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前教育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视角,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并且通过梳理建构主义与学前教育的关系,进而找到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有效路径,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前教育;儿童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才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而建构主义就是解决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建构主义理论发源于认知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至认知主义之后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理论,相较于传统的教育观来说,更加侧重于以原来的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框架,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参考,赋予了学前教育全新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对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着较为详尽的论述,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观指的是对于知识的认识、观念以及看法的综合。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中涉及到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什么是知识;二是知识的本质是什么;三是知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四是对于知识的不同见解会导致后续的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发生变化等。知识是建构的还是客观的,是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的基本认识论问题。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独立于观察者的内在的客观结构,通过理性思维的过程,人们就能够获取到这些客观的知识。以这种观点为基础,我们就能够得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知识。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对这种客观知识观点进行了反思,虽然建构主义理论并不否认客观知识的存在,但是更加侧重于强调知识是个人主观对于知识的建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由此可以得出,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的是知识的社会性、复杂性、情境性、相对性等。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儿童的学习应该如何发展,儿童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方法以及条件等等都是学前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一些行为主义者来看,学习是一种因练习而导致的一种行为变化,所以这些行为主义者所关心的是某种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技能的达成。而信息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于信息的记录、储存、提取以及处理的过程等等。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传授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自身主动的建构而获得的意义理解和新认知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通过学习资源,采用主动的学习方法,通过建构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建构主义认为儿童学习的过程就是儿童通过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认知冲突,然后凭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试,求得最终新的平衡。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单项输入的源头,而是考虑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开始自主学习。在此环境中,教师的主体性或者说是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准备,包括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等;其次,教师应该重视提问环节的设计,注重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与方向性,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框架。比如,组织协作学习,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式去表现、交流以及分享,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纠正以及补充片面的认识,以学习的过程为基础,获得新知识的建构。由此能够看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离开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难以表现。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有效途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学前教育的内容,但是从其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论述能够看出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向儿童教授知识时,不能简单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规划。儿童在学习知识之前,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对他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可能形成了一些稳定的概念。这些概念虽然停留在浅显层次,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具体感知。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用建构主义理论:首先要对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判断。当儿童处于学前教育阶段时,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了解遇到的或者外部强加的知识内容,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认知能力的影响,这些内容并不一定全部被他们所获得,所以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必须找到可以判断儿童认知能力的方法,进而有效了解儿童在成长中所积累的学习经验。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要进行有效设计,特别需要培养儿童同化新知识的能力,进而让儿童将自己已经了解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学习的过程就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相互交融、重新建立知识框架的过程,而认知冲突则可以促进这一融合过程的深化。儿童在学习时必然会遇到很多的疑问与困惑,尤其是初次接触知识时更是如此,但是这种疑问与困惑却是可以激发认知冲突的元素,进而促进儿童学习的深入。学前教育的教师必须利用这种认知上的冲突去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主要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游戏等活动中通过新旧知识的处理来为学生制造合理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儿童内心自我探索以及主动求学的愿望;另外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培养儿童理解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学前教育中会表现为一种心理模式,进而让儿童对所学知识达到良好理解的程度。
(二)重视儿童学习的过程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所有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是由教师或者其他人的教授而获得,而是在具体的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利用相关的资料,最终通过知识的主动搭建方式来获得。在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学习知识就是一个不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框架的过程,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是这样的过程。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儿童本身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相关需求。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本身的需求和学习的兴趣是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儿童的学习兴趣出发,充分了解儿童的相关需求,把儿童对于新事物的兴趣进行内化,从而提升儿童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进而发展儿童的探索能力。其次,要重视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充分交流。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儿童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其中的辅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必须重视教师和儿童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交流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还能够和儿童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儿童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心中的想法,思考儿童这种想法的由来,从而逐渐提升儿童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最终形成共享学习的主动建构。最后,要重视儿童之间的合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儿童和儿童之间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会逐渐知道其他儿童的想法并不是都和自己一样,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学习资源,最终能够帮助儿童养成从客观性和批判性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对于处于学前教育的儿童来说,教师对儿童的指导以及提供的学习资料都是儿童积极进行主动建构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要想和儿童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出一个适合教师和儿童互动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随时随地地了解儿童的情况,尤其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并且还要能够和儿童进行积极、真诚的对话。其次,教师要营造出适合儿童全面发展的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学习。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儿童都参与到交流以及探索过程之中,还要支持和鼓励儿童多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要对儿童的这些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及时的回应,让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另外,教师还要让儿童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之中体会到交流的乐趣,使他们最终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分享。最后,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任何学习都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也不例外。根据相关的实践可以得出,在一个合理的学习情境中,儿童从中获得的感受最为真实,能够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师必须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儿童能够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卫洁琼.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8,50521:80-81.
[2]张孟.建构主义视野下幼儿园活动区环境创设的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7.
[3]董爱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梳理及对国内当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启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12403:124-126.
[4]谢莉.建构主义在高职学前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108+110.
作者:张靓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