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微博与微信新闻价值取向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媒介日新月异,媒体环境更新换代。新闻价值在新环境下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意义,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正在重新度量着新闻价值,使新闻价值趋向全时性与互动性。
关键词:
微博;微信;新闻价值;新媒体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无论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受众所接触的并非是信息的原始面貌,而是被加工过的。这也就是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其新闻价值的取向影响着信息的再次编码与解码。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社交化媒体以一种新的形式影响着新闻的传播,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无疑成了大多数官方媒体在网络社交化进程中的主要传播途径。“央视新闻”微博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是央视重大新闻、突发事件、重点报道的首发平台。而近年来凭借着大量客户群体的QQ及手机通讯录的整合,微信实现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形成了一种建立在移动终端上的新社交方式。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央视新闻”的微信公众平台也悄然现身。然而,微博是一个侧重于信息生产与分享的传播平台,微信却是一个以客户管理为主的强关系平台,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却又截然不同。笔者在此以新闻价值取向这一切入点进行比较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首先选择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官方微博与微信账号“央视新闻”为研究对象,“央视新闻”的微博与微信从属于一家媒体,同样依托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高素质采编人员,新闻价值取向除了受客观因素影响之外,也受到新闻主体喜好等主观因素影响。从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6日,本文抽样选取了这两个月内每周随机的一天,共计10天,对期间微博、微信所的信息,进行内容分析。这10天涵盖了春运高峰期与春节这一重要的节日,对较为重要的节日节点与关键期的选择,也是对两者在特殊时期新闻价值取向进行差异对比的较好选择。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数量比较分析样本选取的十天内,“央视新闻”微博共506条信息,其微信平台共132条信息。“央视新闻”微博在这十天内日均51条信息,“央视新闻”微信平台10天内日均13条。社交化媒体具有强烈的双向性与互动性,这就迫使公众账号需尽可能接地气。这10天内,“央视新闻”的506条官方微博里总计有256条非新闻信息,占总量的50.59%。官方微信10天内的132条信息里共计有62条属于非新闻类信息,占总量的46.97%。从总体上看,“央视新闻”微博与微信的信息中,新闻类信息与非新闻类信息量旗鼓相当。而从10天内的规律来看,“央视新闻”微博的非新闻类信息占每天信息总量的比重较为平稳,在50%上下波动较小。微信的非新闻类信息占每天信息总量的比重起伏较大,在50%上下波动明显。就微博与微信的平台属性而言,微博平台更多的是作为媒体对各类信息进行披露的一个媒体平台,而微信平台更加社交化,投放精准度高,在推送信息时更注重对信息的选择。然而,“央视新闻”的微博与微信信息构成却非常相似,可见,新闻媒介对信息的选择以及传播渠道的选取,都受目标受众影响。再者,受众的细分又影响着媒体自身的新闻价值取向。新闻价值取向不仅受历史、政治等宏观性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喜恶爱好等多方面影响。相对于新闻价值的客观存在性来说,新闻价值取向是不尽相同的。在新媒体上,微信与微博都关注着非新闻类信息。显然,微博与微信都受新媒体浪潮的影响,不断扩充信息类型,更加贴近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类信息往往会被大量的信息所埋没,使其新闻价值不断被削落。
(二)非新闻类信息统计分析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中的256条非新闻信息里,知识服务类信息(39.4%)所占比重最大,文娱(30.9%)次之,再就是生活类信息(14.5%)与趣味信息(11.25%);而官方微信的62条非新闻类信息里,生活类信息(30.6%)所占比重最大,知识服务(27.4%)次之,再就是文娱类信息(14.5%)与活动、互动(14.5%)等。微博上文娱类信息又涵盖了大量的春晚话题讨论与春晚花絮揭秘等话题性信息,以及对央视娱乐节目的推荐和预告。对春晚话题性的信息推送,在微信平台上也有7条,但对央视其他文娱节目的推荐,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从未有过。微博的信息从量上远大于微信,频率也远高于微信的信息,而对信息的筛选远不及微信。微信的非新闻类信息中,对央视娱乐节目推荐的舍弃是必然,对互动性活动的关注是天性。
(三)新闻类信息统计分析“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的新闻类信息共计250条,占总量的49.4%;其官方微信的新闻类信息共有70条,占总量的53.0%。对于新闻类信息,笔者做以下几点讨论。1.从消息来源来看,“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的新闻类信息消息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央视新闻”自身,另一种是通过转发或者是“@”的方式来引用其他消息源。其中,“央视新闻”微博自身的信息共计183条,占比73.2%,引用其他的共计67条,占比26.8%;而微信的新闻类信息消息来源主要分为政府与自身媒体记者两种,其中来自政府的信息只有3条,占新闻类信息总量的4.3%,其余的便都是“央视新闻”自身记者的编辑撰稿,没有其他消息来源,更没有一篇转载的文章,对比其他微信公众号来看,这点是罕见的。“央视新闻”微博的新闻类信息的消息来源较为多元化,在转发的微博中,多以转发“央视新闻”自身之前的微博居多,多作为内容补充或强调提示。利用“@”的方式引用的消息来源则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例如,@央视财经、@央视评论员、@央视春晚,甚至@Winnie_jiandan、@轻鹘等网友的热点评论与特色原创也成为“央视新闻”微博的消息来源。微博是以点对面的方式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而微信是直接以点对点的方式实现精准传播。因此,微信对于的内容更倾向于原创,在消息来源上略显单一。