪句看出表达了这样的情感?生:我觉得“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这一句最能体现。师:如果让你读一下这句,你会怎么读?生: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师:为什么这么读?生:这两句是直接抒情,表达出莺莺内心不忍分别的心绪,情感饱满真挚,读的时候要缓慢。带着情感品读文本,循着思考追问缘由,让文字的温度在抑扬顿挫的品读中缓缓传递,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读懂作者。教育智慧就在这一问一答,一诵一品中体现出来。3.智性解读。语文学习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在学生现有基础上,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拓宽广度,增加厚度,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例如学习《祝福》时,对于文中的“我”一般都理解为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文中写到,“‘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从祥林嫂与“我”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内心也一直在变化中,从开始的确切的回答到后来模棱两可的回答,与其说“我”见证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祥林嫂又何尝不是“我”内心变化的见证者。从全文看,祥林嫂也是“我”软弱、无能的见证者。转换角度,多维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精神,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主动与文本对话,而不是只从文字去学文字,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追求。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打造智慧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教材,摸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
作者:杜平 吕迎晓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