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价值取向调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见素抱朴,效万物为师以治身
“治身”思想是老庄道家教化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家从自然朴素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素”、“朴”这种未加工的原初状态,提出要“见素抱朴”。老子看透了圣智、仁义、巧利的伪善,进一步提出返璞归真就要“绝圣弃智”,强调“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2](十八章)。庄子在《马蹄》篇中也主张仁义礼乐“圣人之过也”,应予以摒弃。实际上,老庄在这里就是告诉人们要灭掉头脑中的现成观念,不迷信任何权威,取消一切羁绊和束缚,从而使自己专注于向自然万物请教,这样才能返回本真、重塑自然本性。所以,自然本身成为老庄道德认知的对象,人应从认识自然中崇尚道德认识。当然,在老庄的视野中,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家反对一切违背自然之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庄道家看来,天地万物与人类自身拥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规律,那就是“道”。因此,作为自然法则的“天道”、作为社会法则的“地道”与作为思维法则的“人道”是合一的。基于此,对于如何“治身”,道家提出了“效万物为师”的德化方法。“效万物为师”强调效法万物,以物言教、以物为师。道家常常借用“天地万物运作从不为己”来预示人的清心寡欲、柔弱不争的品性,蕴含着从大自然的事物或自然规律中体悟为人处世之道的可贵思想。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明显地展现了道家的理想人格。所谓要“后其身”“外其身”,就是告诉人们应具谦退精神,效法天地“不自生”的品德,才能成就理想人生。进一步,老子借用水的特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是纤柔的,且停留在卑下之地,善利万物而不与相争,最完美的人格应似水一样兼具这种行为与心态。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去别人不愿去之地,坚忍负重才能“上善若水”、顺势而为。不仅如此,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更加形象地刻画出治身的效果———回复到婴儿的状态,持静守柔而又内敛含藏,是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儒家以人际关系为背景强调仁义孝悌的伦理价值不同,老庄道家是以自然的人性为背景而强调率性适性的生活。道家肯定生命中的自然性,主张扬弃一切违背人性常然的教化和行为。老庄对于仁义的抨击,可以说把住了当时的时代脉络[4]。所以,见素抱朴、效法万物的教化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它不但使教育形式生动贴切,而且使教育材料丰富多彩。运用这种教化方法,可随时随地从周围万事万物中领悟道德新知,得到道德启示与教益,达到消解社会纷争而获得幸福安宁的“治身”教化的目的。就一定程度而言,作为一种帝王南面之术的《老子》《庄子》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认识局限性,但是道家治道与治身思想把人的生命置于广大的天地中去找寻意义,连接身心与自然,对于拓宽人的思想视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却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当代大学生网民价值取向冲突的现实,回溯传统理性价值以善后人,不失为一种可选模式。
二、道家教化观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调适的启示
(一)依道施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导”而不在“堵”价值取向既是习得的过程,也是生成的过程,对大学生网民的价值调适,思想政治教育扮演着大学生与网络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用。《老子》五千言,通篇贯穿一个“道”字,道就是规律、法则。庄子继承老子的核心思想,继续教给我们如何正确认识道、认识规律。这启发我们要顺应规律,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通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认知水平不高、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不强、教育方法和手段滞后、教育管理者处于强势地位等问题。面对各种复杂的网络事件,简单地依靠删帖、锁定IP、关停论坛等方式进行堵控,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鉴于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的时空分离、管教分离,必须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以及信息搜集和反馈机制,变单兵作战为深层联动,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导引功能。同时教育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师者强势形象,努力与大学生构建一种平等的交往话语方式,学会尊重学生,做真朋友。
(二)返璞归真,重建网络公共空间道德应注重道德情感紧密贴近现实的博客、QQ以及各种论坛伴随着宽松的政策和多元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各种社区性的公共空间。在诸如此类的公共平台上,大学生网民的活动历经自娱自乐、工具理性等阶段后,走向了公共空间发展方向。面对虚拟的网络社区,大学生们愿意在网上表达和倾诉对学术、生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展示他们所认同的公平与正义。而各种看法的推出,会引起关注;各种建议的面世,会有人呼应,且很少关注这些信息是否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关切。这恰恰是大学生网民价值取向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重建网络公共空间,形成公共舆论的正能量势在必行。老庄道家肯定道德情感的重要意义,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强调人的自然情感,老庄认为道德善恶标准源自人的内心,相对于善行,道家更看重善心。道家提醒我们“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5],这种朴素的自然人性论观点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网民的德育教育强调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与外显的道德实践相统一的观念。因此,借鉴老庄道家思想,注重内心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网民在公共空间里“不止于现象,更要深入到背后本质”的思维习惯。
(三)以“不救救人”,凝聚价值取向共识的同时尊重差异性目前,大学生现代性的成长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以及社会个体化的不断实证紧密相关。作为社会共同体,彼此之间又存在相互需要与肯定的利益交织,这就要求发挥现代社会的系统整合机制以调和国家治理与个人功利的关系,从而在交往中达成社会价值取向共识。但是,目前价值教育体系中过于强化共识而忽略差异。注重培养大学生作为道德规范承担者的思维逻辑无形中抹杀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趋同化。而面对网络中鱼龙混杂的现状,大学生网民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与儒家强调“执两用中”,从个体差异出发塑造中道人格不同,道家强调通过因材施教保持和发展个体差异性的以不救救人的教化原则。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道家认为人的个体尺度具有天然的差异性,以此,大学生网民的价值整合需要统合共性与个性。只有建立一种从强制型向互惠型转变的价值教育方式,才能使效率与公平、自由与公正等价值相统一,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网民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网民的独立人格。
(四)逍遥游世,回归价值理性以抵御第二生存空间诱惑网络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生存的时空限制进一步减少。网络本身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追求功利的动机,大学生崇尚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在以平等、开放、互动以及无权威性著称的网络文化中得以诠释。在网络中,大学生网民很快学会了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不拘一格地参与到信息、文化的传播中。随着网络生态的变异,尤其是受众中心论的确立,信息生产者更多考虑的是经济价值而忽略伦理价值。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的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生态环境。各种虚假信息造成信息泛滥;为了达到自己需要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的行为充斥网络。而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等特性,决定了不谙世事的大学生网民很容易迷失于网络,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网络生态变异的牺牲品。道家提倡逍遥游世,强调从整个自然、整个宇宙的规模来体认人的生存与活动,绝圣弃智,体味天地大道与大美,超脱利与害,不计较得与失,从而把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网民的理性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回归价值理性。
作者:任鹏 周素勤 单位: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