“央视新闻”自身记者、编辑来自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与价值。这种强大的权威性不会让读者产生质疑,积极信任的心理状态会让这条新闻在受众心里停留更长的时间,新闻本身的重要意义会较长时间影响着受众。而“央视新闻”微博的新闻来源却显得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消息来源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人们对于新闻的认可度,减弱新闻的重要性,加上网络信息流强大的冲击力使得新闻对受众的影响时间有所缩短。2.从报道类型来看,“央视新闻”微博的250条新闻类信息中,有242条消息、8条评论;其微信平台的70条新闻类信息中,有33条消息、31条评论和4条通讯。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平台的深度报道都是0条。可见,作为社交化媒体的微博与微信,更多的是浅层地传播信息与议程设置,而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度追踪已经被快消费时代下的社交媒体逐步摈弃。受众使用网络的临时性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进而导致信息的浅层化,使得深度报道与通讯逐步被媒体忽视。3.从报道的形式上来看,新闻类信息多采用附加图片、视频和链接三种方式。经统计,“央视新闻”微博的新闻类信息全部添加了图片,微信亦是。在这个读图时代,图片配文字的形式越发受到读者与者的喜爱。但在这100%的图片新闻信息中,微博与微信也是有差异的。微信多采用纯粹的图片,用于展现所信息的形象化视觉表现,微博采用以文字为主的图片——长文字图片形式。微博由于受到140字的字数限制,产生这种新形式,将那些超出字数限制的文字以图片形式传播;当然,没有图片的信息也是有的,微信就有8条信息是纯文字,但这8条信息都属于非新闻类信息,都是为得到受众参与的线上活动而的。4.从新闻事件的性质来看,将新闻分为硬新闻与软新闻。“央视新闻”微博的新闻中,硬新闻有74条,占比29.6%。软新闻有176条,占比70.4%;微信平台的硬新闻只有2条,占比仅为2.9%。软新闻有68条,占比97.1%。如此大的差距突显两者新闻价值取向上的差异。5.从新闻的内容来看,微博与微信都主要关注社会议题,其中包含了社会风貌与动态、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奇闻异事以及突发事件等等。社会新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媒体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的重要阵地。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新闻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因为社会新闻的多元性、广泛性,这类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更能表现出不同媒体间新闻价值取向的区别。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决定了媒体的关注点,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关注什么。“央视新闻”微博的社会新闻对人的利益的关注倾向于新奇性与娱乐性,关注非常态的社会事实,极具有人情味。而微信则出乎意料地重视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意在引发重视与思考。在这一点上,与微信相比,微博的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此外,微信、微博都会关注政府官员的工作与生活动态,其中以、居多,但对底层群体的关注度,两者却又截然相反。在微博的104条人物议题中,有87条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占人物类的83.7%。而微信的6条人物议题里却没有一条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在这一点上,与微信相比,微博更加重视社会底层人民以及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三、小结
从非新闻类信息来看,“央视新闻”微博与微信都更加重视知识服务与生活。而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微博看似有着大量的转发、评价以及点赞,但其互动性却不及微信。微信点对点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强于微博点对面传播,且对互动性信息的选择远也多于微博。从新闻类信息来看,“央视新闻”微博的新闻重视事实的简要报道,对内容的新鲜程度给予更多关注。其消息来源多种多样,一方面,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又较为重视社会底层人民以及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而微信重视观点阐发,立场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鲜程度。两者新闻的重要性特征倾向于软新闻,并且大量使用图片,将接近性发展成实用性。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服务性,即一条新闻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这种服务性既具备了接近性,又具有实用性,可以说,这是新媒体兴起的大环境下,赋予新闻价值标准的一个全新要素。这种实用性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与新闻要闻不同,也与趣味性新闻不同,这种体验是一种现实利益的获取感与满足感。这样的新闻在微博上也占有很大比重,可直接为受众所用,实现价值最大化。当然,微博与微信都在不断地丰富着信息的类型,更加贴近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新闻类与非新闻类信息量势均力敌,这也是受新媒体浪潮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传播环境给网络媒体甚至是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中,媒体给受众更多的选择权利,也给受众带来全新体验。而又因为新媒体的冲击,同一媒体在不同平台上的议程设置也在悄然改变。
参考文献:
[1]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8-86.
[2]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0-58.
[3]丁柏铨.论新闻的双重价值标准[J].新闻界,2000(4):28-29.
[4]陈力丹.关注新媒体的“自净化”能力[J].国际新闻界,2011,5(1):10.
[5]李贞芳,韦路.影响新闻工作者新闻价值框架形成的因素[J].国际新闻界,2007(4):41-44.
作者:卞娜娜 单位:苏州大学 凤凰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